寻寻觅觅昙华林


原武汉军区测绘大队战友与外地战友合影于昙华林。

在历史上,我们武汉军区测绘大队多年来都无固定的营区,不仅驻住分散,而且还不停地搬迁流动。据统计,截止1982年搬往武昌东湖营区为止,大队机关就驻住过1市、7省的27处地方,仅武汉市就多达6处。下属的作业中队不仅远离机关领导,更是多点分散。经过1965年的那次整编,制图中队(四中队)和队部搬迁至武昌昙华林华平里。

这个地方原来是国民党中将司令,新洲人士徐源泉的公馆,西式建筑,周围有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盛开着硕大洁白花朵的广玉兰,单人难以合抱的香樟树,硕果累累的枇杷树和花香四溢的八月桂花树。对面的花坛里种了有花架的葡萄树。亭台楼阁美不胜收。队部领导住宿、办公就在此处。此院是一院两大门,分属两个单位。一个是我们制图中队,另一个是军区军乐队,各走各的大门。

制图中队的工作人员住宿和办公是在一栋两层红砖楼里,一层为宿舍,每组单门,一大一小两间,可从一层经内楼梯直上二层办公,二层则是全楼贯通的。1971年春天制图中队由此(昙华林)搬到了磨山营区。

 1968年3月,四中队全体合影于昙华林

昙华林现为武昌区的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是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昌古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清时代,这里曾是郡王府邸、军队营地、官府衙门、贡院书塾聚集地。在昙华林那条只有1.2千米的青石路上,有52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建筑,这里云集了古城文化、自然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等。

今日昙华林

我们制图队(四中队)的同志们能够在这条文化深厚的老街上“战宏图”,真可谓“描绘中华大地,抒发人文情怀;饱揽历史遗迹,笔下纵横春秋”呀!因此,对于曾经战斗在昙华林的战友来说,昙华林不仅是武昌区的骄傲,也是他们军旅生涯中最最闪光的一个脚印。但凡他们来到武汉,都要前往那里探寻旧日时光,走走那条青石路,看看那栋与自己朝夕相处的“洋楼营房”。

 2016年9月,68年入伍的泌阳战友探访昔日昙华林老营区。

 1965年3月,四中队入伍五周年的全体军人在昙华林营房前合影(裴先荣因出差未参加)。

2020年9月13日,已是79岁的老兵裴先荣和曾在昙华林工作过的老兵石进福在武汉战友的陪同下故地重游,当他们的双脚刚一踏上那条青石路时,记忆的闸门就被瞬间打开了,历史如电影般在他们的脑海中掠过……反帝街(文革时的名字)上曾经眼熟的那栋楼,背街小巷里曾经走过的那条路。他们用目光去“触摸”久远的岁月,用心在与历史对话。四十多年的岁月一下子被拉到了眼前,自己仿佛又回到了朝气蓬勃的年代。

裴先荣后来调到了女兵队,先当队长后又当指导员。他的个子高高,苗条的身材一直保持至今。他的儒雅风范和平易近人的作风很受女兵们喜欢,渐渐的女兵们都不尊称他的职务,而是叫他“老裴大哥”。老裴大哥在军中像个秀才,说话不紧不慢,即使他发脾气脸红了你也看不出来,因为他的肤色偏黑。不过他画得一手漂亮的国画,女兵张云朝结婚时他还送去了一幅画作,题名“喜上眉(梅)梢”。

石进福、裴先荣、王守宪在旧址前合影留念。

石进福在制图队也有个非常响亮的雅号——石老大。你只有在晚点名时才能听到叫他石进福,平时战友们不分新老都简称他老大,叫石老大的反而不多。就连平时不苟言笑的贾生秀队长也会石进福、石老大的双号叫着。直到现在我们都叫他石老大,可见他的这一雅号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如今,昙华林的队部楼还在,原一组,二组的宿舍已成废墟。作业楼,大饭厅和厨房,被夷为平地。

唯有那棵白玉兰还英姿勃发,迎接曾经的主人。那栋制图中队昔日的“洋楼营房”前已经成了工地,在老裴和石进福的带领下我们全部驻足在这栋楼前。老裴给我们回忆了他们住在这里时的一些生活状况……

每逢军区礼堂有文艺活动,不论是文艺演出或是有电影,我们制图中队是挂了号的铁定常客,坐席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并且经常受到政治部和俱乐部的表扬。可能是因为职业习惯养成的,我们坐有坐相而且非常安静安静。受批评的往往是警卫营甚至是通信总站及汽车队等单位。

在离驻地两公里左右的沙湖边上紧邻铁路我们有块菜地,还盖有临时房子和猪圈。每天下午下班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要挑着装有粪便的木桶、拿着各种劳动工具去菜地劳动。

随着历史的远去,那些小事犹如从记忆深处抽出的丝线,尽管已经很细很细,但却被老裴从脑海里次第唤醒,不绝如缕。

“洋楼营房”的今昔。上图为1968年8月11日,四中队部分官兵手捧毛主席刺绣像在“洋楼营房”前合影,庆贺刺绣成功!

石进福也指着不远处的中医学院体育馆对我们说,1969年他们在那里曾经加班加点地完成过“三北方向”紧急战备任务,时过境迁,那座体育馆的历史功绩,现在恐怕只有他们才知道了。

 体育馆(翟雅阁)今日外貌

 体育馆内部

 当年四中队在体育馆内完成“三北方向”战备任务时的奋战场景。

《青玉案 · 昨日重现》

人生阅历经无数,最长忆、戎装旅。锦瑟年华无虚度。执笔书绘,海河川陆,山脉华疆土。

时光荏冉容颜暮,梦里时常志相趣。聚起昨日重现处。战朋戎友,抱拥挚语,歌酒情如故。

这首词是外地战友晏英来汉后,有感于江城战友们情缘相聚即兴而发的作品。

今天我们走进了昙华林,仿佛走进了一条从历史走向今天的时光隧道。隧道的一头连着浓厚的人文历史,一头串起武昌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进这条隧道,不仅脚踏着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也触摸了我们测绘官兵的青春岁月。我们测绘人能测天绘地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是永远也走不出昙华林的那片“皇天厚土”。不论今天我们走得有多远,心永远和你贴得那么近;不论岁月在我们的身上刻下多深的印记,在昙华林留下的永远是我们最美青春年华!

这真是:

寻寻觅觅昙华林,

思思念念实牵魂。

弹指瞬间半世纪,

时过境迁忆仍存。

永远不说再见——昙华林!

武汉战友与外地战友合影于昙华林。

中间为作者本人

感谢战友杨相利、马照玺本文提供素材。

2020年9月15日

注:作者系原测绘大队转业干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职工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昌城墙

编辑:易  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