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 荣光堂 武汉四中渊源来自汉口后花楼
挖掘 整理 宣传 保护文化遗产
位于汉口解放大道新华路口的协和医院 网络图片
汉口解放大道上的协和医院(Wuhan Union Hospital)始建于1866年,是扎根武汉历史最悠久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管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湖北省急救中心、湖北省远程医学中心挂靠单位,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
你知道汉口协和医院的前世今生吗?它从哪里走来?
1934年之前 江汉关上看今江汉路四明银行处为二层楼的建筑汉口仁济医院。
偶然看到1930年代初的一张从江汉关上俯瞰汉口的照片,照片上没有江汉路上的标志性建筑四明银行和中国实业银行(均为1936年竣工),忽然想到四明银行未修建前,那一排二层的楼房可能就是仁济医院(London Mission Hospital伦敦会医院),它的后门在花楼街居巷,我家原住花楼街254号,离此地很近。网友sun650319把杨格非图片专辑大图传给我,我在电话里跟他说,这几张仁济医院照片可能是汉口的,不是武昌的,1922年的英文汉口地图在花楼巷(历史上花楼巷的名称多次变更,花楼巷—猪巷—花楼巷—居巷—团结巷—交通巷)标有医院,就是现在江汉路四明银行的位置,看来,是医院搬走后建的四明银行。
1936年 四明银行与中国实业银行同一年落成,四明银行取代了仁济医院。
我的一个初中同学曾住四明银行顶楼银行宿舍,同学们在四明银行的平台上放飞鸽子;还有一个同学住居巷四明银行后门的对面,大家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我曾在协和医院的橱窗里看到医院的沿革中也是说医院是从后花楼搬过来的。
1885年,仁济医院 London Mission Hospital 福音会堂。照片右下告示上有“乙酉年正月吉日”即清光绪11年(1885年),揭示出照片拍摄时间,福音会堂与仁济医院同为一体。
1861年6月21日,受基督教英国伦敦会总部派遣,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 John 1831-1912)和威尔逊(Wilson)牧师由上海来到汉口,开始传教活动。继杨格非之后前来汉口的英国循道会传教士郭修理(Josian Cox)针对单纯传教信者甚寡的情况,采用施医发药的办法接近群众。
同治三年(1864年),英国循道会派医生施维善(F.Porter Smith)来汉,开办了“汉口普爱医院”;同年,英国伦敦会派往汉口的威尔斯(Wells)医生于途中病故,杨格非请为西商治病的雷德(Reid)医生于1866年9月8日,创办了London Mission Hospital(伦敦会医院),位于汉口后花楼街花楼巷,伦敦会花楼总堂旁。
施药为了传教,医院英文名称翻成汉语时没有翻译为伦敦会医院,而是采汉语“仁爱济世”之义,取了一个很中国的名字“仁济医院”。开张时有1名医生、2间病房和15张病床。1914年仁济医院门诊量已达22600人次,住院病人864人次。1911年辛亥革命后,汉口仁济医院有病床60张,初步形成规模。
1937年 西满路(今解放大道)中山公园旁的协和医院。仁济医院搬到解放大道变成了协和医院,现在解放大道协和医院楼顶英文还是这个Union Hospital。
1926年,创办汉口仁济医院的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和创办汉口普爱医院第二分院的英国基督教循道会决定将两所医院合并。1928年4月,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与基督教循道会合作,合并后的新医院定名为汉口协和医院(Hankow Union Hospital),纪立生为院长(纪立生Gillison Thomas,1882年汉口仁济医院医生、主持,1936年在汉去世。),有病床135张,位于汉口西满路(今解放大道现址)。1930年的《武汉三镇实测详图》显示,搬家后的医院仍为仁济医院,1933年的《汉口市街道详图》上才标为协和医院。
对汉口租界有深入研究的章辉先生在《汉口俄租界地名考》一文中,介绍纪立生:《Days of Sorrow Times or Joy》这本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但原作者却已经给这本书取好了一个非常有哲学意义的中文书名《苦日难熬欢时易过》。这本书系用参与武汉协和医院创建的托马斯·吉利森医生和贝茜·哈里斯医生当年与家人的书信结集而成,真实地反映了从19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汉口地区外国侨民的生活状况,是一本珍贵的汉口租界生活史原始资料。
如果想探索武汉协和医院的院史,也非常有必要仔细研究这本书。托马斯·吉利森医生的中文名字叫纪立生,汉口协和医院的首任院长。贝茜·哈里斯医生的中文名字叫做夏利世,汉口玛格丽特医院首任医生。两人后来在汉口结为良缘,1937年两人先后在汉口去世,合葬在汉口公墓,这两位医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汉口。
纪立生孙子所著关于武汉协和医院的书在英国伦敦出版。
武汉协和医院:与洪水、战争、政权变更中的84年历史:医院产科安排了助产医生24小时值班,并且医院配备了24小时待命的救护车辆服务(人力车),遇到紧急情况,随时可以将医生和护士送到附近住户家接产或送到医院来。gordon colebtook gillison 戈登-科勒布-吉利森,恐是作者的父亲。(程新汉译)
1885年 太平街上的福音会堂与仁济医院大门及院内的妇婴医院,“妇婴医院”也就是“MARCARETHOSPITAL玛格丽特医院”,医院的背后为花楼巷,医院建于1881年。
仁济医院在创办初的15年间,一直未设女病房,直到1881年,杨格非为纪念其已故夫人玛格丽特(1873年病故),在太平街(即今江汉路)建了一所新院,称玛格丽特医院,即妇婴医院。1885年照片上,一层楼的医院山墙上清晰地显示中文妇婴医院与英文MARCARET HOSPITAL。1911年的照片显示,妇婴医院在原一层楼上加盖了一层变为二层楼房。1933年妇婴医院并入中山公园旁的协和医院。
“男女部合并在当时是一个突破。”协和医院常务副院长姚尚龙教授评价说,当时思想还比较保守,男女病人是分住不同院区的,协和医院率先将两部合并,不仅打破了陈旧的陋习,还有利于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整合,惠及更多患者。
1911年 辛亥革命发生后,英租界外籍志愿者(之后组建为义勇军)协助巡捕守卫在英租界太平街(今江汉路)鄱阳街口,防止流民进入租界。比对1885年照片,玛格丽特医院楼房加了一层,一层楼变为二层楼。
汉口黄石路荣光堂 网络图片
荣光堂
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教堂、医院、学校,三样东西配套,俨然一系统工程,都是为了传教。在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早期教堂与医院常在一起,一栋楼挂两块牌子 ,既是医院,也是教堂,都在传播福音。
1885年 福音会堂即花楼总堂建于1880年,1931年迁到了黄石路,建纪念杨格非的格非堂即今荣光堂。
1885年照片上的福音会堂当为李叔芳在《汉口基督教荣光堂》一文中描述的花楼总堂:“一八八零年,取得汉口英国商人的支持,以二千五百两白银,在后花楼居巷一带,购买大块地皮,在原四明银行旧址,盖了一所能容纳三百人的平房礼拜堂,作为传教活动中心,取名为花楼总堂,是为格非堂的前身。”
1932年 福音堂搬到黄石路(云樵路)1931年动工,1932年落成,纪念杨格非诞辰100周年,称格非堂。1951年起改称荣光堂。
1931年,伦敦会花楼总堂新教堂在模范区云樵路(今黄石路)动工,1932年竣工,为纪念杨格非命名为格非堂,后改为为荣光堂。花楼总堂(福音会堂)及仁济医院、玛格丽特医院地皮转卖给浙江四明银行,1936年四明银行大楼竣工。
博学书院
位于汉口解放大道汉西一路路口的武汉第四中学
基督教伦敦会在后花楼还有一学堂——博学书院,1904年从后花楼迁到张公堤外(时张公堤在禁口处拐弯,经过今市四中、烟厂,至汉水边)今解放大道汉西一路,博学书院演变为武汉第四中学。2009年,为彰显历史积淀,学校定名为武汉四中·博学中学,新建博学书院门楼屹立在汉西一路。
1911年 辛亥革命阳夏战争时,武昌起义的民军在张公堤上用餐,博学书院的牌楼立在堤旁。
1932年 博学书院。 韩少斌供图
汉西一路的博学中学门楼
人文武汉学会副会长侯红志提供仁济医院创办、购地、扩张的细节:
1864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受英国循道会传教士乔西亚.科克斯(中文名字郭修理)施医发药、创办医院的影响,遂要求英国伦敦会总部派传教医生来汉。并发起捐款,募得400英镑(每磅折银3.97两),在后花楼猪巷(注此时为花楼巷)购地,建造医院(两间病房15张病床)。1866年9月8日正式开业,称汉口伦敦会医院,又取“仁爱济世”之意定名汉口仁济医院。
1875—1914年,医院4次扩建,面积大大增加。1875年1月4日,杨格非以纹银200两购买太平路广南洋行(今四明银行所在地)的一块前宽1.25丈,后宽1.95丈、深11丈的地皮扩建医院,1878年竣工建筑费纹银4964.18两。新建院舎前门面朝居巷,与老院相对。1887年8月,杨格非再将院前宽9.5尺、后宽6.5尺空地全部买进,再次扩建医院。1904年圣经学校迁离后,杨又将旧校舍交给仁济医院及大同医学院使用(大同医学院设于仁济医院内)。1914年医院第四次扩建。
纪立生孙子所著关于武汉协和医院的书在英国伦敦出版。
1877年《申报》杨格非等人的启事 张胜琳提供
本期编辑/校核: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