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901—9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燕乐,又叫 宴乐,其主要成分是 北周和 隋以来由 西域 胡乐与民间 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和宴会的演奏, 隋代已开始流行。而配合 燕乐的词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 隋代。宋人 王灼《 碧鸡漫志》卷一说:“盖隋以来,今之所谓 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 敦煌曲子词集》收录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从 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 张志和、 韦应物、 白居易、 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到 晚唐 五代时期,文人词有了很大的发展, 晚唐词人 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 花间派”词人以 李煜、 冯延巳为代表的 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 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 风格、 流派。《 全宋词》共收录流传到今天的词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将近两万首,从这一数字可以推想当时创作的盛况。词的起源虽早,但词的发展高峰则是在 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 唐诗、宋词”的说法。

注:每50篇为一卷,1500篇共30卷,定时更新,感谢支持。

目录:

卷十九:

901.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纳兰容若)

902.浣溪沙·花榭香红烟景迷 (毛熙震)

903.画堂春·雨中杏花 (陈子龙)

904.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吴文英)

905.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吴文英)

906.点绛唇·花信来时 (晏几道)

907.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908.摸鱼儿·对茱萸 (徐一初)

909.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赵令畤)

910.人月圆·小桃枝上春来早 (王诜)

911.卜算子·见也如何暮 (石孝友)

912.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梁启超)

913.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宋无名氏)

914.梦江南·兰烬落 (皇甫松)

915.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毛文锡)

916.望海潮·自题小影 (谭嗣同)

917.踏莎行·祖席离歌 (晏殊)

918.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吴文英)

919.醉桃源·芙蓉 (吴文英)

920.酒泉子·花映柳条 (温庭筠)

921.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922.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923.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924.昭君怨·送别 (苏轼)

925.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 (苏轼)

926.好事近·杭苇岸才登 (周之琦)

927.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928.卖花声·楼上久踟躇 (张舜民)

929.梦江南·新来好 (纳兰容若)

930.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纳兰容若)

931.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纳兰容若)

932.忆江南·衔泥燕 (牛峤)

933.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934.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935.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吴文英)

936.菩萨蛮·银河宛转三千曲 (周邦彦)

937.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欧阳修)

938.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苏轼)

939.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辛弃疾)

940.南乡子·其四 (欧阳炯)

941.浪淘沙·望海 (纳兰容若)

942.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纳兰容若)

943.鹧鸪天·别绪如丝梦不成 (纳兰容若)

944.潇湘夜雨·灯词 (赵长卿)

945.女冠子·露花烟草 (张泌)

946.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黄庭坚)

947.诉衷情近·雨晴气爽 (柳永)

948.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柳永)

949.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温庭筠)

950.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辛弃疾)

901.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 (纳兰容若)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描绘秋日的凄凉景象,下片慨叹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全词表现手法多样,词人的所见所感交错纷呈,清丽婉曲。

此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人说这首词是登高感伤之作,也有人指出横塘在江南,这是一首登高怀人之作,怀念的是沈宛或是江南的友人,莫衷一是。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淑丽:本词表面伤感,实际有一种无悔的人生自信与刚强蕴藏其间,堪称纳兰词中的佳品。(《古词名家诵读本 纳兰性德》)

902.浣溪沙·花榭香红烟景迷 (毛熙震)

花榭香红烟景迷,满庭芳草绿萋萎,金铺闲掩绣帘低。

紫燕一双娇语碎,翠屏十二晚峰齐,梦魂消散醉空闺。

这首词写春景而抒闺情。上片是女主人公掩门垂帘所见的春景:鲜花开遍花坛,绿草长满庭院,烟景一派迷离。在“闲”字与“低”字中已包含着她的寂寞情怀。

下片主人公的视线由上片的室外渐渐收回到室内,所见是紫燕双飞、晚屏峰翠,于是引起了她的遐想,从其“醉空闺”的神情中,表现她“梦魂消散”的幽怨。

903.画堂春·雨中杏花 (陈子龙)

轻阴池馆水平桥,一番弄雨花梢。

微寒著处不胜娇,此际魂销。

忆昔青门堤外,粉香零乱朝朝。

玉颜寂寞淡红飘,无那今宵。

此词以花喻国事。借雨中粉香零落,暗喻南明朝廷覆亡。上片即眼前景而生联想,“此际魂销”,何以魂销?是因为想起旧日的凄况。“忆昔”二句微喻题旨。“青门”之典,已透家国情怀消息。结句转以自况,写出词人国亡后凄婉哀凉的情绪。

904.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吴文英)

小娉婷,清铅素靥,蜂黄暗偷晕。翠翘欹鬓。昨夜冷中庭,月下相认。睡浓更苦凄风紧。惊回心未稳。送晓色、一壶葱茜,才知花梦准。

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遗恨。临砌影,寒香乱、冻梅藏韵。熏炉畔、旋移傍枕,还又见、玉人垂绀鬓。料唤赏、清华池馆,台杯须满引。

此词系梦窗在苏州仓幕时所作。“郭希道”,即郭清华,有郭氏池亭(花园)在苏州。梦窗另有《婆罗门引·郭清华席上为放琴客而有所盼赋以见喜》《绛都春·为郭清华内子寿》《绛都春·余往来清华池馆六年赋咏屡矣感昔伤今益不堪怀乃复作此解》《声声慢·陪幕中饯孙无怀于郭希道池亭闰重九前一日》、《花心动·郭希道新轩》《喜迁莺·同丁基仲过希道家看牡丹》六首词都提及郭希道,可知吴、郭为知友。

905.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吴文英)

流水麹尘,艳阳醅酒,画舸游情如雾。笑拈芳草不知名,乍凌波、断桥西堍。垂杨漫舞。总不解、将春系住。燕归来,问彩绳纤手,如今何许。

欢盟误。一箭流光,又趁寒食去。不堪衰鬓著飞花,傍绿阴、冷烟深树。玄都秀句。记前度、刘郎曾赋。最伤心、一片孤山细雨。

《西子妆慢》,双调,九十七字,上片十句五仄韵,下片九句六仄韵。此词据张炎词序说:“(系)吴梦窗自制此曲。” “湖上”,指杭城西湖。西湖又称西子湖,此系词人即景自度曲。

906.点绛唇·花信来时 (晏几道)

花信来时,恨无人似花依旧。又成春瘦,折断门前柳。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分飞后,泪痕和酒,占了双罗袖。

这又是一篇思妇之词。先说花开有信而人归无期,相比之下,产生了怨恨之情。继而说“又成春瘦”,因伤春而瘦,非只今年、去年、前年,乃至更早,就已是逢春必瘦了,可见伤春之长久而且深沉。其实,致瘦之因,伤春是表面的话,伤离才是真情。每年春天,柳梢青青,而“留”人不住,“柳”徒增恨,顺手折之,以表盼望游子归来之心意,不料三折两折,竟把门前的柳枝都折尽了。

过片,从尤人进而怨天,“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这是怨恨老天爷自相矛盾,既使人多情,又不使人相守,多情与相守不能兼得,因而引出离别相思之苦。这里所表达的怨情是更深一层的了。

最后说到排遣愁苦的做法。借酒浇愁的话并未明说,只说“泪痕和酒,沾了双罗袖”,这里面已经包含着“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意思,泪和酒已然混为一体,以罗袖扭之,故而沾湿。当然,这样写来,既是强调,也是夸张,而所表述的情意却是真挚的。

北宋时期,词人在春天观看到花语依旧,而人却因别离而消瘦。于是词人为了思念自己的妻子,故写下了这首词。

907.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 (辛弃疾)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词中上片回忆与叶衡同游钟山,“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点明了具体地点与时间,“独立苍茫”、“日暮天寒”以苍茫无人来表明作者的孤寂,日暮天寒说明了环境的凄清,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切的氛围,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首句“归去来兮”,说明叶衡即将离开建康奔赴京城。“探梅踏雪几何时。”,回忆与友人当时一起在钟山上踏雪寻梅的经历,“雪”象征着纯洁,“梅”则象征着清高,傲岸的人格,词人与友人一起踏雪寻梅,则是说明两人志同道合,两人的友谊也是纯洁高尚的。“今我来思”和“杨柳依依”是《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被作者直接引用,想象友人走后,自己一个人再来钟山那种“物是人非”的凄凉心境,化用即成的诗句,却毫无做作之感。

下片紧承“今我来思,杨柳依依。”“白石冈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几句,描写了友人离开以后的具体情景:白石岗依旧是长满了萋萋芳草,景色没有变,却没有同游之人,从而而心中充满了愁绪。“多情山鸟不须啼。”,则是对这种愁绪的强调——不用山中多情的鸟儿悲啼,心中自会惆怅不已。最后两句,引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赞颂李广的话说明叶衡在建康的德政受到人们的称颂,叶衡本人也受到百姓的爱戴。

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春,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衡也是当时著名的抗金人物,与作者关系密切。辛弃疾这次在建康任职,也是出于叶衡的推荐。叶衡于是年二月招赴京城,该词正咏此事。

908.摸鱼儿·对茱萸 (徐一初)

对茱萸、一年一度。龙山今在何处。参军莫道无勋业,消得从容尊俎。君看取。便破帽飘零,也博名千古。当年幕府。知多少时流,等闲收拾,有个客如许。

追往事,满目山河晋土。征鸿又过边羽。登临莫上高层望,怕见故宫禾黍。觞绿醑。浇万斛牢愁,泪阁新亭雨。黄花无语。毕竟是西风,朝来披拂,犹忆旧时主。

《摸鱼儿·对茱萸一年一度》是南宋词人徐一初所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即景抒怀,用晋人孟嘉九日登高落帽的典故,感叹国土沦丧,不复有当年文士饮酒赏菊的雅兴;下片追怀往事,痛悼山河变色,故宫禾黍,表达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全词音调悲凉,如泣如诉,读之催人泪下。

这首词景抒怀,以典入诗,感叹国土沦丧,表达了作者深沉的亡国之痛。

明代文学家陈霆《渚山堂词话》卷二:词意甚感慨不平,参军自况之意。岂非德祐时忠贤,位不满其才者耶?“故宫离黍”、“无语黄花”,则又有感于天翻地覆之事,盖谷音之同悲者也。

909.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赵令畤)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尽日沈香烟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是北宋词人赵令畤创作的一首词。这是一首伤春怀人的闺情词,上片以时令为线,伤春惜花,托红杏写兴,由闺人处境写到闺外情景,用景物的描写表现愁绪,下片以离愁为旨,怀人思远,托燕传情,由闺中情景牵动闺人意绪。这首词语不多,情无限,有含蓄蕴藉、语婉意深的风格,词写得清超绝俗,澹雅疏秀,别具一格。

这首词具体创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认为作于宁远军承宣使任上。以美人自喻,自屈原肇始,后逐渐成为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常用的寄托手法。宋词多写闺情、春愁,其中不乏以女子闺愁寄寓自身遭际的作品。赵令畴因与苏轼交好,在苏轼见逐时,也受到牵连,多外放边远之地,际遇颇为坎坷。他这首《蝶恋花》将闺情写得婉转曲折,可看作寄托之作。

明·李攀龙《草堂诗余隽》:托杏写兴,托燕传情,怀春几许衷肠。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开口澹冶松秀。末路情景,若近若远,低徊不能去。

近代·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上段警拔不足而静婉有余,后段以闲淡之笔,写怀人心事。结处风华掩映,含蓄不尽。德麟为安定郡王,天水氏固多才子也。

910.人月圆·小桃枝上春来早 (王诜)

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禁街箫鼓,寒轻夜永,纤手重携。更阑人散,千门笑语,声在帘帏。

《人月圆·小桃枝上春风早》是北宋词人李持正创作的一首词。该词通过描写汴京元宵节的盛况,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生动地再现了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北宋盛世,是当时汴京元宵的直接真实写照,该词同时流露出词人享受节日喜悦、安度盛世的愿望。

这首词写于北宋时期,时间介于北宋政和五年至靖康元年之间(1115年至1126年)。北宋这个时期高度繁荣,在盛世汴京元宵佳节,华美的灯相互竞美的地方,仕女们罗衣新试,携手同游。正月料峭的春寒,被热烈的节日气氛融化。词人有感而发,创作该词。

911.卜算子·见也如何暮 (石孝友)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是南宋词人石孝友的词作。词上片是总写相见、相别、后会无凭,把过去现在将来概括一尽,下片全力以赴写临别,突出最使离人难以为怀的一瞬,使全曲终于高潮。

“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二)

912.金缕曲·瀚海飘流燕 (梁启超)

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

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

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金缕曲·瀚海飘流燕》是清代思想家梁启超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咏燕以寄托自己的愁思。词的上片写燕子飘流归来,对旧家有一种陌生之感,旧时友伴皆相对泣怨,象征词人的自国外归来,发现形势发生很大变化,而旧时志同道合的战友,却因形势不利而皆精神不振;下片写燕殷勤恋旧之情,象征着词人的“变法”等等一系列行为,希望能为故国补偏救弊。全词以燕自比,咏燕自托,情感凄恻,真挚动人。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往日本。由于清廷追捕,不敢回国。海外流浪,著书撰文,仍念念不忘变法,念念不忘支持变法的光绪和参与变法的友人。九年之后,即1907年丁未年,梁启超曾回国。此时正是清廷灭亡前夕,局势愈加险恶。慈禧把持朝政,光绪幽禁宫中,反对清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梁启超对光绪很是留恋,整个维新运动都企图依赖一个皇帝实行。现在事无可为,梁启超于次年,即1908年,又再东渡日本。这一首词,便是再东渡日本之后,写给上海的维新运动参加者的。

清·叶恭绰《广箧中词》:“深心托豪素。”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孙文光《明清词举要》:下片的“故巢”象征着故国,燕之衔泥来补,象征着词人的“变法”等等一系列行为,希望能为故国补偏救弊,这有“女娲补天”的影子,而情感却更加缠绵,情调也更加低沉凄怨。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罗斯宁《历代词三百首》:此词名为咏燕,实质是作者爱国情怀和改良思想的写照,体现了清代咏物词重寄托的特点。

913.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宋无名氏)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词,通过描写了春天的一景一物,表达作者因伤春而作怀人的感情。

诗人因党祸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到湖南郴州,在诗人在这段经历中,自己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在仕途上自己又不被重用,一再被贬职,心中忧郁,此时恰好看到春天秀丽的景色,和自己如今的境遇相对比,心中孤独落寞,故而写下了这首词。

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云:这首纪别之作,句最工丽。

914.梦江南·兰烬落 (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

这是一首描写旅客思乡之作。先写旅邸的夜景,然后转入梦境,通过对梦中江南暮春夜景绘声绘色的描写,词人把自己的情绪全部隐藏到具体的景物背后,诗情含而不露,情景交融。落笔之处,尽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全词从室内屏风上的人工画面、写到室外江南水乡真实的自然图景,由绘色(红蕉、黄梅)到绘声(吹笛、人语、夜雨潇潇),亦即从视觉到听觉,构思新奇,意境清幽,动静兼备。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全灌注在用景物描绘所铸成的形象画面之中,含有不尽之意,令人思索玩味。

915.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 (毛文锡)

雨霁巫山上,云轻映碧天。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

暗湿啼猿树,高笼过客船。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

这首词看似写巫山佳景,但结末也隐含着佳人之怨。南宋叶梦得评此词为“细心微诣,直造蓬莱顶上”,不无道理。其境界缥缈,情意深邃,在毛词中实属上品。

916.望海潮·自题小影 (谭嗣同)

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骨相空谈,肠轮自转,回头十八年过。春梦醒来么?对春帆细雨,独自吟哦。惟有瓶花,数枝相伴不须多。寒江才脱渔蓑。剩风尘面貌,自看如何?鉴不因人,形还问影,岂缘醉后颜酡?拔剑欲高歌。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忽说此人是我,睁眼细瞧科。

谭嗣同的这首自题小影,上片“曾经”三句,先写自己年来踪迹,他小时居京师,十三岁随其父外放甘肃,十五岁回湖南浏阳拜师读书,再返西北,天南海北,道路遥远,故颇多感慨。“骨相空谈”三句,谓己少有壮志,从骨相看,必成大业,但岁月匆匆已历十八春秋,却一事无成,只有肠轮自转,暗自感叹。“春梦”三句转入小影,曾对春帆细雨,做过美丽的人生之梦,回首十八年春秋,无所作为,他只有对己大喝一声“春梦醒来”。面对小影前的几枝瓶花,他想到国事日非,外侮迭至,真是百感交集,郁塞难抑。

下片从写小影转而写自身。从湖南水乡来到西北高原,对镜自照,风尘满面,镜中人与影中人对比,镜不随人意,那醉后的红颜,实为风尘所致。还想慷慨高歌,但对现实的失望,使他发出“有几根侠骨,禁得揉搓”的慨叹,再看镜中之人那风尘挂面的模样,他几乎不能相信那就是自己。

全篇借题小影而抒壮志消磨,事业难成的感慨,表现了词人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怀抱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抑塞之感,慷慨激昂,颇见风骨,正如词人所评:“尚觉微有骨气”。

917.踏莎行·祖席离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转。

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踏莎行·祖席离歌》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此词咏别情。上片写饯行的情景,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人不忍离去;下片单从居者方面写对行者的思念,因行者从水路乘船走,所以仍紧扣水波写。全词融情于景,情境如画,勾勒出一幅春江送别图,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旨深曲。

918.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吴文英)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慳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坞,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金缕歌》是梦窗词中具有爱国思想的词作之一。词中通过沧浪着梅歌颂抗金名将韩世忠的'英雄陈迹',对'后不如今今非昔' 的现实表示严重不满。

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这首词约写于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正月,作者四十岁。当时,'吴潜由庆元府改知平江(今苏州)',二人过从甚密。作者借着梅之机,即景生情,毫不隐晦地抒发了积郁于胸的悲慨。

919.醉桃源·芙蓉 (吴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

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上片“青春”四句扣题,咏荷花。言荷花与百花并不同时在春季里开放,而是独自在盛夏中显示出她青春的美姿。荷花红装绿裳摇曳在碧水中最是相宜。风吹荷花,使水中的倒影也在摇曳起舞。水面被风一吹,皱成了彩色的涟漪。冯延巳有句“吹皱一池春水”,梦窗袭之,化作“风来吹绣漪”。

下片“惊旧事”三句,写观花而忆旧。言词人忽地想起旧日之事,抬头问眉月:“可有神女入梦来?”从此中消息透露出:词人旧时,有一次曾经携爱人在一个盛夏的月夜中,共同观赏过荷花,所以现在词人触景生情,而设此一问。“凭阑”两句,言那些倚栏观赏荷花的人们只觉得秋肥景美,根本不知道池中荷花却正在担忧自己马上就要枯萎了。其实此非花愁,实是词人心中愁绪百结,所以特地替水中荷花想象出“花”在“愁”。因此结句“花愁人不知”,实是一种反语。

920.酒泉子·花映柳条 (温庭筠)

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凭栏干,窥细浪,雨萧萧。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这首词写女子春日怀远。

上片写她池上闲望,用“花映柳条”领起,“雨萧萧”作结,两句都是写景,前句明丽,后句暗淡,以喻好景不常,美人迟暮。中间三句写女主人公的行动,关键在一“闲”字,以示她凭栏窥浪,全不觉得赏心悦目,纯属百无聊赖。

下片写深闺怀远。“近来”二句是写她的境遇和感受,音信疏索是心情寂寞的原因。洞房寂寞而修饰以“空”字,足以体现其无比遗憾的心绪,与前片的“闲”字相应。最后三句紧承“疏索”、“寂寞”,写女主人公掩屏垂帘,苦度春宵。全词用女子的行动来表现了她的内心世界:空虚寂寞,无限惆怅。

921.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作为赋梅赠人之作,词中的白梅与词题上的被赠者之间应该有某种联系:品格的联系或者身世的联系。好在梅花的品格与它的身世,在词人眼中本有因果联系;而余叔良的籍籍无名,似也可以让读者生发“品、运似白梅”的联想。这样,一首以咏白梅为中心的咏物词,就有了人事寄托的袅袅余味。

922.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辛弃疾)

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本词作于作者隐居信州(上饶)带湖别墅前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词人经常离开带湖去上饶的群山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转移精力,然而独游山水时的幽寂空虚又使他时时跌回到更加孤独和失意的深渊中。此词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下的产物。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约写于公元1203年。其时正是辛弃疾遭受诬陷、被弹劾落职后,心情处于极度苦闷的时期。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纵情山水,以开释愁怀。然而独游山水的幽寂使他感觉到更加孤独,独游山水的空虚唤起了失意的忧郁。

923.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首词以短短的五十五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悲惨遭遇。上片气势恢宏,下片悲凉如冰,心伤透骨。悲壮对照,悲壮结合,真如彭孙遹《金粟词话》评辛词所说的:“激昂排宕,不可一世”,是作者最出色、最有分量的小令词。

公元1161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其后方比较空虚,北方被占区的人民,乘机进行起义活动。山东济南的农民耿京,领导一支起义军,人数达二十余万,声势浩大。当时年才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二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归附耿京,为耿京部掌书记。辛弃疾建议起义军和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战斗。第二年正月,耿京派他们一行十余人到建康(今江苏南京)谒见宋高宗。高宗得讯,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授辛弃疾承务郎。辛弃疾等回到海州,听到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金人,义军溃散。他立即在海州组织五十名勇敢义兵,直趋济州(治今山东巨野)张安国驻地,要求和张会面,出其不意,把张缚置马上,再向张部宣扬民族大义,带领上万军队,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渡过淮水才敢休息。到临安把张安国献给南宋朝廷处。但宋高宗没有抗金的决心,又畏惧起义军。辛弃疾南归之后,义军被解散,安置在淮南各州县的流民中生活;他本人被任命为江阴佥判,一个地方助理小吏,给他们当头一个严重的打击,使他们深感失望。后来辛弃疾在各地做了二十多年的文武官吏,因进行练兵筹饷的活动,常被弹劾,罢官家居江西的上饶、铅山,也接近二十年。他处处受到投降派的掣肘,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924.昭君怨·送别 (苏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通观全词,没有写一句惜别的话,没有强烈激切的抒情。将情感融入景物,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这是本词的艺术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景物之中,又挑出一二件,直接赋予它们生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所有的自然物都生气勃勃,整个艺术画面都活跃起来,这是本词的艺术特色。上片用“愁”写烟,使新月也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下片用“送”状柳絮,使之与东去的流水对比而生情。而“愁烟”和“飞絮”在形态上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飘忽不定、迷迷蒙蒙的自然物;它们轻虚空灵,似乎毫无重量,不可捕捉,但又能无限扩散,弥漫整个宇宙,用它们象征人世的漂泊不定,传达出迷蒙怅惘、拂之不去的眷恋之情,那是再妙不过的了。但作者似乎是随手占来,毫不费力,只道眼前所见,显得极其自然。这正是词人的高超之处。

925.水龙吟·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 (苏轼)

闾丘大夫孝终公显尝守黄州,作栖霞楼,为郡中胜绝。元丰五年,余谪居黄。正月十七日,梦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楼中歌乐杂作。舟中人言:公显方会客也。觉而异之,乃作此词。公显时已致仕在苏州。

小舟横截春江,卧看翠壁红楼起。云间笑语,使君高会,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艳歌余响,绕云萦水。念故人老大,风流未减,独回首、烟波里。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云梦南州,武昌东岸,昔游应记。料多情梦里,端来见我,也参差是。

这是一首记梦的词,写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也是在谪黄期间所作。

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愿望。此词写了苏轼一个浪漫奇瑰的梦,在梦中,故人风流自在,宴乐于“郡中胜绝”的栖霞楼。而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正是孤独寂寞,与亲朋好友隔绝之时。这样的梦境,实际反映出苏轼在此等景况中,对自由、友情的向往之情。梦醒之后,只见烟波浩淼,空江月明,与美丽梦境两相对比,孤寂之感更为强烈。而结尾想象故人此时一如既往的潇洒生涯,悬想对方梦见自己,也是极度孤独中的浪漫幻想。全词于风流潇洒中又有沉郁之致,即是苏轼当时心境抑郁,而又努力以旷达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此词手笔、章法都得到评家称赏,郑文焯《大鹤山人词话》云:“突兀而起,仙乎仙乎。'翠壁’句崭新,不露雕琢痕。上阕全写梦境,空灵中杂以凄厉,过片始言情,有苍波浩淼之致,真高格也。'云梦’二句,妙能写闲中情景,煞拍不说梦,偏说梦来见我,正是词笔高浑,不犹人处。”

926.好事近·杭苇岸才登 (周之琦)

杭苇岸才登,行入乱峰层碧。十里平沙浅渚,又渡头人立。笋将摇梦上轻舟,舟尾浪花湿。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

此词描写秋日旅行,舟行后乘舆,舆行后又乘舟,点染途中山水景物,遂觉无枯寂之色。“恰好乌篷小小,载一肩秋色。”情景俱佳,极富情致。全词写秋景而不落俗套,独具特色。

927.点绛唇·咏梅月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君知否?雨僝云僽倦,格调还依旧。

《点绛唇·咏梅月》是南宋词人陈亮所写的一首咏物词,被收入《全宋词》。上片写月光映照着水边梅影,自己小坐窗前,幽情、暗香交织融会。下片写清辉幽芳伴我入梦,梦中向千里外的友人致意,并表示即使风雨折磨,自己高洁的情操也不会改变。词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月和梅饱经摧残而品格依旧来表达词人屡遭打击而毫不屈服的内心品质。

南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冬天,词人从浙江东阳赶赴江西探望自己的好友辛弃疾,两人共商恢复中原、抗击金军的大计,并且邀请了另外一位朋友朱熹来到紫溪(今江西铅山南)相聚。词人与辛弃疾先是一同游览了鹅湖寺(今铅山东北),后来又赶到紫溪等待朱熹相聚,由于朱熹有事未能前来,词人于是便辞别辛弃疾东归。词人走后,辛弃疾作了一首《贺新郎》词,词人看到后,就写了这首词来赠答。

928.卖花声·楼上久踟躇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踟躇”(ChíChú),徘徊不前,逗留之意。“地远”张舜民远谪,历时三,涉水六,过州十有五。自汴抵郴,所至流连。即言诗人登上岳阳楼,放眼望见山迢水阔,只觉孤身飘零僻远异地,前路茫茫,归路茫茫,满心彷徨,无限悲凉。起句即以“久彷徨”写出心思沉重。

拟将憔悴吊三闾。“拟”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引申为劳苦,失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贾生列传》)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长安是唐代的国都,朝廷国君所在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后人常以长安借代当朝国都,国君。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本词中“长安”借代指当时北宋都城汴京。“日下”古代以帝王比作日,因以帝王所在之地为日下。“流落江湖”形容仕途失意,困厄潦倒,漂泊异乡。“江湖”与“庙堂”相对,见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处化用孟郊《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之句,传达思君恋阕之意,抒发被贬去国之悲。类似还有王仲宣“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等

929.梦江南·新来好 (纳兰容若)

新来好,唱得虎头词。一片冷香唯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标格早梅知。

《梦江南·新来好》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本是词人为好友顾贞观新词所作的评点,但词人一反常理,在词中直接挪用顾贞观原词中的句子,写出来竟浑然天成,又别有情致。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前后,顾贞观有咏梅词给予纳兰容若,这首词乃之后词人为赞美友人其人其词而写的一首赞美词。

930.南乡子·烟暖雨初收 (纳兰容若)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著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南乡子·烟暖雨初收》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一首表述离愁别恨的词。该词表达的是离愁别恨。上片追忆过去,描写一对恋人分携红豆的场景。下片写恋人分别后的隐恨和幽怨。最后以“一种烟渡各自愁”一句道出自家非同寻常的愁怨,似有更深的隐忧。颇含不尽之意,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词是送别情人时所作。后来纳兰在《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中交代了这次离别的背景。纳兰任侍卫多年,虽说是极有权势的官职,但目睹太多官场黑暗,纳兰却常觉精神苦闷,繁杂无聊。经友人顾贞观介绍,纳兰结识了江南才女沈宛。两人起初只是书信往来,后来便渐生情愫。终于在一年秋天,沈宛北上,两人一见如故,一段缠绵悱恻的故事由此开始。

然而世事无常,正在他们享受着相聚的快乐时,纳兰却要随康熙南下巡视江南。皇命难违,两人只得分别,纳兰许诺,回来之后,两人便完婚。在这段漫长的、交织着思念与快乐的旅程中,纳兰写下了一组著名组诗《梦江南》,写尽了江南的风光如画。

归来后纳兰便娶沈宛为妾,两人恩爱如蜜。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纳兰地位的特殊,既是皇帝贴身侍卫,又是满清贵族,竟然娶了一位汉族民间女子。纳兰处处受压,终于不得已与沈宛分离。送她回江南。这便是这首《南乡子·烟暖雨初收》的写作背景。

931.浪淘沙·夜雨做成秋 (纳兰容若)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帘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浪淘沙·夜雨做成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作的一首词。上片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无奈的心境,下片写他对离人的深怀眷念,相思之情未曾断绝。词人通过拟人手法,将自己内心隐秘的情感宣泄出来,情真意切。

康熙年间,由于对亡妻的怀念,对友人的牵绊,还有对自身现状的不满以及无能为力的无奈,都让词人感到悲哀。于是词人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无边无际的愁绪,写下了这首《浪淘沙》。

932.忆江南·衔泥燕 (牛峤)

忆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

乾符五年中进士,中进士两年后黄巢起义攻破长安,在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为避襄王李媪之乱,先流落吴越,后寄寓巴蜀,过着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般的飘荡生活,这首词作正是那时所作。

这首词借物咏怀,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暮春三月,繁花盛开,草木葱茏,一双燕子飞去飞回,匆匆忙忙的衔泥筑巢。它们将巢安安稳稳的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终成就了美好的烟缘。而独处于闺中的女子勒?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们双宿双飞的恩爱情态多么令她羡慕。

“忆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燕子筑巢,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过程完整的写了出来,一气呵成。

“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这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感叹。这首咏物词并非止于对燕子的描写,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结伴而飞的燕子不禁感悟伤神她哀叹自己形单影只,无人怜爱,羡慕梁间燕子的美好烟缘。

这首小令仅仅二十七个字,却写得形神兼备,深隐含蓄,极富情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933.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 (姜夔)

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这首词作于淳熙十三年(1086年),作者客居长沙之时。潭州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南宋时盛产红梅。这首词名为咏梅,实为写怀人之情,抒发自己的离愁别恨。

这是一首咏物词。白石的咏物词所咏最多的是梅、柳,这是因为其中关合着他的一段“合肥情事”,他与合肥情侣相遇于合肥赤兰桥,其地多柳树,而分手时为梅开时节。夏承焘先生的考证即为:“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间。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姜白石词编年笺校行实考》)

张炎说:“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词源》卷下)并标举了咏物词的几条原则:第一,求神似而不求形似;第二,结构上要能放能收,浑然天成;第三,所用典故必须符合题旨;第四,结句必须点明“一段意思”。若用以上原则衡量此词,可谓处处吻合。这首词在调下标明“赋潭州红梅”,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盛产红梅,以“潭州红著称于世。词中从咏红梅入手,但又不拘泥于纯粹写梅,写梅写人,即梅即人,人梅夹写,梅竹交映,含蕴空灵,意境深远,收放自如,达到似花非花,似人非人,花人合一的朦胧迷离的审美境界。

934.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坎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而且,由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故通篇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开篇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首句“京洛风流绝代人”七个字,包括这样三层意思。

那么,这位曾风光一时的佳人,“因何风絮落溪津”?为何像风中飞絮似的,飘落到苕溪的渡口来呢?说她的来到苕溪是如柳絮的随风飘落,含意深厚。“颠狂柳絮随风舞”(杜甫《绝句漫兴》),这风中之絮是不由自主,又是无人怜惜的。用风中之絮来比喻,暗示人的不幸遭遇,一个“落”字双关出人与柳絮的同等命运。其中也掺杂着作者的身世之感。这句前面用“因何”这一似问非问的句式,后面用荒僻的“溪津”与繁华的“京洛”作鲜明对比,深刻地写出了这个“风流绝代人”的不幸遭遇。也表达了作者对其的深深怜悯和同情。

935.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 (吴文英)

占春压一。卷峭寒万里,平沙飞雪。数点酥钿,凌晓东风□吹裂。独曳横梢瘦影,入广平、裁冰词笔。记五湖、清夜推篷,临水一痕月。

何逊扬州旧事,五更梦半醒,胡调吹彻。若把南枝,图入凌烟,香满玉楼琼阙。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想雁空、北落冬深,澹墨晚天云阔。

全词既是咏本调“暗香疏影”,也是咏词题中“赋墨梅”,可说是内容紧扣词调与词题,梦窗不愧为填词好手。

936.菩萨蛮·银河宛转三千曲 (周邦彦)

银河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此词咏梅雪,而实为抒羁旅别情,并暗含飘零不偶之慨。首句大笔渲染,雪岸苍茫,随江蜿蜒,状如银河,'三千曲'极言其逶迤不绝。第二句呈现一幅腊去春尽的景色,晴光淑气,凛冽中透露出生机。由此引发出归思,化用柳永《八声甘州》的词,语淡情浓,耐人寻味。下片由雪下梅引出闺思。上天讨厌梅花的纵情开放,所以降大雪将花封盖。你卷帘既见院里雪下之梅,当知江上寒中之我,你我心照可矣。表达了相思之苦。全词八句,可谓句句景,亦句句情,景中寓情,情以景见。上下呼应而无痕,情景浑融而莫辨,既工巧而又浑成,工巧之至,即为浑成。

此词咏梅雪,而实为羁旅别情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有人说作于周邦彦入太学时期,但没有确证。

937.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的作品。此词写了夏日傍晚,阵雨已过、月亮升起后楼外楼内的景象,描绘了闺情乐趣,几乎句句写景,而情尽寓其中。

据胡适考证《钱氏私志》(旧本或题钱彦远撰,或题钱愐撰,或题钱世昭撰。钱曾《读书敏求记》定为钱愐)后认为,该词为欧阳修在河南钱惟演(977—1034,北宋大臣,西昆体骨干诗人)幕中,与一妓女相亲,为妓女作。时天圣九年(1031)至明道二年(1033)期间,欧阳修在西京留守推官任上。

据钱世昭《钱氏私志》:“欧阳文忠公任河南推官,亲一妓。时先文僖(钱惟演,谥文僖)罢政为西京留守,梅圣俞、谢希深、尹师鲁同在幕下,惜欧有才无行,共白于公,屡微讽之而不恤。一日,宴于后园,客集而欧与妓俱不至,移时方来,在坐相视以目。公责妓云:'未至,何也?’妓云:'中暑往凉堂睡着,觉而失金钗,犹未见’。公曰:'若得欧阳推官一词,当为汝偿。’欧即席云(此词),坐皆称善。遂命妓满酌赏饮,而令公库偿钗,戒欧当少戢。”如果系于此词的本事不假,则此首可能作于天圣九年(1031)至明道二年(1033)期间,时欧阳修在西京留守推官任上。

938.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 (苏轼)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

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

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全词,采用拟人、设问的手法,强化了词的主观感情色彩。“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景语含蓄,比直说更有意味。芙蓉花是那样的真情痴情,谁不为之动心。“来岁,花开时节为谁来?”用笔越曲,含情越深,留下了长久的回味。

《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徐君猷上任只有一年半时间。在较为平静的东坡心田里,徐守政绩视甚明显。苏轼应孟亨之通判之邀,在秋香亭对饮言欢,以颂徐守之功德。苏轼作此词和《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诗以志之。

939.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辛弃疾)

草木於人也作疏。秋来咫尺共荣枯。空山晚翠孰华余。

孤竹君穷犹抱节,赤松子嫩已生须。主人相爱肯留无。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四年(1197年、1198年)间,时作者移居铅山瓢泉新居一年稍多一点,所种松竹尚未成长起来,加之以言者论列,罢官观,生活索寞,感而赋词,托物言情,抒写了胸中不平之气。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四年间,时作者移居铅山瓢泉新居一年稍多一点,所种松竹尚未成长起来,加之以言者论列,罢官观,生活索寞,感而赋词,托物言情,抒写了胸中不平之气。词的上片写咫尺枯荣之感。首句慨叹不仅遭人疏远,连草木也疏远他。“秋来”句紧承上句,言草木原本枝繁叶茂,可秋天一到,叶落枝枯,转眼之间,荣枯各异。而辛弃疾于是年九月落职闲居,由地方高级官吏沦为庶人,咫尺之内,有天壤之别。如果两者不是巧合,就是托物寓意,其感慨是非常深沉和强烈的。词的下片写岁晚松竹之恋。“孤竹君”句写竹。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后遂饿死。本句似用这个典故,言孤竹君二子虽穷饿而死,犹守节不移,借以喻指所种之竹虽然穷尽,其“节”仍在。“赤松”句写松。言其虽然幼嫩,但已生出枝叶,成长可期。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怕岁寒,节概可称。这两句词既照应词题“种松竹未成”,又颂扬了松、竹的节操,暗示他要以松、竹为友。故词结句说:“主人相爱肯留无”,言作为新居的主人,我爱松、竹,不知松、竹能否为我留存,从词题生发开来,表明企盼所种松、竹能顺利成活,伴随自己度过岁晚这段艰难的日子。

940.南乡子·其四 (欧阳炯)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这首词写南方少女的欢情。作品以虚拟问句开头,以“木兰船系木兰花”写洞口之家的实景,流露出无比赞美之情。“红袖”三句继续写洞口之家的人事,活现南方少女相引相招,相依相偎,亲昵欢快地游春谈笑的场面。

此词表现的是,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栩庄漫记》对欧阳炯的《南乡子》八首作了一个总评曰:“《南乡子》八首,多写炎方风物,不知其以何因缘而注意及此?炯蜀人,岂曾南游耶?然其词写物真切,朴而不俚,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为写景纪俗之词,与李珣可谓笙罄同音者矣。”的确,在《花间集》中,这样朴质清新的风土人情词作,是别具韵味的。

941.浪淘沙·望海 (纳兰容若)

蜃阙半模糊,踏浪惊呼。任将蠡测笑江湖。沐日光华还浴月,我欲乘桴。

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水气浮天天接水,那是蓬壶。

《浪淘沙·望海》是清代作家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该词展现了大海的瑰丽和辽阔,囊括了宇宙、古今、人神,还有诸多的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该词多处用典,把典故巧妙地化用到词篇中来,丰富了词的表达形式和内容。

康熙二十一年(1682),词人随康熙帝东巡,途中驻扎于山海关,塞外的阔大景象和壮丽的山海风光,引发了词人心中雄浑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942.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 (纳兰容若)

昨夜个人曾有约,严城玉漏三更。一钩新月几疏星。夜阑犹未寝,人静鼠窥灯。

原是瞿唐风间阻,错教人恨无情。小阑干外寂无声。几回肠断处,风动护花铃。

《临江仙·昨夜个人曾有约》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与情人相约而又未能践约的且喜且怨的情怀,用女子口吻表现了主人公先是怨恨对方后又原谅对方的情感变化。上片说曾是相约黄昏后,然而迟迟未能成行;下片写不能如约,“原是瞿唐风间阻”的缘故。全词言辞真切,哀感动人,借用典故,情韵深长。

此词为代人设辞,假托女子与人相约而成空。或以为作者与人相约,已经深夜,期客不至,令其无寐,因作此词。相约之人,有可能是作者恋人。陈淏《精选国朝诗余》中此词有副题“忆友”,而此“友”不详其人。

943.鹧鸪天·别绪如丝梦不成 (纳兰容若)

别绪如丝梦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于中好·别绪如丝梦不成》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身在边城孤独不堪。下片是为解相思便写信抒发离愁别怨,结句颇含悠然不尽之意,“鸳鸯两字冰”,化虚为实,深刻地表达了相思的愁苦。全词情真意切,抒发了作者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词或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月,纳兰去梭龙勘察,塞上怀远,心念闺中妻子而作。

现代学者徐燕婷、朱惠国《纳兰词评注》:“此词写离思。上片写词人孤枕无眠,因眼前的边塞之景而想念家里。下片以书信落笔,表达自己的思念。末二句的细节描写,别具意味。词作情真意切,凄凉伤感。”

944.潇湘夜雨·灯词 (赵长卿)

斜点银釭,高擎莲炬,夜深不耐微风。重重帘幕卷堂中。香渐远、长烟袅穟,光不定、寒影摇红。偏奇处、当庭月暗,吐焰为虹。

红裳呈艳,丽娥一见,无奈狂踪。试烦他纤手,卷上纱笼。开正好、银花照夜,堆不尽、金粟凝空。丁宁语、频将好事,来报主人公。

这是一首咏物词。上片写油灯点燃的情景。写出了华灯初张、灯火照明、光焰正旺等情况。下片写灯花结彩。飞蛾扑焰,银花黑夜。末以“丁宁语”两句,借俗传喜兆作结。全词语言形象,对仗工丽,描写细腻,意境优美。

945.女冠子·露花烟草 (张泌)

露花烟草,寂寞五云三岛,正春深。貌减潜消玉,香残尚惹襟。

竹疏虚槛静,松密醮坛阴。何事刘郎去?信沉沉。

这首词写了女道士的思凡之心。上片“露花”三句是她所在的地方环境;“貌减”二句写她与情人分别后因思念而憔怦,以余香作为一种安慰,的确可怜可叹。下片开头二句写其周围清冷阴森,没有一点乐趣,使她更想念情人;最后两句脱口而出,情真意切。

946.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 (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骏骅骝。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减翠蛾羞。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本词分上下两片,上片描写在边境前沿外出打猎,隐隐约约地望见昭君墓,引发了他的“闲愁”。“闲愁”是什么?就是他在下片中所发的感慨。词的重点在下篇。表面上是议论拥有贤臣良将和广阔疆上的强大的汉天子,不应当让王昭君这个弱女子冤家蒙羞。实际上作者是借古讽今,批评宋朝廷的屈辱求和的对外政策。

北宋时期,在金国兴起之前,中华大地上长时间是宋、辽、夏鼎足而立的局面,可是堂堂大宋却是懦弱而受屈辱的一方。公元1005年1月(真宗景德元年末),宋与辽在澶州定理“澶渊之盟”(澶州又名澶渊郡,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市),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公元1006年(景德三年),在党项族首领攻占西北大片领土的情况下,宋朝反而封他为西平王(这时还没有建立大夏国),每年“赐”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公元1042年(仁宗庆历二年),辽国扬言要发大军南下,仁宗不敢抵抗,派大臣到辽求和,答应每年再赠给银10万两,绢10万匹。公元1044年底(仁宗庆历四年),宋军在连续惨败后向西夏求和(党项族首领元昊于公元1038年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又每年“赐”银5万两,绢13万匹,茶叶2万斤,令在各节日和元昊生日共“赐银2万两,银器2千两,绢、帛、衣著等2万3千匹,茶叶1万斤”。宋朝皇帝在强敌压境,虎视眈眈的形势下,不图富国强兵,一味地屈膝求和,企图用金钱来购买和平。须知乞讨来的和平,用金钱买来的和平都是不能巩固的。北宋亡于此,南宋也亡于此。这是付出了高昂代价的历史教训。黄庭坚有见于此,所以他在词中提出:“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就不应当采取这样的下策。在词的结拍中他说这样的政策只能使“戎虏和乐”,而“圣主永无忧”则是反话,因为这种政策不可能产生“永无忧”的结果。这样的“主”也不是“圣主”。黄庭坚两次被谪贬,他在词中借古喻今对国家大事委婉陈词,可见其良苦用心。

947.诉衷情近·雨晴气爽 (柳永)

雨睛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这首词虽非柳永的代表作,但也清新可人,结构工巧。上片写秋景,凄美动人;下片思旧情,哀婉感人。这首《诉衷情近》在词体中属于中调,柳永在创作时依据体制的特点,在写景与抒情时,既未大肆铺叙,也不特别凝炼,词旨点到即止。全词结构完整,处处映衬照应,语言雅而不俗,笔调挥洒自如。

柳永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考中进士之前的数年间,曾经像断梗浮萍一样漫游江南。他的足迹曾到过江、浙、楚、淮等地,依旧羁旅落魄,“奉旨填词”。这首《诉衷情近》就是其漫游江南水乡时所作的一首思念京都故人的词作。词中“雨晴气爽”一句说明此词作于秋季;词中还出现了地名“断桥”,若是实指,则此时柳永在杭州,即此词作于柳永漫游杭州之时。然具体作年不可考。

948.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 (柳永)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殚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原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作者久羁他乡,不能与情人欢聚的苦闷。于是他把羁旅之苦和相思之苦交织在一起,抒写下这首这曲忧伤的浪子悲歌。

这是柳永创制的慢词的一个范例。原《浪淘沙》词,为28字或54字体,而柳永这首慢词,则为135字之长篇。此词分三片。第一片写夜半酒醒时的悲戚,第二片追思以往之情事,第三片写眼前相思之情。对主人公的心理及思想活动,都给予了充分的体现。

949.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温庭筠)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这是一个很有点气派的公子哥儿,手里擎的是名贵的鹦鹉,身上著的是绣着凤凰的锦服。“偷眼暗形相”,这是女主人公的活动。“形相”,端详、打量也。一“偷”一“暗”,一个思春心切又不无娇羞的少女出来了。“不如从嫁与,作鸳鸯”。一番“形相”之后,女主人公很快地做出了嫁他的抉择。在这里,作者为人们展示了一个鸟的意象系列:活的鹦鹉、绣的凤凰、抽象的富于像象征意味的鸳鸯。唐人多以鹦鹉、凤凰对举,如骆宾王诗云:“鹦鹉杯中浮竹叶,凤凰琴里落梅花。”又如杜甫诗云:“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但词中的鹦鹉、凤凰似乎只是为了招来鸳鸯。他端详了半天,看到的是他手里的鹦鹉、胸前的凤凰,于是自然而然地,她想到了鸳鸯,选择了鸳鸯。“不如从嫁与”一句颇觉突兀,而“作鸳鸯”又使“不如从嫁与”变得顺理成章,意象的转换揭示了少女的心理变化进程。

温庭筠借助民间艺术中常用的比兴手法使这首流于浅近的词饶有趣味,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世俗的、平凡的而又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民间生活小景。

950.水调歌头·送杨民瞻 (辛弃疾)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晚问无恙,归计橘千头。

梦连环,歌弹铗,赋登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这首词是作者为杨民瞻送行时所作。开首几句咋读起来自己颇为一惊,词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心绪较以往风格为之一变,给人一种淡然、伤怀的平静,丝毫不见其豪放、洒脱、坚毅、心怀天下的气概。

辛弃疾终归还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一开始便极力含势收蓄平静到怡然平淡之后,作者将他的肺腑感慨毫不保留的喷薄而出,迅猛豪壮。因为我国每每山河破碎之时,为收复失地穷尽一生,捐躯国难的忠勇之士不乏其人,“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岳飞更是不必多言。可是细细想来历代将士除在战场英勇杀敌,保家卫国之外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愚忠。在他们那里爱国即是忠君,忠君便是爱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他们的爱国、英勇都是在以服从君主的前提下进行的,岳飞在手握兵权,夺得破敌良机的时候,还是被用十二道金牌给招了回去,遗憾千古。可是辛弃疾却突破了这一点,在前面几首词里他对当权者的不满和愤恨已经使这种思想微显端倪。而在这首词中,在发出“夷甫诸人堪笑”的愤恨之后,他便将当权者抛诸脑后,“西北有神州”。无论你当权者怎样昏聩,委屈求和,可是我都无须理会,因为我辛弃疾是为国为民,是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而不是为你几个胆小无耻的昏聩之人卖命,因为江山是天下百姓的,所以虽然对你们怨愤生气,但是为了百姓、为了山河我还是要做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西北有神州”,我还要为了它继续奋斗。豪气奔放、潇洒怡然,古今帅气第一人也。

(0)

相关推荐

  • 飞花令——苦

    飞花令——苦

  • 九首《菩萨蛮》,李白、苏轼、辛弃疾都写过,你最喜欢哪一首

    <菩萨蛮>是词牌名,来源于唐代.大中年间,女蛮国入贡女子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珠宝,很像菩萨,<菩萨蛮>因此得名.<菩萨蛮>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牌名,从唐代李白开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1—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51—10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101—1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151—20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201—2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251—30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301—3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351—400篇

    词是一种 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是所谓 燕乐,又叫 宴乐,其主要成分是 北周和 隋以来由 西域 胡乐与民间 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401—45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

  • 《中华词牌名家词选1500篇大全集》451—500篇

    宋词(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宋词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形成于唐代而在宋代达到顶峰,与唐诗并称为双绝.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 词是一种 音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