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王羲之和唐楷的本质区别!

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二王体系崇尚“自然书写”,字多圆转秀丽,比较随性;唐楷体系崇尚法度,字多见棱见角,比较严谨。
什么叫“自然书写”,什么叫“法度”,说概念的话,大家不容易理解,还是上图比较直观。
一、用笔方式和行笔轨迹对比
图一:王羲之的横画和欧阳询的横画对比
从图一对比可以直观看出:
王羲之的横画非常简单直接,露锋入笔,向右上自然划出,收笔有个自然回锋的动作,整个笔划没有多余的动作,整个笔划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粗细变化,就是随手一写;
欧阳询的横画与王羲之形成鲜明对比。从行笔轨迹可以明显看出,比王羲之要复杂得多。起笔先有个不明显的逆锋入纸,然后向下有个顿挫的动作,形成起笔的“方头”;
在向右划出的过程中,有明显抬笔的动作,把笔微微地提起一点,到末尾再用力往下按压,形成中间细两头粗的形态;收笔过程又包含了向右上、右下的按压动作、最后向左方收笔回锋。一个简单的横画,其实包含了七八个微操作,提按、顿挫的动作很明显。
再来看一个王羲之和柳楷的横画对比。
图二:王羲之和柳楷的横画对比
这个图二的对比图,虽然和图一细节不太一样,但讲的道理是一样的,柳楷与欧楷都有类似的倾向,把一个简单的笔划,写得很复杂。这个柳楷教程里,笔划的行动轨迹画得很清楚,一个横包含7、8个微小的动作。
我们再来放一个“折”的对比图,还是选用柳楷吧。(用欧楷或颜楷都一样,可以说明问题就行)
图三:王羲之的折和唐楷的折
图三的对比图,跟前两张说明的道理是一样的。王羲之写的折,最多两三个微动作,没有多余的动作。那个折就是自然转过来的,没有刻意“提、按、顿、挫”的动作,非常自然,就是按照字的自然结构进行书写的,没有刻意制造某种效果的想法。
而唐楷对字的外观有精确的要求,为了写出见棱见角的效果,就需要刻意调整笔的行进轨迹、用笔的力度,以及对笔锋进行细微的调整。这就发展出了很多前代书法没有的笔法技巧,比如“提按、顿挫、藏锋、裹锋、逆锋……”。(当然,很多技巧在王羲之那个年代已经有雏形,但绝不像唐代那样,对这些技法特别强调而且大量使用)
汉字的笔划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点、横、竖、撇、捺、横折、竖折、弯勾”等,我就不一一做图对比了,基本道理都差不多,结论也差不多:二王体系偏向“自然书写”,唐楷偏向“法度”。
二、字的形态对比
二王体系在书写过程中,笔法相对要自然些,所以写出来的字相对而言,远不如唐楷严谨,它更强调字的“姿态”。也就是说,一个字本身是不是特别严谨,每一笔是不是特别经得起推敲?二王体系对这个不是特别在意。它更看重这个字的姿态写出来是否生动,更看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更看重一篇书法作品整体的韵味。这也就是所谓的“晋尚韵”;

| 陈年老纸 |

纯手工加厚毛边纸

原价45元/刀

活动价:29.8元/刀

点图下单▼

而唐楷更强调每一个字的“形态”。要求每个字、每一笔都经得起推敲,严谨、精到,法度森严。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唐楷用笔远不如二王自然,用了很多技法,刻意把汉字写成某种形态,刻意追求某种风格,但从通篇来看,气韵不如晋代。这就是所谓的“唐尚法”。
注意,这里说的晋尚韵,并不是说晋代不强调法度,只是跟唐楷相比较而言的;反之,唐尚法也不是说唐楷没有韵味,也是跟晋代二王相比较而言的。下面我们放几张作品的对比图,以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体会。
图四:王羲之《黄庭经》和颜真卿《多宝塔》对比图
图四:王羲之《黄庭经》和颜真卿《多宝塔》对比图。图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同样是楷书,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王楷用笔圆浑、体势平正中寓有姿态;颜楷雄强大气,结体严谨,点画提按顿挫特别明显。
图五:王羲之《乐毅论》和柳公权《玄秘塔》对比图
图五:王羲之《乐毅论》和柳公权《玄秘塔》对比图,玄秘塔碑把柳楷的严谨和法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插一句,历代书法家对柳楷评价极高,很多人认为柳楷是所有唐楷的代表。
从技法和结体上讲,柳楷已接近完美,书法界公认的柳楷是“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
而下面这幅王羲之和欧阳询的行书对比,则把二王和唐楷的不同书写风格和用笔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图六:王羲之《姨母帖》和欧阳询《千字文》对比
图六,左为王羲之的《姨母帖》,右为欧阳询的《千字文》。你先不要管这字写得漂亮不漂亮,主要看他们的用笔有什么不同?王羲之的姨母帖,把王派书法随性、率真、质朴、自然书写的特点展现无余;而欧阳询的行书,带有极为明显的楷书特征,抑扬顿挫。欧阳询的行书因为受楷书影响太深,字字独立,硬折太多,字与字之间缺少呼应,反而气息不畅,显得过于刻意。从韵味上,比二王行书差了两个档次。
三、唐楷的“法度”和二王的“自然书写”,谁更能代表书法的最高境界?
必须是二王!中国书法史上的“十大行书”,是公认的代表中国书法最高境界的作品。而这十大行书,无一例外都是在“自然书写”的状态下完成的。
这十大行书的作者,王羲之、苏东坡、王珣、杨凝式、米芾、黄庭坚、李建中,这七个人全都是二王体系的,本身就推崇“自然书写”;唐楷的代表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也有幸入选,但这三人的行书作品,也基本是在“自然书写”的状态下完成的。从这里能够明显看出,这是中国传统书法自古以来的审美观。
尤其是前三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东坡的《寒食帖》,全都是草稿,那更是“自然得不能再自然”的状态了。
(因为大家对十大行书已经很熟悉了,我前面的文章也发过不少,这里就不再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
四、二王体系和唐楷体系分别有哪些大书法家?
书法史上比较著名的大书法家,大多是学二王体系出身的,包括唐楷几位大家,他们本身也都学过二王,也是在二王体系基础之上创立的唐楷。学二王的大书法家,比如杨凝式、李北海,宋四家苏黄米蔡,元赵、鲜于枢、康里巎巎,明王宠、文、祝、董、王铎,近现代的白蕉、谢无量、启功等,他们所有人的书法都有一个共性,就是“自然书写”。
而学唐楷的大书法家,就比较少了。书法界有句话,叫“柳楷无大家”,其实这句话推而广之,叫“唐楷无大家”也说得通。比如学颜楷的书法家,除了何绍基能进一流,其它比如钱南园、翁同龢、谭延闿、华世奎等,都只能算一时之名家,放到书法史上都得二流以下;
比如学欧楷的黄自元、成亲王、林则徐、二田等,放到书法史上都是二三流角色;至于柳楷,学过柳体的人非常多,但以柳体成名的大书法家,我想了半天,居然一个也没想到。柳楷是真正的“无大家”。
注意,崇尚二王“自然书写”体系的人,往往不喜欢唐楷。他们感觉唐楷过于拘束,过于强调一笔一划,失去了很多书法的意趣。至于田楷,很多人的评价更低,就是抠抠索索地“描字”“画字”,“那是书法吗?”
五、唐楷无大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说到底,二王书法比较随性,后人可以发挥的余地很大。至于什么叫“气韵”,什么叫“生动”,什么叫“意境”……都是比较虚的说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二王以后有才能的人,都可以按自己的理解加以发挥,所以二王体系出来很多大书法家;
而唐楷法度严谨,一点一划、一撇一捺都有规矩,差一点都不对,给后人留下可扩展和发挥的余地非常小。你如果学得浅,就出不来唐楷的味道,总是差点意思;如果学得特别深,就成了欧楷第二、柳楷第二、颜楷第二……写得再好,你发现还是超越不了唐楷。
所以现在的书法国展,二王体系占绝对优势,唐楷式微,原因也就在于此。除了专门的唐楷书展,在国展上难得见到一两幅唐楷,田楷就更别提了,肯定是一票否决的。
但二王体系也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就是骨力不足。学唐楷出身的字,往往内含筋骨,雄强有力。但风格单一,韵味不足;而二王体系的字,风格多样,但往往秀美有余,骨力不足。
所以现在一般通行的办法是,从二王入手,再适当加强唐楷、魏碑的练习,以增强骨力和质感。启功当年走的就是这个路子,现在的入展书法家,基本也是这个套路。
一句话概括——以二王为本,唐楷、魏碑为辅。
六、普通爱好者应该学二王还是唐楷
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全都是历代书法家和当代书法名家,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应该学谁?
我个人的意见是:因人而异!你喜欢哪个那个就好。
我们普通人学书法,绝大多数是为了写一笔好字,没想着成名成家,书展不书展跟我们没有一点关系。所以你个性严谨的,喜欢一板一眼的,就学唐楷;你个性随性的,不喜欢拘束的,就写二王。
七、入门难度哪个高一些?
都高,也都不高。
找到适合你个性的书体了,你会发现入门很快;不适合你个性的,你越写越别扭。
随性的人写唐楷,简直难以忍受,笔笔受拘束、处处受制约,那你就试试二王。学二王的人,只要找到王派书法中的那种节奏感,那种自然书写的韵律,上手就比较容易;
严谨的人写二王,没有那么明确的法度和规矩,找不到感觉,简直无从下手,那你就试试唐楷。唐楷一板一眼,有明确的法度、有明确的标准,对这部分人来说反而容易接受。
插一句,有些人说“写一万遍都不走样,那才是水平”,这纯粹外行!唐楷你这么认为不算错,二王体系里没这个说法!前面说过,十大行书前三名都是草稿,为什么不重写留个正稿?
原因很简单,再写一遍,就连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也没法不走样!实际上,后来他们都重写过,最后发现实在写不出草稿那种神采,所以最后都放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