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 大棒”战略如果缺大棒有何后果?北宋违反丛林法则猝死
导读
北宋未年,宋徽宗一味追求奢靡享乐,不理朝政,从而导致官吏腐败、人民怨载道。国内连续爆发了宋江、方腊两起农民起义,其中方腊起义规模宏大,部众接近100万,一度使宋廷震动,宋徽宗惊惶失措。
不过,虽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北宋并未病入膏肓。它经济依旧繁荣,统治者也牢牢地掌控着国内局势,北宋仍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看起来,并没有任何要崩盘的迹象。
但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从公元1125年十月至公元1127年四月,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内,强大的北宋王朝却轰然倒塌了。
一个强盛的王朝,为什么会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猝死”了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宋的灭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今天,我们只从战略及自然规律的角度,来分析北宋“猝死”的原因。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北宋的对外军事战略。
北宋对外军事战略:“大棒+胡萝卜”战略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赵匡胤。
北宋的整体军事战略是“守内虚外”。具体就是将半数以上的禁军兵力驻防在京师及其附近,其余分戍在全国要冲地区,防止国内起义或叛乱。而在边境上只有少数禁军驻防,采用被动防守的方式。
北宋对外采用“大棒+胡萝卜”战略,当然这个“大棒”是用来防守,而不是进攻的。北宋在主动进攻西夏、辽国时难求一胜,但是,西夏、辽国主动进攻北宋时也占不到便宜,也就是说,北宋拥有防守的“大棒”。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边境的安宁,集中精力全力发展经济。北宋就以每年向西夏(庆历和议)、辽国(澶渊之盟)提供“岁币”的方式来换取边境的和平。
西夏、辽国之所以同意北宋以“岁币”换和平,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而是他们骑兵虽强,但每次主动进攻北宋时也会损兵折将,虽能杀敌一千,但也会自损八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无法与实力雄厚的北宋拼消耗,只能见好就收,同意北宋的“胡萝卜(岁币)换和平”战略。
综上所述,北宋的“胡萝卜”战略,是在拥有“大棒(强大的防守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实施的。也就是说,“大棒”是实行“胡萝卜”战略的前提,如果没有了“大棒”的威慑作用,再多的“胡萝卜”也是满足不了嗷嗷待哺的“豺狼”的。
对手由辽国变成更强的金国,但北宋的“大棒”并没有升级为“打狼棒”。
公元1118年,宋徽宗在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巨大诱惑下,头脑发热导致一叶障目,出现了严重的战略误判,竟与潜在的致命对手金国缔结了“海上之盟”合约,达成了联金灭辽的协议。
北宋的如意算盘打的响:只要将本应献给辽的岁币转献给金人,就能借金国之手夺回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看起来很美,但却是北宋一厢情愿的想法,战略目光短浅的宋徽宗没有考虑到,当在宋、金之间起缓冲作用的辽国灭亡后,面对更加强悍的金国,北宋的“大棒”还管用吗?
事实上,金国联宋抗辽的战略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达到两个目的。
金史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姑置勿割。”上悉如所请——《金史》。
- 防止宋辽联合。北宋军队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如果宋、辽联合起来共同抗金,由北宋出资源,辽国出力,那么,灭辽之战就会旷日持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金国先下手为强,以“灭辽后归还燕云十六州”为空头支票,成功与北宋结成联盟。
- 为南侵北宋扫清障碍。金国要南侵北宋,就必须借道辽国或从海路进军,但从海路进军存在退路被辽国切断的危险。所以,先灭辽再图北宋就成为金国的唯一选择。
综上所述,金国灭辽就是为了图宋。所以,金人是不可能将战略屏障燕云十六州归还北宋的。而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决策层不能识别金人的战略意图,没能及时加强边境防守力量,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大棒”失效:金军第一次南下
宗翰发自河阴,遂降朔州,克代州,围太原府——《金史》。
宗望为南京路都统,阇母副之,自燕山路伐宋——《金史》。
公元1125年2月,金国灭辽。此后金国露出真面目,撕毁协议,拒绝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北宋,只是象征性的,将已沦为空城的燕京及其所属州县给到北宋。并且在灭辽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南下侵宋。
公元1125年10月,金军兵分两路南下。西路军完颜宗翰出雁门关经太原向汴京(开封)进军,东路完颜宗望部先取燕京,同样剑指汴京。金人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目标是攻占宋都汴京。此时,距离北宋灭亡只剩下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了。
由于北宋没有及时加强边军的力量(原来能防住辽军的边军,已阻挡不了金军),导致边防要塞或溃或降。除太原急切难下外,金军如入无人之境,东路军很快就兵临汴京城下,而西路军在完颜宗翰的带领下,也很快包围了军事重镇太原。
宗翰发自河阴,遂降朔州,克代州,围太原府。宋河东、陕西军四万救太原,败于汾河之北,杀万余人。——《金史》
在金军的强大压力下,方寸已乱的宋钦宗仍幻想着用“胡萝卜”来换取和平。他以割地赔款为条件向金人乞和,此时北宋各路勤王之师已陆续抵达汴京,形势对金军不利。所以,金人就顺水推舟答应议和,并于二月初九日撤军北归。
金人虽迫于形势暂时退兵,但他们退兵的目的是为了卷土重来。对于北宋来说,原来对辽、夏两国行之有效的“大棒”已对金失效,如果不能及时将“大棒”升级至威力更强大的“打狼棒”(即短时间内加强防守力量),那么,对于金国即将发动的第二次进攻,北宋还将是束手无策。
“大棒”失去威慑作用,“胡萝卜”就对金人没有吸引力了。此时金人的目标是灭亡北宋,而不再是略显寒酸的“胡萝卜”了。
宋、金太原之战
安于现状拒不加强防守:北宋丢掉大好江山
金军第一次南下给北宋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将“大棒”升级为“打狼棒”,结果就将是亡朝灭国。但短视的北宋朝廷却依旧云淡风轻,将精力用于该战还是该和的争吵中,最终让可以加强防守的宝贵时间白白流逝了,北宋也失去了最后一次做出战略调整的机会。
公元1126年八月,金国决定不再给北宋任何调整的机会,再次兵分两路南下。这次金军顺利攻破早已危如累卵的太原城,东、西两路金军顺利在汴京城外会合,对汴京形成合围之势。
此时宋钦宗病急乱投医,再次祭出“胡萝卜”战略,许以黄河为界分治向金国乞和。殊不知,此时金人的目标是灭亡北宋,当然不会同意北宋的乞和了。直到此时,宋钦宗还不明白,没有了“大棒”的威慑力,金人想要的“胡萝卜”,就是灭亡北宋。
公元1126年闰十一月,金军攻破汴京城,宋钦宗无奈降金。
公元1127年四月初一,金军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就此灭亡。
北宋没能抓住金军第一次北撤的机会,加强战备扎牢篱笆,将原来的“大棒”升级为“打狼棒”,反而不顾北宋已失去议和筹码的事实,一厢情愿地幻想着与金议和,最终自取灭亡。
结语
宋徽宗、宋钦宗时期,北宋与西夏、辽国呈三国鼎立之势。在军事实力上,北宋对西夏、辽国无优势,但能通过防守自保。北宋也通过“庆历和议”、“澶渊之盟”分别与西夏、辽国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外交关系,当然这一切是以北宋每年向夏、辽两国提供“岁币”来维持的。
随着金国的强势崛起,北宋、西夏、辽三国之间的平衡被打破。而复杂的国际形势让只钟情于艺术的宋徽宗无所适从,战略目光短浅的他过于执着夺回燕云十六州,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联金灭辽。殊不知这是饮鸠止渴之举,因为辽国灭亡后,北宋就将单独面对更加强大的金国了。
辽国灭亡后,安于现状的宋钦宗再出昏招,他幻想着用割地与“岁币”为筹码与金国议和,而不是考虑加强国防实力。但是,北宋此时已没有抵抗金国的“大棒”了,也就是说,北宋失去了实施“胡萝卜”战略的前提条件。
而金人凭借军事实力,就可以达到予取予求的目的。所以,他们的目标是灭亡北宋而不是其它筹码,这就是残酷而又现实的“丛林法则”,也是自然规律。而宋钦宗无视“丛林法则”,在失去“大棒”的情况下,仍幻想着用“胡萝卜”战略与金国议和,而不是用武力抵抗敌人,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