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每日练 | 青藏高原共和湖,龙羊峡底袭夺出(2021届299)
2021年广东省高中选考二模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共和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断陷盆地,曾经发育共和古湖。传统观点认为,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黄河溯源侵蚀切穿龙羊峡,使共和古湖外泄,黄河水系溯源延长。某研究小组在瓦里关山与南山之间的已干涸的多隆沟考察时,发现了厚层、层理清晰且成分复杂、分选性与磨圆性良好的砾石层与砂层,推测古多隆河曾经是黄河的一部分。该研究小组认为,共和盆地的断陷伴随着共和古湖水面升高,当水面超过瓦里关山的豁口时,湖水向东溢流,形成古黄河右侧的一支。随着地貌演化的持续,古多隆河河道废弃,右侧的一支成为黄河河道,即今天的黄河龙羊峡段。图7示意多隆沟及周边的地形和水系。
(1)传统观点认为,黄河溯源侵蚀切穿龙羊峡使河流延长,指出其形成条件。(6分)
(2)研究小组推测,古多隆河曾经是黄河的一部分,试说明理由。(6分)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共和古湖水面升高的原因。(4分)
(4)说明古多隆河河道废弃的原因。(6分)
解题思路
本题以共和盆地为背景材料,以黄河溯源侵蚀切穿龙羊峡使河流延长的条件、古多隆河曾经是黄河的一部分的理由、共和古湖水面升高的原因及古多隆河河道废弃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了外力作用与流水地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与答案
(1)传统观点认为,黄河溯源侵蚀切穿龙羊峡使河流延长,指出其形成条件。(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地壳抬升,落差增大,)流速加快;(2分)水量较大;(2分)(峡谷较短,)原河源距离古湖较近。(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地球表面大多数地区受到流水(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的塑造。在构造抬升区(河流上中游),河流以侵蚀切割作用(即水蚀作用,含下切侵蚀、溯源侵蚀和侧向侵蚀)为主;在构造稳定区或构造沉降区,流速降低,河流挟带的泥沙发生的机械沉积,即以流水沉积(堆积)作用为主。
流水侵蚀(即水蚀)作用包括下切侵蚀(多发生在构造抬升的山区,即河流上游地区,常形成深切的V形谷)、溯源侵蚀(在河流或沟谷底部地形变陡之处,因流水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诸如瀑布的溯源后退)
【继续滑动查看】
和侧向侵蚀(受横向环流的作用,弯曲河段的凹岸受侵蚀而崩塌,形成陡峻的河岸,多发生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常形成牛轭湖)。
因此,黄河溯源侵蚀的条件是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增强)。其次,龙羊峡附近靠近黄河源,(高山)冰雪融水丰富,水量较大(今有龙羊峡水电站),流水侵蚀强度大。最后,虽有山脉阻隔,但是峡谷较短,两者距离较近,(溯源侵蚀)切穿(山岭)难度小。
(2)研究小组推测,古多隆河曾经是黄河的一部分,试说明理由。(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沉积层厚,说明载体的搬运能力强,持续时间长;(2分)层理清晰,排除山洪、泥(石)流沉积;(2分)分选性与磨圆性良好,说明搬运距离较长,符合河流搬运的特征。(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常见的沉积物有四种:一是(风化)残积物,即岩石风化后残留在原地的碎屑物质。二是坡积物,主要的作用力为物理风化,即较高处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运移(重力作用),滚落在坡脚和坡麓(粗具倾斜层理)的堆积物。无论是残积物,还是坡积物,都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分选性(即冲积物的粗细均匀程度。大小碎屑混杂者,分选性差。风和流水作用形成的冲积物分选性好,而冰川和风化的沉积物分选性差)和磨圆性(又称“磨圆度”。岩石或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棱角被磨圆的程度。一般而言,搬运距离越长或经反复搬运,磨圆度越高,而风化或重力崩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磨圆度较差)差。【继续滑动查看】
三是洪积物,由山洪挟带的砂砾、石块等在山前谷口(山麓)一带的堆积物(干旱半干旱区的季节性或突发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比降突减、水流分散、水量减少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称作“洪积扇”)。四是冲积物,通常指河流沉积的物质,多分布于平缓的河流中下游区域。无论是洪积物,还是冲积物,主要受流水作用形成,可能的物质为砂砾(上中游)或沙土(中下游),但整体分选性和磨圆性好,并会出现水平层理结构。
根据材料,“多隆沟考察时,发现了厚层、层理清晰且成分复杂、分选性与磨圆性良好的砾石层与砂层”,我们可知外力搬运能力强,且搬运(持续)时间长,流水作用足以入选。其次,层理清晰,则可排除山洪(暂时性河流)和泥石流等物质沉积。最后,分选性和磨圆性良好,说明搬运(侵蚀)时间长,最符合河流(流水)作用的特征。
(3)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共和古湖水面升高的原因。(4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共和盆地地壳陷落,(地势更低,利于)接受来自周边山体、河流的堆积;(2分)堆积速率超过陷落速率,湖盆上升,水位上升。(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根据材料,“共和盆地的断陷伴随着共和古湖水面升高”,我们可知地壳的陷落,地势高度降低,按照“水往低处流”的特点,可以更多接受附近水流及其他冲积物。此外,除内力作用外,外力中的各类堆积作用,致使湖盆高度升高,水位上升(类似乌鸦喝水原理)。如果外力堆积速率超过内力陷落(原则上陷落速度较慢,类似高原高山的加高,上百万年才有如此规模)速率,则会加剧湖盆的升高。
【继续滑动查看】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存在一个“大坑”,那就是很多同学在得知青藏高原某些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的题目,马上就会联想到“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增多”。但是,别忘了,这是“共和古湖”,它并非近现代时期的产物,而是地质时期的产物(因干旱化加剧和湖水外泄,约10万年前古湖解体,形成今之共和盆地,著名的青藏高原风沙策源地)。
(4)说明古多隆河河道废弃的原因。(6分)
左右滑动查看解析及答案
答案:
右侧的一支落差更大,水道顺直,共和古湖注入该河道的水量更大;(2分)右侧的一支水流更急,冲刷能力更强,更利于河道的维持;(2分)古多隆河接受瓦里关山、南山的崩积及冲沟的堆积,逐渐淤塞。(2分)
【继续滑动查看】
解析:
当河流源头向上游溯源侵蚀到达并切穿流域分水岭(即一条河流的溯源侵蚀导致分水岭外移)后,就有可能发生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又称“河流劫夺”)。河流袭夺发生的主要条件有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深度受侵蚀基准面制约。入海河流以海平面为基面,湖盆、干支流交汇处,坚硬的岩坎甚至堤坝,也可以成为局地的或暂时的基面)高低差异及分水岭据局部基面远近不同,分水岭两侧岩性、构造与地貌特征不一致等。
【继续滑动查看】
河流袭夺发生后,该河流(袭夺河)在袭夺点附近的谷地走向必然发生急剧转折,形成袭夺湾(或劫夺湾),袭夺点上下作为侵蚀裂点(河流纵剖面上比降突然增大的地点),常形成急流或瀑布(学名“跌水”),谷地亦因强烈下切而发育成阶地(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河谷地形)或谷中谷(即在老谷地中发育的新谷地,又名“叠谷”)。
被袭夺的河流上游改道,下游则因失去源头而成为断头河。被夺河原有谷地一部分就成为了袭夺河与断头河的分水岭(除山脊外,高原、丘陵、平原、冰川都可成为分水岭),即所谓的“风口”。
因此,古多隆河河道废弃的原因如下:一是新河道侵蚀基准面低,比降(古湖盆地到下游的落差)大,水流急(重力势能大),侵蚀(冲刷作用)强,故而下切(溯源)河谷较深,利于河道的维持。二是水道顺直且距离近,湖泊水注入量大,河流的补给水源充足(反之,古多隆河补给源稀少)。三是古多隆河处于瓦里关山、南山的“夹击之下”,山体的崩塌、洪积(泥石流)物质较多,再加上附近冲沟(切沟发展而成,属于侵蚀沟中规模最大的一种。纵剖面上陡下缓,呈凹形,横剖面呈V形)的堆积,河道逐渐淤塞。
课后拓展——历史上的“共和”
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其中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而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则较为具体。考古学证明,(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即为五帝(时代)后期。
夏、商、周三代,作为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是具有相对详备史书记载的远古时期。但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是在西周晚期,即公元前841年,史称“共和元年”。
周厉王(历史上与“桀、纣、幽”等诸王一道被称为“暴王昏君”,是“道路以目”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成语的主要贡献者)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指国都)人暴动”。周厉王逃离镐京后,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执政(一说共伯和执政,代行天子事),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前828年),厉王死于彘,周、召二公共立太子静,是为周宣王,共和乃告结束。这就是“共和行政”时期,即前841年至前828年期间。此处的“共和”二字含义,史有争议(一说,取“共伯和”人名简称;一说,共同执政之意)与近现代史的“共和”词义相去甚远,只能说是今人借用古字(词)。
在公元前841年以前,中国的历史事件是不完整的,存在不可抹杀的史实,但拥有太多的历史“空白期”,再加上不同“史籍”的不同(推算)演绎,导致近代以来中外史家得出一个“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不可信”的结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的问世,证实了(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则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20世纪末,中国政府的“九五计(规)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共和元年以前的中国历史(存在争议)。
最后,尹达《衷心的祝愿》一文中的一段话,可以为我们解开“关于夏朝究竟存在与否”“夏商周历史真实性”争议划上一个相对完满的句号:“我国古代社会的传说里究竟是否全属伪造?在这些疑说纷纭,似是而非的神话般的古史传说中是否有真正的社会历史的素地(基础)……(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些神话的传说自有真正的史实素地,切不可一概抹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