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走一段全新的路感受
清晰的记得在《幼时记趣》里有这么一段话“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这“藐、小、微物”必须“细察”才能看清其纹理,同理,对于一件事或者一种学问来说必须经过深入的研究才能弄懂它,明白它。
很幸运,经过一年的“研究”,我主持的宿迁市微型课题结题了。说实话,没有太多的惊喜,却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
迷迷糊糊的参加了课题申报,特别幸运的就被选中了,立项了。当时真的是只知道课题却不知道什么叫课题;经过接触渐渐的懂得了一点,但也只是皮毛,在听过省里专家的报告和详细解读后才知道自己懂得不是皮毛而是连毛上的尖都算不上;于是我开始看专业的书籍,看别人的成果,模仿着学习着,慢慢的发现课题的研究还真是一件好玩的事,虽然在每次遇到新问题的时候都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其实,课题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每走一步都会遇到困难),但是其中的乐趣却让我不自由的又继续往前走;现在课题是结题了,但课题结题报告会上专家的论证及指点迷津却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课题里还有那么多的秘密需要我们去研究,但是我们只是徘徊在了课题的边缘。
曹智勇主任很形象地为我们举例说:“我到了你们泗洪,只是走了一圈,不知道泗洪到底有什么特点,也不知道这儿的特色,更是对这一丁点都不了解,难道我就能说我去过了泗洪?”这和我们研究课题一样,如果不深入的去研究它,弄懂其中的概念,明白其中的道理,用正确的方法和范式去表达它那根本算不上是研究,也就别说是在做课题了。如雷贯耳的话语真的是醍醐灌顶。
同期结题的李笋校长,今年正在参评正高级教师,他也是在农村。但是他所展示出来的成果和专业的研究素养却让我仰慕,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各种形式的各种级别的教研活动、对于课题内容的深度,深入,专业的解读无不让我刮目相看。红楼梦里描写王熙凤时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于李笋校长我早已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特别佩服他。为什么他能做的好,我知道其中的原因和道理一定是我们知道的但没有能力去做的。
负责课题的县教师发展中心的罗玲主任,她特别谦虚的说自己对此研究不够更没研究透,但是她的研究成果却让我只能仰望,单单时下这一年就有省级的教研室课题和省级的规划办课题同时在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一个这样的课题在做或者几年内有一个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了,可是她却……她对我们只是说,多看专业的书籍、多向专业的人学习、多到专业的网站去研究,一定会有所收获。在经过交谈后才知道她付出了太多,这太多是我意想不到的。其中为了给课题起一个好的名字硬是把省规划办网站和省教研室网站上所有的课题的题目都记了下来放在一起研究,经过比对加上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到自己满意的题目,小小的细节却能体现出无尽的优秀。她笑着和我们说,我只是回参照和模仿,并没有什么专业的东西,还夸我们够努力,正在往专业的路上发展。真的是优秀的人太低调,就像早已波涛汹涌的海底海面上却异常的平静,这是大家。
最后总结的李金梅主任先是为我们详细的阐释了如何写研究报告,对其中各个步骤需要注意的详细说明;接着对微型课题做了详实的解读,她告诉我们的是要抓住其特点,那就是微、小,要能找到微小的点作为研究的点,然后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提到了微、小、深三个字。的确如此啊,专家就是专家,他们说出来的话很专业,所关注的点更是,只有找到了可以作为研究的点深入的进行研究才算得上是在做课题;最后鞭策我们说,课题的结题只是告一个段落,每一个结束其实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学习了更专业的内容那就要把这专业的知识用好,在接下来的生活中更好的学习搞好研究。
是的,每一个结束其实都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一段旅程让我更清醒的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就像以前的课本里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的,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小它的外延就小,圆越大它的外延就越大。
研究的路上,我只是一个准备者,何时才能出发,需要先把自己的能力和专业充实起来。
为自己加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