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资政大夫祠,拥有两座牌坊的岭南显赫宗祠
在岭南,宗祠是最常见也是保护得最好的古建筑,这源于岭南人对血脉宗亲的执着,在战乱灾荒的年代,血脉关系是度过难关的最可靠的保障。游走于岭南的村落,无论是古老的历史名村还是新旧混杂的城中村,你都能找到一座或者多座祠堂,这些祠堂或者富丽堂皇,或者古旧沧桑,但共同点是他们都是这座村庄的根,维系着一代代族人共同的血脉。
在广州花都区三华村,有着这么一座身世显赫的资政大夫祠,在这座祠堂内居然有两座牌坊,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牌坊可不是想立就立,树牌坊必须得到皇帝的恩准,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可为什么在这个偏居岭南一隅的村落家族宗祠中会有两座牌坊?除了牌坊,这座祠堂还有什么看点呢?不妨跟随我一起去广州花都区三华村走走看看。
三华村是花都区最有历史的古村落之一,有着900多年的建村历史,聚集了岭南最大的徐氏家族。
徐氏先祖徐宗远于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任南海县主簿,公元1085年选择此地开村,初在村中开三华茶店,村庄也由此得名。
时光荏苒,900多年的光阴逝去,曾经偏僻的小村落已经成为著名的广州市传统村落,现在的三华村由中华、西华、东华、元华组成,方圆2平方公里,有本村人口4910人,外来人口超过4000人,村中有22座祠堂,古民居若干,京广铁路、武广铁路穿村而过,是花都有名的大村。
来到三华村,就不得不提资政大夫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资政大夫祠是花都最值得一去的古建筑。
资政大夫祠现在已被辟为广州民俗博物馆,不仅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三华古村的根源所在。
资政大夫祠建筑群为“三列三进六廊”结构,占地约一万八千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六千多平方米,由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庙等组成。整座建筑群用材讲究,布局严谨,装饰精致,令人赞叹。
主体祠堂牌坊通体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上刻“资政大夫祠”五字,由清代岭南名士梁九图题写,苍劲大气。
祠堂顶梁支柱都是精挑细选,选用广西等地的上等木材,粗壮笔直。
祠堂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瓦脊满布各式灰塑,题材丰富。
祠堂内有竹林七贤、太白醉酒、醉乐瑶池等题材的墙上壁画,琳琅满目。
灰塑、砖雕、石雕、木雕、彩画,活灵活现,细致玲珑。
整座资政大夫祠就是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
与其他祠堂不同的是,在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内,各有一座精美的牌坊,祠堂里面有牌坊的并不十分多见,这两座牌坊后面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显赫的资政大夫祠背后,蕴藏三华村徐氏兄弟的奋斗史。
清朝嘉庆末年,广东花县三华村,徐氏堂兄弟徐方正和徐表正先后呱呱坠地,这俩堂兄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虽然家贫,但徐家仍省吃俭用,请老师为兄弟俩授课。
兄弟二人平日一边务农,一边发奋读书。不过,他们首次科举考试却因经验不足,铩羽而归。徐氏兄弟没有自暴自弃,继续苦读,“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清道光年间,徐氏兄弟终于吐气扬眉,先后考中进士,踏入仕途。
徐方正深受皇帝信任,被封为兵部郎中(正五品),负责治理军队,徐表正也得到朝廷赏识,任职兵部主事(正六品)。入仕多年,兄弟俩政绩显赫,为清廷立下诸多汗马功劳,还参加了镇压花县老乡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
清同治年间,皇帝赐封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和父亲徐时显为“资政大夫”,赐封徐表正之父徐时亮为“奉直大夫”,以表彰他们教育出国之栋梁。深感皇恩浩荡的兄弟二人,先后返乡择风水地,建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树立牌坊,以谢圣恩。
资政大夫祠经数年建设落成后,成为徐氏家族培养人才的书院,也作为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之后,徐氏后人又建亨之徐公祠,将资政大夫祠扩建成当下这座庞大的建筑群。
三华村徐氏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到了近代,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后,三华村的村民徐维扬参加了同盟会,1909年9月他跟随莫纪彭回花县建立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先后动员了300多位农民加入,会址就位于村中集之徐公祠后楼,黄兴也多次亲临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
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前夕,徐维扬奉命星夜回到花县,组织了100多人的敢死队参加起义,是起义军中唯一的一支农民队伍,后来在黄花岗烈士墓中埋葬的18位花县敢死队的成员,其中有16位是三华村的徐姓村民。
牌坊建立仅仅40多年后,曾经沐浴皇恩浩荡的徐氏家族,又为推翻腐朽的满清皇朝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每次乘坐火车经过三华村时,总是要求减速慢行以示敬意。1920年孙中山为三华村题写“毁家纾难、功在党国”八个大字,并派国民党宣传部长张继送来挂在集之徐公祠。
在资政大夫祠的旁边还有一座古老的水仙古庙,这是一座很典型的岭南小庙。
相传为纪念宋代御史何兆基而建,何兆基是番禺沙湾镇人,他为官刚正不阿、一生清廉,后被奸人陷害,他临终前嘱咐将他的灵位装在箱子里抛入大海,没有想到这只箱子逆流而上,一直漂到三华村,被他的一位挚友后人徐镇捞到,村民就将他的灵位祭祀在水仙古庙,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三华村徐姓族人都要举行供奉水仙的隆重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三华村中还保留有福源徐公祠、默庵徐公祠、徐氏大宗祠等诸多祠堂,这些祠堂虽然不如资政大夫祠这般精美,但也是极具岭南特色,其中默庵徐公祠内也有一座三门五楼的砖石牌坊,上面的“百花富贵”砖雕十分精美,在古村落祠堂中也不多见。
一座宗祠,维系一姓族人的血脉传承,一座宗祠,述说一方故土的往事沧桑。时代在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风驰电掣般穿过三华古村的高铁似乎也将900年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随风带走,三华村如同广州绝大多数村落一样,新旧建筑并存,外来人口与本地村民共生,宗祠的力量似乎越来越小,背后的故事似乎越来越鲜为人知。矗立于村中的祠堂与牌坊,如同一位位沉默的长者,等待着后人来发现,来探究,来寻找先祖的荣耀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