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师王阳明:我拼命教学生,只因为这两个字

青年节,给大家讲一个青年导师的故事。

01.

王阳明老师教出了很多优秀学生。

估计这也有点“家学渊源”。

毕竟,他的父亲王华老先生,一定是个非常认真的老师。

王华老先生讲课的时候,下面经常只有一个学生听讲。

但头天晚上,王华肯定会一遍又一遍地仔细备课。课堂上,王老师也会想尽办法,让学生充分消化、吸收他讲的知识。

因为,他的这位学生,名叫朱祐樘。

朱祐樘,明孝宗,明代最励精图治的皇帝之一。

给皇帝讲课,真不是一般读书人能干的事。老师们当然要认真对待。

但可能也因为这个任务太重要了,有的老师会格外较真。

比如说程颐

程颐,北宋极富盛名的理学家之一。所谓程朱理学,朱是朱熹;程就是程颢、程颐两兄弟。

宋哲宗赵煦刚即位的时候,是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当时还是一介布衣的程颐,直接被召为皇帝讲师,轰动一时。

程颐老师一向严肃。给皇帝上课,看起来他一点也没想客气,反而更加严肃。

最著名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年春天,小皇帝上完课,估计纯粹是想放松一下,顺手折起了柳枝。放在平时,压根没人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但今天不巧的是,这个动作被程老师看见了。

于是,程老师走上前去,对着小皇帝,说了这么一句话:

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

皇帝同学,春天可是万物萌生的季节,没事不许折柳枝玩。听见没。

据记载,小皇帝很不高兴……

可不是得不高兴么。皇帝同学此刻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不就折个树枝么?我可是个皇帝啊……再说,我还是个孩子啊……

站在程老师的理论角度,他的话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无论站在哪个学生的角度,可能都会觉得:老师,你这是不是有点太刻板了。

王华老师和王阳明老师也很认真,不过相比程颐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可能就要活泼很多。

王华老师虽然平时文风严谨,但写起随笔来也很有趣,爱开玩笑。估计平时也是个段子手。

有这样的风气熏陶;加上作为杰出军事家,王阳明老师的点子非常之多,所以他教起学生来更是绝对地不拘一格。

王阳明有一个小同乡,叫做王畿,应该是王阳明住在绍兴山阴时的邻居。

王畿是个非常好的苗子。王阳明老师早就盯上他了,一直想让他过来给自己当学生。

可是呢,偏偏王畿同学是个不羁放荡的主,不仅经常流连酒肆,而且,他估计很看不惯一些腐儒的做派。每次看到来往讲学的一些儒生,甚至还要私下骂几句才过瘾。所以,他也拒绝前去见王阳明。

为了吸引这个好苗子,王阳明老师想过很多办法。

有一次,王阳明想到一个主意:他派几个学生在自己家这边玩起了投壶游戏,又唱歌,又喝酒,搞得非常热闹,专门做给隔壁的王畿同学看。

王畿同学果然还是比较年轻,看到这样的场景非常好奇。对着那边说了句:你们这些腐儒也这么会玩?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王阳明的弟子马上接茬道:我们在阳明先生门下天天如此啊,有什么奇怪呢?我们道学家难道会像你认为的那么呆板吗?

王畿同学一听,自然更有兴趣了。此后,他终于决定跑去见王阳明老师,听他讲课,最终拜服在王阳明的学问之下。

王畿接下来的故事可以用六个字概括:终成一代宗师。

经过王阳明的悉心培养,王畿后来成为老师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他一生致力讲学,四处奔波,年至八十,不废出游,所到之处,听者云集。

有学者甚至称他为:王门第一功臣。

王阳明的眼光,不得不服。而这样吸引学生的方法,也简直闻所未闻。

02.

王阳明老师显然觉得,传播学问的方法并没有那么多禁忌。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战争中,王老师又干了另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

在战争中,他始终没有忘记讲学。

一旦有战报传来,他就暂停讲课,当场处理。

一次,伍文定将军与宁王军队在鄱阳湖陷入苦战。王阳明听报后,暂时退入侧席,下令:斩杀指挥官。随后,王阳明又重新入座。

这下大家哪坐得住,一群人脸色都变了,忙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王阳明回答道:不过只是听说对敌时稍稍退了几步,“此兵家常事,不足介意”。

后来,王阳明在讲学中,又来了战报,说已经生擒了宁王朱宸濠。王阳明于是了解情况,安排赏赐,一切办妥,随后又回到座位。

这下大家更坐不住了,纷纷面露喜色,询问情况。

王阳明于是说:刚才听说宁王已经被擒,想来消息应该不假,但可惜死的人太多了。

说完,王阳明又继续开始讨论刚才中断的学术话题。语气如常。

旁观者自然都很佩服。

这个故事记载在《阳明先生年谱》中,也经常被引用。

《年谱》记载的侧重点,和一般大家更多关注的角度,可能都是:王阳明能在旁人心情大起大落的时刻,依然神色如常。他的心学修养着实让人佩服。

这点确实不假。不过,这段记载中的另一层内容,让我印象更为深刻。

在如此激烈的战争中,王阳明为什么还要在这里继续讲学?这件事情本身,更让人惊叹。

是王阳明很擅长时间管理?或者,是王阳明对战争已经胜券在握?

我觉得都不是。

唯一的解释只有两个字:使命。

因为重振儒学,是我使命。

因为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所以,我在哪里,学校就在哪里。

所以,无论何时,都是讲学之时。

03.

事实上,在宁王刚刚发动叛乱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这场战争最终会鹿死谁手。

早在朱棣当燕王的时代,就有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评价。

当年,燕王朱棣发动战争,赢得了天下。

如今,宁王的子孙为什么就当不了皇帝呢?

许多朝廷官员都持观望态度,不敢明言宁王造反。

但王阳明显然不属于他们。当时,他已经在江西吉安紧急准备战事。为了迷惑宁王,赢得先机,王阳明甚至不惜假传圣旨,甘冒灭族之祸。

此时,他的弟子邹守益听到一些消息,赶赴吉安告诉王阳明:听说朱宸濠收买了叶芳,要夹攻吉安。

叶芳曾经是大盗,此前被王阳明招安。

王阳明说:叶芳肯定不会反叛。随后讲了一些理由。

邹守益于是说:他跟随宁王,可以期望封官拜爵。能以常理来推断他的行为吗?

造反这个买卖,风险、收益都非常之大。确实很难用常理揣测。

听完,王阳明默然。

良久之后,他终于开口。

只说了一句话:

天下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

就算全天下都反了,我们也应该这么做。

掷地有声,振聋发聩。

我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我确信我会成功,他会失败。

我这么做,只因为我确信,这样做是对的。

这是我的使命,我的责任。

我之所以要在百战军中,讲学不缀,只是因为,前圣之学需要我。

我之所以要费尽心思,吸引王畿,只是因为,我的学术需要他。

我之所以要不顾生死,讨伐宁王,只是因为,这是道义所在。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兴兵反叛,天下惊惧。

四十三天后,赣南巡抚王阳明率军生擒宸濠,大乱平息。

正德十四年,是公元1519年。至今五百年。

五百年了。今天,王阳明的学术理念或许并不一定让我们都认同;他教学的技巧和方式,也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不同的老师。

但那一种接引后生的使命感,那一种传播学问的责任感,五百年来,仍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这是真正的青年导师。


又一个青年节来了。

不过,作为一个“老青年”,我有点开心不起来。

前段时间,发生了不少和青年、和大学有关的事。

3月,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跳楼自杀。

4月,20年前北大女生高岩自杀的事也被关注。

大好的青年,被彻底毁灭。

之后,又发生了厦门大学的洁洁良事件。

同样是青年,却已经变质。

这几件让人不高兴的事,我都写过。今天不想再写。

我想,对很多希望成长的青年来说,其实他们要求的并不多。无非两句话:一、有人引路。如果做不到的话,那么:二、没人添堵。

特别是对还在学校的青年来说,优秀老师、前辈的帮助、引导,非常重要。

所以,在青年节之际,我只想和大家一起,读读这一位“老师”的故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