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司马迁《史记》-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晋武公在统一了晋国之后,为了得到周王室的正式任命,他就采用了贿赂的手段,给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结果周釐王果然吃这一套,就正式任命晋武公为晋国的国君.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先秦时期有的“唐国” ,第一个在史册上被称为“唐”的政权,应属尧帝所属的陶唐氏族部落,活跃于夏商时期,并逐渐成为商王朝在晋西南一带的“与国”型唐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周,十一年,周武王与叔虞的母亲邑姜交合时(《左传》作怀孕时),梦见天帝对周武王说(《左传》则记载是天帝对邑姜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并为你的儿子取名为虞,我准备将唐地赐给他。”等邑姜生下叔虞时,叔虞的手掌心上有个像“虞”字纹路,因此周武王就给他取名字为虞。周武王十四年(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叔虞的哥哥周成王继位。周成王继位时年幼,所以由叔虞的叔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同年十月,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是第二个唐国。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亦称姬燮父)继位。姬燮继位后,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是为晋侯燮。唐叔虞作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
安且燠兮。
注释:
⑴唐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二篇。
⑵岂:怎么能。 无衣:没有衣服。
⑶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七命之服,诸侯的服饰。
⑷子:第二人称“你”的尊称、敬称,也指制衣的人;一说指周王。
⑸安:舒适。吉:美,善,好。
⑹六:即六套衣服,亦非实指;一说六命之服,指在王朝为卿者的命服。
(7)燠(yù):暖热,温暖。
译文
怎么能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给我的衣服,
你给我的衣服既舒适又美观。
怎么能说我没衣服穿?
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给我的衣服,
你给我的衣服既舒适又温暖。
天语赏析:
从本诗意来看,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叙事诗,全诗二章,每章四句,诗句朴实无华,语言自然流畅,感情真挚,皆从肺腑中流出。诗人没有流露出半点伤心之语,但读之如噎在喉,欲哭无泪,令人凄然伤怀。首章诗人说:“岂曰无衣?七兮。”怎么能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这里的七,指的是很多的意思。我们试着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早晨,诗人起床后,打开柜子,准备找一个衣服,柜子里挂满了衣服。他却不知如何选择,这时衣柜角落的一件衣服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轻轻拿出这件衣服,上面绣着精美菊花,他轻轻抚摸着这朵菊花,仿佛看到了那个嫣然的笑脸,你不是喜欢菊花吗?我给你绣了,我若不在你身边,不管何时只要你穿着,就如同我在你身边一样。他落漠的叹息着,如今满柜的衣服,却都不如你给我做的这件。“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但都不如你给我的衣服,你给我的衣服既舒适又美观。他清楚的记得,接到信的那天,他匆匆从外地赶回,到家中,推开门没有熟悉的迎接他的那张笑脸,软语轻问。看到的是满屋的尘埃,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他终还是晚了,没有见上她最后的一面,他的心一下空了。那些个日子,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见,悔恨、愧疚。只是一遍遍地弹着那首她最喜欢的歌谣。他希望她能看到、听到。手指鲜血淋淋,他已经麻木的不知道疼痛,而心却像针扎似的,一阵阵的疼痛,他的眼泪一滴滴落在琴弦上......二章与一章相同,这是诗经惯有的写法,重章叠句,只是改了个别的字而已。从全篇看,重复吟唱,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荡气回肠之妙,言犹尽而意无穷。“岂曰无衣?六兮。”怎么能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这里的六也是指多的意思。“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子:第二人称“你”的尊称、敬称,也指制衣的人。燠(yù):暖热,温暖。但都不如你给我的衣服,你给我的衣服既舒适又温暖。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虽是朴实无华,皆出自肺腑,语言自然流畅,读之令人凄然伤怀。或许正如哲人说的那样,有些人、有些事,当你拥有的时候,你并不曾在意、珍惜,只当成是一种习惯。当失去了以后,才知道珍贵,然此时违时已晚,悔之莫及。人生真爱有几回,才要相聚又别离,离歌声声悲,劝君喝一杯,此去远难再相会。今生无缘再相会,天地同起造墓碑,离歌声声醉,斯人独憔悴,残灯孤枕梦几回。当然关于此诗也有其他的观点:比如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子,天子也”。又云:“天子之卿六命变'七’言'六’者,谦也,不敢以当侯伯之命,得受六命之服,比于天子之卿亦幸矣。”朱熹的解释,完全服从于《史记》。【汉】司马迁《史记》-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意思是晋武公在统一了晋国之后,为了得到周王室的正式任命,他就采用了贿赂的手段,给当时的周天子周釐王送去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结果周釐王果然吃这一套,就正式任命晋武公为晋国的国君。他对于这首诗主题的理解。这首诗既然是述晋武公向周厘王请求封爵之意,那末他就必然把“七”解释为“诸侯七命”,把“六”解释为“天子之卿六命”,而把“子”解释为“天子”。前二者与晋武公的诸侯身份相当,后者则与周厘王的天子地位相称。其说固然有理,不失为一家之见,然与本诗的本意可能相去甚远。当然《诗经》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可以在不同时期,不同角度,不同的心情,有不同的解释。在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使用分封制的国家,有严格的官爵等级划分,公、候、伯、子、男。九命,“上公”,“三公”出封为九命。八命,“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七命,候伯爵诸侯国的国君。六命,周王身边的卿士。五命,子男爵诸侯国的国君。四命,周王身边的大夫。三命,候伯爵诸侯国的卿士。二命,候伯爵侯国的大夫或者子男爵诸侯国的卿士。一命,侯伯爵诸侯国的士或者子男爵诸侯国的大夫。
天语小诗:
为《唐风·无衣》而作
文:闻天语
我以为
醉了就可以不想你
没想到
醉了依然蜷缩在
你的膝间
我以为
哭了就可以不想你
没想到
我的眼泪
却在你笑容中搁浅
我活在
两个世界之间
任心碎裂成片
你的目光
却将它串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