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康宁:“偷窥”父母的生活 / 轩诚清读(第1550期)

轩诚小语:

成大事者必以孝为先,孝道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随着这些年城市的发展,如何让老父老母安度晚年、尽享天伦,成了许多为人子女的者困惑。康宁先生身体力行,一方面陪伴,一方面静静的窥伺、记录,谨行孝道,分享幸福。

文:张康宁

赏析:梁轩诚

一晃父母走出老家和那片生养的土地已近三十年,离开了辛勤劳作地里刨食的日子,他们的生活习惯、衣着言谈也默默发生了改变,但是他们依然热爱故土那无比牵念的田地,依然想念他们儿时的伙伴和那些淳朴的乡亲。

初来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在一个建材市场的楼梯下开个小店支张床一窝就是10年,他们的秉性就是为了孩子,为了生活,再怎么难都能忍受。父母硬是靠奔波于康复路批发点小商品赚个辛苦钱供妹妹读完了大学。清晰记得,初来的时候,大明宫那块的商品房刚过千,面对日新月异鳞次栉比的高楼他俩不无感慨的说,一平米上千元,我才不去买那个,有那钱我能把老家的房子盖成宫殿。现在来看,一则是他们对商品房论平方卖不理解觉得太贵,二来无论怎样,还是割舍不了家里那几间陋室和几亩薄田。彼时,父母摆小摊谋生活,与城管“打游击”,开小店收假币,车站流动售卖遭白眼,被赖账,遭威胁!小商小贩经历的“血泪史”他们一个都不少的亲历过,回回都上当,当当不一样,日子清苦,但是每个月盘点下来,无论是打印长长的公用电话通话单,还是无数次搓的整齐的能够凑出妹妹上学的钱,心里那份满足也就能都完胜遭人白眼的鄙视了,那时候,父母依如我现在的年龄。

后来妹妹参加工作去上海发展,弟弟也靠辛勤的努力一步步成为单位的骨干,我也磕磕绊绊不再每次都从父母的小商店临走再顺两块钱的硬币了(每次去父母的小商店,临走都是父母往包里塞零食,还几遍叮咛去他们钱盒子里面拿2块钱投币坐车接济我)。孩子们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们也就关张了小店,以前站在熙攘人流中中他们感慨,城市人住的都是不接地气的“鸟笼子”,如今他们慢慢转变了观念,也搬进新的幸福的“鸟笼子”自己单住开始了他们的新生活,这时候他们已经花甲之年。

窗明几净的新房,与富裕人家的装修相比略显寒碜,但是对于这一辈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从泥土里走出来的农人们来说,已经是非常开心和幸福了。他们感恩儿女的孝心回馈,更感恩党的政策的阳光雨露使得他们有幸今日得以安享幸福晚年(早些年的家庭成分划分使得他们失去上学等很多机会,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幸福可以依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他们感恩现在的好政策,没有亲历比较就没有他们认识那么深刻)。他们也尽可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去精心打扮自己的小窝,时而野地里摘一把尚带露珠的野花插进花瓶,时而又是老家乡亲给的一株绿植被养在阳台,时而看着自己养的吊兰越来越蓊绿,时而看到盘里的水仙抽出花苞,为了遥寄相思,他们甚至在阳台上用花箱种植了豇豆。不经意间,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他们的眉宇慢慢舒展开来,他们的生活逐渐规律也越来越注意养生。作息规律,早睡早起,午休有序,晚上大木桶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这些对于城里人来讲再自然不过,但是对于他们,却是多年的艰辛换来的,在乡里的日子,起早贪黑,一来为了我们能都接受教育走出农村,二来也是珍惜好的政策依靠自己的劳动过上好日子。如今,茶余饭后,母亲善于与邻交往,时间不长就与小区邻居们打成一片了,时而不时有邻居敲门送来自己做的好吃的,有时候是麦饭,荠菜饺子,有时候是她们回老家带来的土特产,而母亲也会适时回赠自己做的特色饭食或者采摘的野苜蓿、蒲公英、灰灰菜等。一来二往,邻里之间关系就亲近了很多,附近哪个村唱大戏,邻居们就提前约了父母一同去,遇到哪里庙会,也会相约一起去“吃大户”,说是好吃的臊子面等着去尝尝。那几年还有那些免费的旅游(一些企业拉老年人去看公墓或者看一些观光农业项目),其实老年人心里啥都清楚,他们结伴前往,去了去了,投不投再说,于是父母就和邻居们坐车去踏青、观光,于是爽朗的笑声和舒心的生活从他们脸上都能看得出。于是心情好的时候母亲也哼起了久违的秦腔,父亲因为不善与人交往,则常常跟母亲开玩笑说你是“外交部长”,自己一方面戏谑母亲跟小区自来熟,一方面则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母亲与邻里日渐活泛的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自己的日常也因为融入整个小区,生活自然也就多姿多彩和充实起来。

这个世上,有人爱钓鱼有人爱下棋,有人端起碗吃肉,更有人放下筷子骂娘。母亲说,生人生心性,一个人一个活法,我们说,求同存异,各自安好即可。于是母亲下楼和老姐妹聊天打牌,并不影响父亲自娱自乐。定的《华商报》和买东西赠送的《西安晚报》,父亲戴上花镜,能安闲看半天,无论国家大事还是街头巷尾逸闻趣事,父亲都能给你滔滔讲半天,甚至报纸中缝的广告,他自己都去看。惹得母亲开玩笑说,整天看报纸你是不是也想当省长去讲话!或者等娃们都来了你给娃讲半天找感觉!其实那时候智能手机才开始普及,传统报纸日渐走下坡路,年轻人逐渐适应手机看新闻,而只有这些老年人,仍然习惯于在闻着墨香中在纸质报刊中寻找着自己独有的乐趣。除了读书看报外,父亲要不就是去附近城市运动公园走路锻炼,要不就是带上二胡下地下车库或者楼顶去拉二胡,带上热水瓶,挎上包带一口吃的,徜徉在自学成才的二胡声里安闲自得的享受着日渐衰老的时光。父母喜好不同,却也是各取所需的在自己的喜好中各自欢喜的打发自己的时光,在因地制宜的不同爱好里交融相错的日渐融入,并且相互包容着探索出适合彼此的老年生活方式。

平心而论,父母小区虽然和当地安置村民的同在一个院落,但小区不错,楼间距大,景观绿化率高,出门处处繁花似锦,父母慢慢越来越喜欢这种四季有花的环境,舒心的环境可以治愈一个人的忧伤,更可以让老年人心里充满阳光。母亲比较容易融入新的环境,住过去不就就结识了很多老姐妹,那是一个村子拆迁后安置的居民,但是同龄老年人之间似乎更容易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于是母亲走出家门,和小区的老姐妹们一起锻炼跳操、一起聊天打扑克、天麻麻亮去排队体验健康理疗或者相约去新开业的蔬菜店排队领取免费的蔬菜或者鸡蛋,不只是想耗时占小便宜,其实换个角度,在排队过程中的沟通,相互交流以及那种发现并一同去拔头筹参与的乐趣,才是她们最切身的动力。在村里时候,茶余饭后串门子,于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村人村事尽在掌握,而如今,老姐妹们天天在一起热闹,谁家孩子找对象哪家蔬菜便宜或者哪个养生产品有用,不用去看网络评论,她们之间一沟通,什么都是门清!这也才是他们彼此沟通的乐趣。

这样的好日子持续了5年多后,因为拆迁又有了一个带院子的平房,父母刚和街坊邻居熟络后不久,又在一片依依不舍中搬到了城乡结合带的这个住所。刚开始父母内心是抵触的,毕竟邻里周边刚熟悉没几年,而新装修的房子还没住多久,就要大包小包的搬离,心里还是割舍不下。但是,就像母亲所言,老了就要听孩子们的劝,于是就开始了现在的慢生活。

小区虽是新建,但远离市区,社区配套不齐,交通不便,自然入住率不高。但是环境很好,草木葳蕤,花香四溢,凤蝶嬉戏,而且空气质量很好,夜里特别安静,这些对于年轻人来说的寂寞待不住,对父母他们这些老年人来说,正是一处难以寻觅的清净桃源。经过短暂的调整后,父母生活热情再一次被激发。土地,那些多少个日夜里魂牵梦萦的土地,那些曾经承载他们梦想和希望的土地,再次点燃他们曾经的依恋和如今饱含深情的念想。屋子不大,前后有院,前院栽花植草,后院点瓜种豆,一切,似乎天造地设。食材,是厨师工作的灵魂;武器,是战士生命所依;灵感,是曲作家奏响天籁之音的命脉。而这块加起来不足百平的土地,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母亲奏响晚年生活最强音的恰到好处的键盘。曾经的土地,尘土飞扬,深一脚浅一脚的泥泞,承载了我们的学费,我们的味蕾,我们的衣食住行,更是承载了农人的全部希望。父母眼巴巴盼老天爷眷顾,希望土地收成好,期盼农产品价格好,我们种出好的西红柿,黄瓜、青菜等,都是把最好的拿到市场出售,而留下残次品自己家吃,正应了那句老话,卖油的娘子水梳头!如今,几十年离开农村,住进了钢筋丛林的闹市,一小片哪怕是一平方的土地,都却再次成为现代都市人追梦所系。父母记忆中种菜技能再次被诱发复活,眼见着挖开了布满“地雷”填埋建筑垃圾的覆土,捡出砖头瓦块,深翻土地直到地下生土层,不辞劳苦去外边拉来熟土,又多方找寻沤熟的鸡粪、油渣深埋,中和改良土壤,于是几个月后,就看到前院花园里,芭蕉长过人高,葡萄嫩枝拉开蔓顺铁丝匍匐而去,南天竹殷红的叶子随风摇曳起舞,地栽的月季枝繁叶茂的长了起来。于是,眼看着菜地里面日渐丰富起来,菠菜碧绿,鲜辣椒半尺多长乌油发亮,油麦菜颀长沾满露珠,海白菜扒拉掉叶子不断长出新叶,顶花带刺的黄瓜,紫黑色油亮肥硕的茄子,沙瓤甘甜的西红柿等各种小时候能吃到的蔬菜都被父母灵巧的双手种植出来。

这下热闹了,院子一些老年人可有了交流的对象。小菜园每天都有邻居和外边来的人驻足观看,有的不认识蔬菜的求科普,有的老人们也学样子把孩子们认为的花园挖了种菜,有的问具体的蔬菜种植时间,土壤如何改良,施肥注意事项,花草养护要点,于是乎,父母成为那个院子最招人喜欢的老人。种了一辈子菜,体验的都是土里刨食的艰辛,如今,当土地日益稀缺,而又成为一种生活的调剂而不是承载家里衣食住行的时候,在自己菜园子里劳作,就成为一种都市钢筋丛林里的享受,加上成为邻居眼里尊重的老把式,父母越发卯足劲务用心去做,我们细问这股劲因何而来,父母说,邻居都说咱是老把式,那咱院里地里可不能丢人。人勤春早,地产阜丰。看着满园春色,一地嫩绿,父母的脸上露出了当年那种劳作后坐看收获的喜悦。菜蔬有机新鲜,猪耳朵般肥厚的菠菜鲜嫩喜人,小茴香掐嫩苗做饺子馅鲜的让人垂涎,韭菜做的菜盒子香嫩适口,正喝茶间,掐几枝薄荷丢进去,那股清香扑鼻而至。母亲面下锅了,隔窗户喊一声,父亲去后院拔两颗青菜,我们戏称,从地头到锅里,1分钟即可。如果仅仅自己吃,几苗即可,于是种植的蔬菜,只要有亲朋好友来,临走肯定要摘一大袋蔬菜。尤其是柿子红的时候,遇有朋友来访,客人自己去地里选自己喜欢的摘,转过身冲洗下就滋溜一口,咬破皮那种沙甜瞬间弥漫唇齿。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的情形,那时候父母种植的西红柿,都是自然成熟的,我们在地里浇水的时候,看到红透的,就摘下来,哪来什么自来水,沟渠里面有流水就洗一下,没有了就用手掌把柿子表面那层细茸毛抹去即可吃,再后来,有了大棚反季节蔬菜,用了膨大剂催熟剂等等,黄瓜西红柿就不再那么好吃了。如今,母亲慢工出细活,不施肥,多用油渣去中和土壤,假以时日,让其慢慢着色变红,等到红彤彤水灵灵的西红柿自然成熟时候,摘下来咬一口,皮薄沙瓤,那种舒爽的感觉真是回到小时候。

有了院子,可给自己找了事。前院的花草后院的菜,有的忙了。同样是栽花种菜,院子很多人家侍弄不好,于是就上门来取经,以菜为媒以花会友,于是父母的脸上就慢慢充满了笑容,他们更是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广阔天地,把种菜养花的技巧无私分享他人,更是把这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传递给每一位路过院子的访客和邻居。家里装了摄像头,每天清晨,打开手机就看到母亲规律的生活起居,前院的花园里,就出现她一边播放着回春保健操,一边认真练习的身影。锻炼结束,稀饭进了高压锅,就去前后巡视她的一方天地,给花浇水、施肥,给菜地松土,间苗。每到夏季忙的时候,用她的话说,农活多的一刻不得闲。但是,在忙中她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她火眼金睛的去看月季花是否有蚜虫,又凝神静气去看青菜地昨晚撒的驱蜗牛的药是否起作用,那种严谨和执着,就像一位将军在一丝不苟的巡查着她的部属,而那些一畦一拢在阳光中破土而出的幼苗,不仅像一个个待检阅的士兵,那洒过去注目的眼光查看墒情,则更像对自己的孩子般让它们得到最为悉心的照顾。这一方小院,承载了父母更多的爱恋,为了让我们姊妹周末携家带口回来看到新的变化,父母精心打理,多加装饰。去年学会了修剪葡萄,今年又学会了种植球根的郁金香和朱顶红,于是周末回家,就看到花香四溢的郁金香沾满水珠在晨光里熠熠生辉,就会在秋日的午后,一边现摘一爪表面布满白霜般甘甜可口的沪太8号葡萄,就会在茶余饭后,摆上餐桌的是摘下没舍得吃等待我们的,核桃大的硕甜绵软恰到好处的无花果。父母学会了种植芦笋,更是解锁了月季花拱门的搭建,更会在我们临走前,给各家带上一大包新鲜的蔬菜。

不仅是在家天天务弄,就是出门在外,也是时常惦记着自己的花果和蔬菜,去年妹妹陪同他们坐游轮去海外,心里惦记的仍然是她那几天已经到旺盛期的辣椒和豇豆,嘱咐我抽空去摘了送人别浪费。今年疫情期间在上海妹妹家里,通过摄像头,还是放心不下他们栽种的已经长势良好鲜嫩无比的黄心油菜。有了摄像头共享,弟弟妹妹们随时都可以看到父母前后院的实时画面,周末家里来了客人,坐在院子赏花喝茶吃火锅,妹妹就在家里群里说,你看,开了两桌,其乐融融啊。视频的便利,父母开玩笑说是没有了隐私,但是却有了更多的参与感和融于感,让一家人天涯若比邻的随时沟通。有时候看到前后门早上没打开,就打电话问问什么情况,也有助于掌握老人的起居和避免意外情况发生。

有了小院,父母的生活明显比以前更是接地气和愈加丰富。父亲在农村时候擅长用荆条编篮子,于是教会母亲利用垂柳编织一些小的篮子或者筐子,母亲用针线缝了内衬,更是悉心的给柳枝剥皮精编,小的可以作为餐桌上的小垃圾筐,大的可以作为洗衣筐收纳物品,结果受到所有来家的亲朋好友交口相赞,弟弟更是乘兴给母亲编织的篮子起名叫“蓝精灵”。父母看众人喜欢,索性每逢春季垂柳婆娑,就随同父亲去野外沟畔采摘回来没日没夜的赶工编织,总是等到客人临走时候爱不释手的连声感谢,他们则报以满足的笑容目送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个个被带向四面八方,而常常会忽略两双早已被洗不掉的柳汁染色和粗糙的手指。年迈善良的双亲,只要自己的劳动得到认可,自己受苦受累也都当做一种享受来执着的坚守和自娱其乐。

母亲忙碌于地里的时候,父亲更是给自己找了事。方圆十几里的村庄被他跑个遍,每天早饭后挎个帆布包,装上水壶就出发了,出去走走看看眼界宽,周围的集镇、村庄留守的老人以及与他年龄相仿的人,往往几句话就能找到共同的话题。然后逛几个小时到下午3点前后回来,母亲的午饭已经收拾停当,俩人吃完收拾完,母亲小憩或者看手机新闻玩游戏,父亲则去拉二胡,于是或悠扬或铿锵的二胡声就若隐若现的透过纱窗飘出去很远。这里没有报纸,父亲就喜欢看电视,看自己喜欢的秦腔或者拳击比赛,或者是天气预报和新闻,这些雷打不动的节目和喜好,伴随着他们的每天周而复始,不骄不躁,充满了乐趣,既充实亦有趣,既强健筋骨,又丰盈了他们的晚年。美好的环境和谐的生活,使得父母的身体也得到了恢复。母亲多年的失眠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父亲脑梗腔梗锻炼得当更是没有留下后遗症,高血压等老年病也在日复一日的规律生活和舒心的笑容中得到很好的控制。

忽然想起看过的一个唯美的画面,男女主人公在一个鸟语花香的院子中配以画外音:“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我看,他们,这就是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去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家的概念越来越浓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厮守是最长久的答案。于是,每到周末,回到家里陪伴他们,就成为回归自然,抚慰内心最渴望的期盼。有时候工作不顺心,心情郁闷时候,就打开手机,默默的追随着镜头看前后院里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心里往往会得到一种极大的鼓励和满足。如今每逢周末,推掉所有应酬和杂事,回到家里,坐在院中,一壶茶,一碟瓜子,躲进小院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说着聊着,物我两忘。摒弃尘世喧嚣,远离江湖倾轧,把身心交给这一花一木,放下内心的焦灼不安,在这方桃源中与父母交流,说着儿时的趣事,聊着各自的现状,往往在不经意间日落西山。说着笑着,听壶里茶水翻滚声,观窗外雨打芭蕉,身心俱静。这,难道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诗和远方?

忽然想起一段熟悉的话语,权以作尾。“在很多时候,我们看着父母蹒跚离去的背影,那双满是老茧的双手,那两鬓间透着斑白的发丝,是否心中有一丝亏欠或是不安?父母的不舍,他们转身那一刹那的眼泪,我们何时有过理解?直到最后,我们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第三个人像父母一般,视我如命”。

(0)

相关推荐

  • 徐翠云/诗歌:清明祭奠父母

    清明祭奠父母 文/徐翠云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 我独坐案前 闭目冥想 父母先后离世的情景 犹如昨天 思念 痛彻心扉的思念 令我泪如雨下 不能自已 母亲啊 25年前 您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带着对父亲和儿女 ...

  • 杨晓彩丨父爱无言

    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了,每次翻看他的照片,总觉得父亲仍健在.他似乎正开心的对着我,滔滔不绝地讲着他从报纸或新闻上所了解到的国家大事-- 每次回到家,当看到母亲不停地在厨房里忙活,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她 ...

  • “争”“让”之间见骨气

    文/王攀 "邻里之间,就让一下吧""人活着就是要争一口气",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是父亲一直以来对我和弟弟的劝诫. 我的老家在四川盆地边上的农村,邻里纷争是比较常 ...

  • 【教师专栏】张传申 || 父亲的菜园

    ●[电子课本:20年秋]1-12年级 ● [中小学:试卷]语数英 ● [20年秋:微课合集][语数英] ● [优质课教学视频]语文 ● [世界经典电影] 800部(合集) 就像长大了常忆起儿时的时光, ...

  • 【李茜原创】唯有香如故

    今天是腊月初十,也是母亲的78岁生日.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2年了,母爱深似海,一直以来,恨自己口笨笔拙,无法用言语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近日在家养伤,无杂事干扰,静下心来写点纪念母亲的文字. 听母亲说她 ...

  • 1029期 || 张康宁:咥面吃米都是生活/轩诚清读

    美丽小语:  康宁先生是个典型的关中娃,一天不咥面就会浑身难受.不自在,奈何身在公门不由己,在其位必先谋其政,带队驻扎陕南某地精准扶贫,爬山过坎.走村串户之余,最思念的除了美丽贤惠的弟妹外,就是那一碗 ...

  • 佳作回顾 || 张妥作品:酒宴欢歌/轩诚清读(第574期)

    小菲浅语: 酒之甘饴,如痴如迷.与欢乐者结为良友,悲伤者视为知已,让失意者超脱,让得意者放达,文人骚客饮之增长灵感,添些诗情画意,壮士饮之豪情万丈.扼腕言志.酒是一种文化,喝酒也是一种文化.酒见人心, ...

  • 849期||张妥:每天早去一会儿/轩诚清读

    栏目介绍: <妥说>,顾名思义,妥妥的学说,妥妥者,广大文友对张妥之爱称也.张妥祖籍山西,祖辈起即迁居至西安北城尤家庄(今未央路以西.凤城四路地区).张妥生于斯.长于斯,初中毕业求学于西安 ...

  • 884期|| 张妥:我家的车子/轩诚清读

    妥妥有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的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将国家工作重点放到了经济建设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

  • 1024期 || 张妥诗词:寒衣节/轩诚清读

    小菲赏析: 妥叔用他饱含深情的文笔,在寒衣节里抒发了对父母亲的怀念和追忆.妥叔的文章,不温不火,也没有华词丽句.但,却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这就是他写作技巧的高明之处.愿这个初冬金风送爽. ...

  • 1081期|| 张妥:雪的记忆/轩诚清读

    丽梅赏析: 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下旬一场不大的小雪,引起了西安人民的一场欣喜,因为冬天以来,天空的雾霾聚多散少,如果有一场痛快淋漓的飞雪,将会洁净天空,湿润空气,还能够瑞雪兆丰年,这正是人们欣喜的原因.虽 ...

  • 1154期|| 张妥微小说:遛弯/轩诚清读

    妥妥有话: <遛弯>是一篇微小说.遛弯锻炼碰见喝醉的人,这是生活中我们常见的事情了.一般人都是敬而远之,绕过去便是了.偏偏这次碰到的是一个熟人,而且还在心里认为是一个好人的熟人.于是就不免 ...

  • 诗词古风 ||鸟语花香古诗词 [七绝六首](诵读版)/轩诚清读(486期B)

    小菲絮语 雨露滋润万物生,四季长青飘芬芳. 平台携手话沧桑,漫步诗韵闻墨香.鸟语花香老师的诗词风雨嫣红,真情眷属.古朴优雅,韵味动人. 文/鸟语花香 诵读/梁轩城 编辑·导语/林小菲 落红 雨摧阡陌万 ...

  • 陈平家书 || 写给老婆的一封信/轩诚清读(第488期A)

    小菲浅语: 这样的书信,将会是年老时永读不倦的精神食粮.作者常年外出,家中妻子的任劳任怨,时常感动着作者,所以字里行间都是满满的爱,都是真切的心里话.爱是一种深深地感悟,尽管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感动这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