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路篇(九)

01

   原  文     

路第十三

13.0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02

   释  解      

老师前往卫国,冉有为老师驾车。老师看到昔日的“兄弟之邦”,即使在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和其他邦国的地广人稀不同,人口众多而稠密,于是感叹道:“卫国的人口真多呀,我们可以大显身手了,在这里恢复礼乐道义的秩序了!”听了老师自信的话语,冉有问道:“卫国的人口已经众多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先之,劳之’才能恢复昔日的礼乐秩序呢?”老师说:“这里昔日的'兄弟之邦’遗风还在,民众守信、知礼、明义,朴实纯正的仁德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教化引导民众,让他们富足起来。”冉有继续问道:“让民众富足了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老师说:“民众富足了,我们还要继续设法引领、教化他们,让他们涤除污染,唤回良知,让礼义仁德清澈澄明,播洒人间。”

03

   释  字     

《说文》:既:小食也。从皀旡声。《论语》曰:“不使胜食既。”居未切。
《约注》:既:徐锴曰:“《春秋传》:'日有食之既。’尽食之也。”吴善述曰:“既当训食已也。从皀,犹食也;从旡,以声载义。旡,气逆上嗳也。食已而饱者,每作嗳声;故从皀从旡以会意。因食已,故通为已也、毕也、尽也。”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与形为不协矣。”舜徽按:甲文既字象食毕反身之形。小徐引《春秋传》“日有食之既”为说,复以尽食解之,是已。许所引《论语》,乃《乡党篇》文,彼作气。
《广韵》:既:已也,尽也。又姓,吴王夫旣之后。居豙切。
汉字“既”甲骨文从旡从皀,像人虽坐于盛满食物的簋旁,但已转头向后张口打嗝状,表示吃完食毕之意。《说文》:“既,小食也”解说不确。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君训既为小食,谊与形为不协矣。”本义食毕、食尽,引申泛指完毕、完尽。作副词,相当于已经。与“且”、“又”等配合,表示并列,相当于又。作连词,表示推论因果,相当于既然。

04

   素说     

前一章通过卫公子荆的敬善不倦的实践来展示“兄弟之邦”卫国的君子辈出,让人们体悟仁德君子“先之,正之”的行政之善,在数百年后仍存于民心的“自正而不倦”的进益不止气象。本章通过“庶之、富之、教之”的教导,让行政以德的君子在行政实践中把握恢复礼乐秩序的教民化民的澈始澈终的不可或缺,“教之以庶,教之以富”之后仍需继续以“教之以化”,体悟君子行政的目标次第不是“庶、富、教”而是“庶、富、化”。
老师前往卫国,冉有为老师驾车。老师看到昔日的“兄弟之邦”,即使在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和其他邦国的地广人稀不同,人口众多而稠密,于是感叹道:“卫国的人口真多呀,我们可以大显身手了,在这里恢复礼乐道义的秩序了!”听了老师自信的话语,冉有问道:“卫国的人口已经众多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先之,劳之’才能恢复昔日的礼乐秩序呢?”老师说:“这里昔日的'兄弟之邦’遗风还在,民众守信、知礼、明义,朴实纯正的仁德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教化引导民众,让他们富足起来。”冉有继续问道:“让民众富足了之后我们该做什么呢?”老师说:“民众富足了,我们还要继续设法引领、教化他们,让他们涤除污染,唤回良知,让礼义仁德清澈澄明,播洒人间。”
本章需要注意的“富之、教之”。一是“富之、教之”的对象是民众百姓,不是行政者自身或其下级同僚。二是冉有所问,孔子所答“既庶、既富之后的教之”,并不是说“未庶、未富”之先就不需要“教”,而是“未庶、未富”之先更需要行政者以“教”的引导。只有通过“教”,才能使民众百姓“庶矣”、“富矣”。在孔子那里,“百姓庶、百姓富”并不是君子为政行政的终点,“庶、富”只是行政的起始目标之点,教化百姓守信、知礼、明义,唤回百姓心中朴实纯正的仁德良知才是为政者自始至终的责任。因此,“庶、富、教”不是君子行政的次第和目标,“庶、富、化”才是君子行政的次第和目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