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武解元

宋代段子:一个现象可能会有多种解读,这主要取决于解读者的能力;而且解读存在时间性,此时的解读与过一段时间后的解读,可能是相反的。但人们的问题是,只能相信此刻的解读,这当然是遗憾的。

【原文】

乐平杭桥程进夫,绍熙三年,馆于县舒氏之迎薰堂。将投艺秋闱,既纳家牒。

父彭寿在乡里,七月二十夜,梦过池上弯曲处,柳阴四垂,中数少儿用竹篮共舁一人,问何为,曰今年新解元。又问是谁,曰应武也。及寤,念上庠有台州应武。淳熙丁未榜以《周礼》过省,唱名入三甲矣,而其子习经偶同,疑若神明示以魄兆,但命名固可更,若何改姓?良久,欣然曰:“当云应乡贡进士举程武,上取一字,下取一字,以答佳梦。”亟走介诣县,嘱进夫更名。

暨九月揭榜,果占经魁。省试不利,明年之冬疾死。彭寿哭而对客曰:“向以为吉祥,今思之,所谓今年新解元,及小儿抬舁,皆不久之兆耳。”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史丞相梦赐器||主簿梦||梦读异书||梦女属对||李邦直梦||陈泰冤梦||魏陈二梦

【白话语音文字版】

乐平(现江西同名地)杭桥的程进夫在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时,曾在县城里舒家的迎薰堂做他家的家庭教师。那年,程进夫要参加秋试,已经把家保状等材料交上去了。
他父亲彭寿在乡下家里,七月二十日那天夜里做梦,经过一处池水弯曲处,那里柳枝四垂,一片树荫中,有几个小孩儿一起用竹篮子抬着一个人,彭寿问孩子们:“你们抬着的是谁?”小孩们回答:“这是今年的新解元(乡试第一名)。”彭寿又问:“他是谁啊?”孩子们答道:“他叫应武。”醒了以后,彭寿心想:京城太学里有一位台州人叫应武。他在宋孝宗淳熙丁未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周礼》为主考科目通过了省试,结果唱名三甲及第。我儿子程进夫主攻经书正是《周礼》,看样子是神明在给我指示征兆,只是名字可以改,但姓怎么能改呢?想了半天,彭寿计上心来,高兴的自语:“应当这么说——应乡贡进士举程武,上取一字,下取一字,正是'应武’,这样跟这个好梦就合上了。”于是彭寿赶紧跑到县城里,叮嘱程进夫改名为'程武’。
等到九月揭榜,程武果然得到经魁(经义类考试第一名),但结果程武在省试中失利。第二年冬,程武得病死了。彭寿哭着对吊唁的客人说:“以前觉得这次改名很吉祥,现在想来,所谓的'今年新解元’,包括让小孩儿抬着这样的举动,都是不长久的兆头啊。”
【祥宏点评】:乐平杭桥,地名犹存;馆客,宋代士子除了考功名外的一个主要事情,给一些有条件的人家做家庭教师;秋闱,即秋试,地方上的科举考试、选拔举人的考试,第一名通常称为“解jiè元”。对应的春闱,指的是在京城礼部举办的省试;家牒,又称家保状,按我们现在的说法:考试资格审查。宋代科举有很多要求,家牒是要审核的,比如家中没出过犯罪分子、不是僧道人士、人品合格等等。通过以后才能参考;从描述看,每届进士及第的士子信息恐怕全天下都知道,包括籍贯、姓名、名次等等,社会上流行售卖这种信息;古人相信梦征,所以彭寿督促儿子改名,而且想尽办法往征兆上靠。足见社会上对科考的重视程度;科考也是分科目的,比如故事提到的“经义”,还有“诗赋”等等;彭寿认为“解元”两字也有不祥之意,细品之后:解,就是分散瓦解。元,一元初始,从头再来。那不暗喻着死亡吗?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德累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宋代士子与士大夫)
参考音频来自“祥宏谈夷坚”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