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里仁篇(五)
一原文里仁第四4.0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试解】孔老师说:“富足和高贵,是人人都期待并盼望能够得到。作为一名君子,应当志之于仁德之大道,遵循仁之为人的准则,而不会采取违背仁德的,不正当的方法去得到拥有它。贫困和低贱,这是人人都不期盼,而对其有所厌恶的,作为一名君子,应当遵循仁之为人的准则,约束自己,使用不损害仁德的,正当的方法去摆脱避免它。君子正是因为追求仁德的境界,才有君子这个名分,如果君子不去追求仁德之道,而背离仁德之道,去追求世俗之潮流,那他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分呢?君子即便在吃一顿饭短暂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之道,甚至在仓促的瞬间,也一样平静安祥,居于仁德之道而不偏离;甚至在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之际,也一样能安泰快乐,居于仁德之道而不背离。”二释字次《说文》: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声。《广韵》:次:次第也。亦三宿曰次。汉字“次”,甲骨文像一个人张口向上(欠)打喷嚏,口外两点或多点的,表示打喷嚏时喷出的唾沫星子、饭粒等物,表示身体微恙,不好。引申为不精、次序等含义。“造次”表示时间仓促、刹那间之义。
沛《说文》:沛:水,出辽东番汗塞外,西南入海。从水巿声。《广韵》:沛:流貌。亦滂沛。又水名。出辽东。汉字“沛”的本意是水向下流的样子。水向下流自然水很大,引申为充沛。引申为向下。“颠沛”,形容一个人在趔趄中跌倒,在急流中挣扎。表示一个人处在磨难、挫折、贫困、艰难之中。
三素说前面老师教导弟子,一个有志于仁德大道的人,心中自然会有一股敬畏恭敬、谨慎小心的力量在引导着他,使其向着仁德之大道,从而其言行无恶于仁德,无害于仁之为人的天性。本章继续从人的情感好恶的角度对仁德进行教导,老师说:“富足和高贵,是人人都期待并盼望能够得到。作为一名君子,应当志之于仁德之大道,遵循仁之为人的准则,而不会采取违背仁德的,不正当的方法去得到拥有它。贫困和低贱,这是人人都不期盼,而对其有所厌恶的,作为一名君子,应当遵循仁之为人的准则,约束自己,使用不损害仁德的,正当的方法去摆脱避免它。君子正是因为追求仁德的境界,才有君子这个名分,如果君子不去追求仁德之道,而背离仁德之道,去追求世俗之潮流,那他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分呢?君子即便在吃一顿饭短暂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之道,甚至在仓促的瞬间,也一样平静安祥,居于仁德之道而不偏离;甚至在颠沛流离、困苦艰难之际,也一样能安泰快乐,居于仁德之道而不背离。”本章和前面一章“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所言说本是一内容,本章换了一个角度进行重复的教导:得富贵应以道,去贫贱亦应以道,可见老师强调守仁在心,让仁长驻于心的重要,告诉弟子们若要真正成为君子,名实相称,就必须修炼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无时无刻无违仁的境界。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仁德与情感欲望之间关系。一是孔子并不是要求弟子们拒绝富贵,处于贫困之中来修炼仁德之道,而是要求弟子们在富贵之时、在贫困之时都能有一颗之平静安祥的仁德之心。在富贵之时不骄不躁,不奢侈不浪费,修炼自己的悲悯仁慈之心,在贫困之时不胡作乱为,不怨天不尤人,修炼自己的安贫乐道之心。二是要注意的是孔子在本篇之中的逻辑基础,仁德虽然是形而上的,是可以体悟不可以言说的,因此唯有通过形而下的情感,通过场景式的言说,让弟子们体悟而把握、而践行。本章孔子强调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仁德是可修可求的,修仁德的重点贵在坚守和持之以恒。把握修炼就在情感欲望之中,通过情感的好恶取向,遵循仁之为人的准则,主动自觉地向善避恶,从而使得仁德之道彰显于己身。着重强调君子处一切境而不去仁,在一切时而无不安于仁。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