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泰伯篇(十四)
01
原 文
泰伯第八
0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02
释 解
孔老师说:“政治清明有道之时,仁德君子自当出仕为政,克己复礼,践仁行道,展才施能,彰显善道之至德。此时如果你身不在行政之位上,你就不必谋划行政之位上的政务,而是要学习在位者的为政成德的实践之道,正己修身,护守仁德善道,笃厚自己的仁德修养境界,成就不在位君子的'为政之德’。”
03
释 字
在
《说文》:在:存也。从土才声。昨代切。
《玉篇》:在:《尔雅》云:存也。终也。察也。居也 。
汉字“在”从土才声。甲骨文为“才”字,借用草木初生表示存在。金文始另加义符土,借“才”为“在”。西周始有从土才声的形声字,以强调存在于地上。本义是存在,引申为居处、存留等。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作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
谋
《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莫浮切。𠰔古文谋。𧦥亦古文。
《玉篇》:谋:谋计也。
汉字“谋”从言某声,或从心母声,作𢘓。张舜徽认为,谋之古文皆从母,“所以从母者,人世一切谋虑,始于母之为赤子谋也。……吴大澂谓古谋字从言从每,与许书诲字相类。疑古文谋诲为一字。……吴说是也。天下教诲之始亦未有先于母之教子者。……诲字从母,其旨深矣。诲之能周,由于谋之能密,故二义实相成,宜其为一字也。”本义是思考事之难易,商讨计策、办法,讨论、筹划如何解决。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对为政者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品质境界的要求,继而以此品质境界作为准则,对不同行政环境的现、隐、行道进行教导,告诫仁德君子,出则践仁行道,施展才能;隐则慎行护仁,洁己养德。让弟子把握君子之现、之隐皆是依善道而行。本章承接前章对仁德君子之现而为政进行教导。老师说:“政治清明有道之时,仁德君子自当出仕为政,克己复礼,践仁行道,展才施能,彰显善道之至德。此时如果你身不在行政之位上,你就不必谋划行政之位上的政务,而是要学习在位者的为政成德的实践之道,正己修身,护守仁德善道,笃厚自己的仁德修养境界,成就不在位君子的'为政之德’。”本章对前章进行了发明,以让弟子把握“在位者的为政”和“不在位者的为政”的两个不同面向,告诫弟子“不在位者”要谋“不在位者之政”,不要谋“在位者之政”,以彰礼乐和谐之秩序。
本章需要注意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所表达的逻辑关系。本章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其等价逻辑命题是逆否命题“谋其政,必在其位”,并不是“在其位,谋其政”,因此人们常常会错误地解读本章孔子在原初之意,认为君子“在其位,必谋其政”是孔子之意,其实,严格说来,孔子仅仅强调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同时隐含了“在其位是可以不谋其政”的逻辑面向。这一面向就是在政治昏暗无道之时,在位的君子是不会助纣为虐,故而不谋无道之政。因此孔子的“谋政”关键是看其所谋之政能否成其德。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本章与上章相发明。不在其位,不谋其位之政。然谋政,仅求所以明道之一端。贫贱富贵,隐显出处,际遇有异,其当明道善道则一。不谋其政,岂无意于善道之谓?”崔栢滔在《论语大义》中说:“《易·系辞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与天地并列三才的人,并不是仅有肉体之身的人,而是由肉体之身承载的具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的精神境界的圣人,天地的生生之大德通过圣人才能在人类社会中展发出来。为什么圣人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呢?圣人的秘密就在于位。因为圣人具备仁的境界,能够在天地整体观下,明确人类的地位,又能从天地所赋予的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利益出发,将人类从冥蒙不化中解脱出来,法天行政,分职设位,对人类社会进行管理,使社会能够生生不息地有序运转,人人尽享天地之德,人类得以繁衍生息。所以圣人的法宝就是法天行政,分职设位,'政’是通过'"位’来实施的,所以本章首先强调的就是'政’和'位’的关系。当位的时候,才可以行政。”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