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范竹发丨议题式教学的意蕴之美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旨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活动型课程。议题式教学既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渠道和现实路径,为思想政治课课堂带来了丰富的意蕴之美。其内涵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探究的情境之美、强化学生辨析的问题之美、深化学生体验的活动之美、统整学科内容的策略之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之美。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活动型学科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 价值引领;

引言

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主线,以情境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学科内容承载方式和实现路径,并导向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实现方式,议题式教学既是改革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一种创新与突破,也是思想政治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现实路径,充分彰显出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意蕴之美。

一、引导学生探究的情境之美

议题,是情境和问题的组合体。议题式教学,将符合学生实践经历和认知经验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起始点、学科内容的契合点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涵育点。学习活动只有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融合,才能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思维的发展和素养的凝练,才能真正反映学生面对具体情境时所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了解议题的实践价值,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指向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的问题探究活动。以议题“文化创新靠什么”为例:

议题:文化创新靠什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从飞鸽传书到量子通信,从四大发明到现代科技,从中医药学到中西医结合,从传统的诗词歌赋到当下的影视戏曲,从京剧舞台表演到《京剧猫》动画海外爆红,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操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继承、创新中涌现生命力,激发创造力,赢得竞争力,彰显软实力。

观点一:文化创新依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应该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而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观点二:文化创新依靠对外来文化的借鉴。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应该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问题1:列举生活中体现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

问题2:文化创新靠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辩护;或者提出你的新观点,说明理由。

问题3:通过以上辨析,你认为文化创新的意义何在?

本议题以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可操作、可把握的问题情境,情境内涵是丰富的、现实的、可扩展的,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综合视点,发挥着综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议题情境能有效支持和服务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生通过探究情境,能深入感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精神家园,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二是议题情境有助于呈现并运用相关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方法。学生通过情境认知,能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交流、融合、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通过两种观点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对“文化创新靠什么”这一议题的辩证思考和批判理解,提升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思维。三是议题情境能充当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问题情境不仅承载着文化创新的相关学科内容,也指向学生围绕议题而展开的序列化的学习活动。

二、强化学生辨析的问题之美

议题不是封闭性、孤立性的单一问题,而是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系统性的问题组合。开放性、思辨性是议题的本质属性,也是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魅力所在。“一个好的议题要有足够的思辨性,能够激发参与者思维的火花,围绕寻求解决议题的策略,引发质疑、批判、辨析、联想、发散等思辨过程。”1“新课标”指出,“要着眼于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和高中阶段成长的新特点,引导他们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议题式教学,旨在通过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辨析、自主辨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澄清概念、深化认识,不仅帮助学生深度建构学科知识,也通过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散思考、深度辨析,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品质、辩证性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涵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上述议题中,通过设计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的问题系统,有利于强化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步入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思辨性的学习空间。在对问题1的探究中,让学生列举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有利于引导学生以实践的眼光和开放的思维面对生活世界的现实状况,对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现象加以辨别、辨识、辨析。在对问题2的探究中,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对议题中两种观点的辩护,鼓励学生从差异化的认知经验、不同的思维视角,表达不同的观点立场,提出不同的思想见解,形成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陈述观点、在立场分歧中辨别观点、在价值冲突中强化辨析、在比较鉴别中深化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都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通过对“提出你的新观点,说明理由”问题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纵深发展,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而实现学生对“文化创新靠什么”这一问题的深层理解和整体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议题实施辨析式学习时,教师要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理性面对不同观点,既关注求同取向,又关注求异取向;既关注学生的辨析结论,又关注学生的思辨过程;既注重议题的导向性,又重视思维的开放性;既遵循意义优先,又兼顾活动形式。

三、深化学生体验的活动之美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旨在增强学生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通过序列化、结构化的活动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的有机统一。议题式教学不仅是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也是改革思想政治课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突破,是助力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以议题为核心主线,引领活动设计,既包括学生课内的思维活动,也指向学生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既使得活动实施成为反映教学设计、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也使得通过学生的课内活动体验、校外活动实践,让学生亲历知识、思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新课标”指出,“教学设计能否反映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路,关键在于确定开展活动的议题。”因此,议题式教学要切实发挥活动议题的引领功能,使学生围绕议题,展开积极参与的活动过程,产生丰富多样的活动经历、感受触及心灵的活动体验,从而实现“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

上述议题中,对于问题2的探究,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围绕议题展开小组辩论,通过立场呈现、观点辨析、组内合作、组间博弈,形成个性化的认知角度、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差异化的问题见解,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深入讨论、自主辨析、反思理解的思维活动中深刻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小组互助、交流分享、深度对话等合作品格和交流能力的提升。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也是议题式教学深入展开的现实需要。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直面社会现实,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对于问题1和问题3的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施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专题访谈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统整学科内容的策略之美

学科内容主要指向学科概念、学科原理、学科理论、学科思维以及学科方法,涵盖了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两大基本方面。活动型学科课程以议题为主线,引领活动开展,承载学科内容,这要求议题教学要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课程组织线索的教学观念,将活动议题作为课程主线,让学科内容嵌入到围绕议题而展开的活动之中。“新课标”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议题式教学不是破解一个个孤立的、碎片化的问题,而是以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为基本依据、以学科课程的价值目标为根本导向,通过结构化的活动实施实现对系统有机的序列问题的整体解决。议题式教学是将活动议题与学科内容相整合的教学实施过程,既通过议题实现对学科内容的高位统摄与内在承载,又通过围绕议题而展开的学习活动实现对学科内容的理解应用和外化呈现,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上述议题中,以文化创新的问题情境和结构化的问题设计,统整学科知识,承载学科内容,既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形式,又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内在特质;既突出了文化创新的具体表现,又呈现了文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既蕴含了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又彰显了文化创新的实践意义。从情境设计中,不难引导学生感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其特有的包容性,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交流、融合、继承、创新中得以发展。针对问题1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感知文化创新就在我们身边,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针对问题2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辨析,深刻理解文化创新既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也需要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更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汲取丰富智慧,把“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从而形成对学科知识的生成和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上基于不同立场观点的辩护、不同思维视角的辩论、不同思想见解的辨析,启发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审视事物、分析矛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实现学科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五、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之美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素养特点的学业成就,其主要内容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议题式教学作为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承载形式和实现方式,要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体现学科课程的价值导向,发挥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功能。“议题式教学本质上是问题驱动的教学,议题或问题是推进教学的主线和主轴。议题式教学要以议题为核心,以观点的树立、对问题的具体分析以及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为根本着力点,帮助学生在议题中澄清是非、辨析问题、提升认识,在具体的活动中提高社会参与能力。”2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唯有尊重学生自主辨识、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经历以建设性批判思维为特征的辨析过程,才能使其真正认同'基本观点’,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3议题式教学通过围绕议题展开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让学生经历对议题的自主辨识、辩证思考、批判理解、理性反思,从而澄清概念、明辨是非、深化认识、端正态度,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

上述议题中,通过组织学生对“文化创新靠什么”两种观点的课堂辨析与讨论活动,把学生带入具有充分民主性、开放性、思辨性的学习环境,强化自主辨识、自主分析、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呈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激发思考、在比较鉴别中深化探究,从而促进学生的辩证思考、批判理解、理性论证和全面分析,实现学生亲历知识、思维和情感的形成过程,亲历问题的发现、质疑和探究解决过程,这既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涵养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有利于学生在议题探究和批判质疑中凝练品格,在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中生成能力,在辨析评价和反思选择中形成观念,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组织学生对“列举生活中体现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文化创新的意义何在”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专题访谈等实践体验活动,把学生带入更具真实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生活世界,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主动思考、深入探究,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创新意义的深度认知,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有利于激发学生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表达中国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自觉行动当中,增强学生的社会理解和公共参与素养,塑造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议题式教学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方式,不仅注重情境探究,也强化问题辨析,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活动体验,也统整了课程的具体内容,深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丰富的意蕴之美。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切实推进议题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开展,落实思想政治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价值和核心功能。

注释

1李勤:“议题设计的'六原则’”,《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10期。

2王礼新:“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几点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年第3期。

3朱明光:“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年第4期。

本文作者系范竹发,作者单位为广东省深圳市平岗中学。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第4期。

驿站小编丨刘家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