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方剂增减的临床应用案例
金匮肾气丸始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又名八味地黄丸,因济生方中将桂枝改为桂心,后世又称为附桂八味丸。金匮肾气丸一直受历代医家所重视,开创了治疗肾虚证的先河,现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各科取得了显著疗效。
以下为老中医在临床应用金匮肾气丸治疗心悸、泄泻等疾病的案例分享。
心 悸
陈某,男,51岁,2005年3月15日初诊。
阵发性心悸两年余。曾就诊于西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I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曾口服宁心宝,心悸虽有缓解,但时感乏力,气短,畏寒,腰酸。
诊见:心悸,形寒肢冷。舌质暗,脉沉迟。
诊断:心悸。
证属:心肾阳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茱萸25g,山药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20g,桂枝10g,制附子10g,人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心悸症状明显减轻,畏寒、腰酸逐渐消失。
附子减至5g,续服10剂加以巩固。
【按语】本案西医属慢性心律失常,多采用保守治疗。中医根据其主症,将本病归为“心悸”“虚劳”等范畴。《类证治裁》有云:“怔忡……无不由肾精之虚也,昔人论阳统于阴,心本于肾,上下不安者由乎下,心气虚者因乎精,此精气互根,君相相资之理固然矣。”说明肾之真阴、真阳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失所养,发为心悸、怔忡之症。故本案在金匮肾气汤基础上合以生脉散,达到阴阳并补、心肾相交之目的。
泄 泻
姜某,男,58岁,2008年11月20日初诊。
泄泻便稀半年余,每日少则2次,多则5次,时伴下腹不适,便后缓解。多次做便常规、结肠镜等检查,未发现感染及溃疡性病变,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
诊见:上症伴疲乏无力、腰膝酸软、心悸、气短等症。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诊断:泄泻。
证属:脾肾阳虚。
方药:金匮肾气汤加减。
处方:熟地20g,山药15g,山萸肉15g,泽泻15g,茯苓15g,丹皮10g,肉桂15g,制附子10g,黄芪20g,补骨脂15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药后腹泻渐止,大便日行1次,便质成形,嘱其常服金匮肾气丸巩固治疗。
【按语】本案乃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而致的泄泻,治疗恰如《医宗必读》所谓:“肾主二便,封藏之本,虽属水,真阳寓焉……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腐熟五谷乎?故积虚者必兼寒,脾虚必补肾,经云:'寒者温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