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中有关唐太宗年号的记载有几处?作者为何不厌其烦多次提及?

(博士论西游第七五一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81)第十章――太宗年号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真实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其在位二十三年,而他在《西游记》中的在位时间却达到了三十三年,作者为何不按真实历史记载的李世民生平,而要将其在位时间延长了十年呢?

这是因为,作者将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皇帝看待,而把其父唐高祖李渊在位的九年时间划了过来,为了取其整数,四舍五入,将九年算作十年,并入了李世民的在位时间,因此,西游中的李世民才有了三十三年的在位时间。

如果《西游记》仅变动了李世民在位时间,可能还没有什么非常特别之处,正如有读者所留言,“只是一种口号、虚构罢了!”然而,该书刻意地多次提到太宗的年号,作者的这种作法让人心生疑窦,他不厌其烦地多次提到太宗年号,是要让我们注意什么呢?

要想了解到作者此作法的真实意图,我们首先要知道是,《西游记》中有关太宗年号的记载究竟有几处!通过对该书进行检索,我们发现,相关记载共有十三处之多,而与重要事件关联的年号记载,则主要有五处:

一是在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中,对于陈光蕊前往长安,参加科考得中状元的时间,书中提到,“彼时是大唐太宗皇帝登基,改元贞观,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天下太平,八方进贡,四海称臣。”

二是在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对于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赌的时间,书中记载,“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

三是在第十二回“玄奘秉诚建大会,观音显象化金蝉”中,对于唐僧被选为坛主,主持水陆大会登坛讲经的时间,书中记载,“贞观十三年,岁次己巳,九月甲戌初三日,癸卯良辰。”

四是在第十三回“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中,对于唐僧离开长安,前往西天取经的时间,书中记载,“却说三藏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蒙唐王与多官送出长安关外。”

五是在第一百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中,对于唐僧取经返回东土大唐的时间,书中记载,李世民看到唐僧缴还的通关文谍上写着“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他大加感叹,“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而其他有关太宗年号的几处的记载,则主要集中在通关文谍之中,以及唐僧对自己行程的介绍。

从上述有关太宗年号的五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前四处记载均为贞观十三年,仅有第五处记载中提到了贞观二十七年,也就是说,在西游的太宗年号中,作者反复提及的是贞观十三年,而在这一年中,不仅陈光蕊状元及第、洞房花烛,并且“其子”唐僧报仇复本、西行取经。

陈光蕊洞房花烛是贞观十三年,唐僧西行取经也是贞观十三年,这两者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矛盾。按照常理,作者完全可以将附录中的时间修改,使之在事件的发生顺序上合乎逻辑,或者将事件发生时间进行模糊处理,根本不去提及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然而,作者不仅没有修改相关时间,他却反而不厌其烦,多次提及“贞观十三年”,这明显是要提醒我们注意!那么,他是要让我们注意什么呢?本人认为,作者就是提醒我们注意,陈光蕊结婚与唐僧取经,这两个事件上存在着时间上的矛盾。

而该矛盾的存在,以及对该矛盾的深入分析,可能就是解开一场大局的钥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