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又陌生的股骨矩
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股骨距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贴着股骨距打钉”,“注意保护股骨距”,“股骨距被破坏了”,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股骨距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构,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也只是觉得股骨距是一个解剖部位,位于股骨颈与股骨干连接处后内侧,但并不清楚它长什么样,解剖特点是什么。后来查了相关文献,才知道股骨距不是天生就有的,新生儿是没有股骨距的,它是随着人站立行走而逐渐形成的。
股骨距位于小粗隆深部,从股骨颈后侧延伸到小粗隆后方的纵行致密骨板,是股骨上段的重要承载结构,在股骨负重、骨折内固定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重要意义。第332天,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对股骨矩解剖结构的发现历史、解剖特点、生物力学和临床意义等进行简要介绍。
发现历史
1874 年Merkel首先发现了这一特殊结构,在股骨颈部的前内侧有一个由皮质骨构成的坚硬的纵行骨性隆起,该隆起上起自股骨头基部下连小粗隆。在横断面上隆起顶点距离松质骨有1cm厚。该结构在以往的解剖学上未见描述,其具有连接股骨头与小粗隆及起立时能够承受更大压力负荷的作用。
该隆起在新生儿期见不到,而随着站立行走所带来的压力负荷的增加则开始形成。1957年Harty正式提出将这一结构命名为“股骨矩”。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股骨矩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人们对股骨矩的形态结构缺乏系统的认识,直至1982年,Griffin第一次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股骨矩的解剖特点。
解剖特点
股骨矩位于小粗隆深部到股骨颈中轴后侧的一个增厚的骨嵴,在股骨颈与股骨干的连接处,其上端与股骨颈后侧上中1/3 交界处的皮质骨融合,下端与股骨干上部小粗隆下缘的皮质骨融合。股骨矩游离缘伸向髓腔,呈三菱柱状。
目前认为股骨矩内侧较厚,外侧分散为薄层骨板。其内侧部又称致密部, 由致密的骨皮质构成, 其基底与股骨内侧骨皮质相连;外侧部又称分层部, 由3~5层薄骨板组成。
也有学者将股骨矩分为三个区域承担不同作用:股骨矩内段皮质骨结构、中部致密松质骨、外段平行排列骨板。安永胜等通过X 线片研究认为股骨矩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弧线型、骨小梁型、断线型和融合型。
股骨矩的大体解剖结构a:侧面观b:前面观c-e:横断面观→: 股骨矩
生物力学意义
由于颈干角和前倾角的存在,从身体经股骨头传向股骨上段的载荷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股骨颈在生理载荷下的受力是压应力、张应力和剪力的复合,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弯矩和扭矩的作用。股骨颈相当于悬臂梁,股骨矩的位置相当于悬臂梁的基底部,缩短了股骨颈的实际长度,减小了股骨颈干连接部的弯矩,起到加强股骨颈基底部的作用,成为股骨上段内部负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股骨矩的存在改变了负荷传导分布方式,减少了后、内侧皮质负荷,增加了前、外侧皮质负荷,影响股骨上段生物力学性能,改善股骨上段应力分布情况,使应力分布更加合理。
同时,股骨矩、压力骨小梁束、张力骨小梁束和斜向骨小梁束构成股骨上段的桁架结构,这对股骨上段的承载功能具有特殊意义。桁架结构可将弯矩转化,将传向股骨上段的载荷均匀分布在内侧皮质上。
股骨矩内段皮质骨结构与股骨颈皮质紧密结合,加强股骨颈基底部。中部致密松质骨及远段松质骨有广泛的面积与纵向和斜向骨小梁束相结合,承担从以上两束骨小梁传来的压缩载荷并传向股骨矩的内段,最终由内段传向股骨内侧皮质。股骨矩的外段为平行排列的骨板,骨板之间由横行骨柱相连,在承受纵向载荷时非常稳定。
股骨近端剖面图显示股骨矩
临床意义
1、股骨矩的存在影响骨折类型。临床研究发现,随年龄增加粗隆间骨折发生率逐步上升,到80岁以后,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有学者认为这与股骨矩的变化有关。股骨颈主要抗压力骨小梁总宽度由上向下递减,与股骨矩相交于Ward 三角下角,此区骨小梁稀疏,相对薄弱,是股骨颈骨折的好发部位。
2.股骨矩对内固定治疗的影响。股骨上段骨折时, 股骨矩大多保持完整,一旦股骨矩遭受破坏, 则骨折难于复位。对于股骨矩完整的股骨上段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有学者认为螺钉的位置应一半固定于股骨矩内,一半位于非股骨矩区域,既能利用股骨矩对内固定较大的把持力,也能减少股骨矩的骨量丢失避免支撑能力下降。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需将螺钉贴近股骨矩打入股骨头,使螺钉获得股骨矩的支撑而有利于提高固定效果和骨折治愈率;股骨矩遭受破坏后也可使用带血管的股骨瓣转位重建股骨矩。
3、股骨矩对骨折疗效的影响。由于股骨矩的存在可以减少后内侧的应力,股骨矩的破坏可导致后内侧应力的增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轴向负荷下易于塌陷,而出现髋内翻、内固定切割等并发症。因此,后内侧皮质的复位,特别是股骨矩的复位至关重要。股骨矩的成功重建,可以提高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让患者更早地下床活动,可实现恢复接近正常的步态,获得满意的功能结果。
4.股骨矩对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影响。股骨矩的存在有防止人工假体松动与下沉的作用。通过术前拍片了解股骨矩的位置和长度,来决定股骨矩的截骨平面和选取假体的颈长,在小粗隆上方应保留股骨颈1.0~1.5 cm,可防止破坏股骨距,从而防止假体下沉,减少髋关节内翻和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许多学者研究发现髋关节置换术中保留股骨矩或者使用骨水泥、金属网等人工材料对股骨矩进行修复重建可以帮助病人的功能恢复。
由于股骨矩与小粗隆紧密相连,带有小粗隆部破坏的髋部骨折也常伴有股骨距的破坏。从股骨近端结构来看,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后内侧皮质、是股骨矩、还是小粗隆,或者兼而有之,仍然值得探讨。股骨矩的应力状况及其在股骨上段骨折中的作用究竟如何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