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大家马致远:一个七品芝麻官与他的“佛系”后半生
1
天涯浪子,天地为家
一个深秋的黄昏,冷风萧萧,老树上不时飘下几片黄叶,树下的藤蔓也早已光秃秃的。
荒凉的大地,了无生机。四周一片阒寂,偶尔几声乌鸦的啼鸣,才短暂地打破宁静。
一缕炊烟从地平线升起,画面中浮现出一个小村庄,才感觉有了一点点温暖。
隐约间,传来一阵“哒哒”的沉重马蹄声,只见远处一个男子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缓缓地行走在村边的古道上,接着又走过一座小桥,桥下的小溪汩汩地流淌着。
他慢慢吟哦出一首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他是谁?来自何处?又要前往何方?为何独自漂泊在这个凄冷的清秋?
他,就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
他是一个浪子,一生都在漂泊,最后隐于山水间,仿佛一个永远的谜,留给世人去猜想。
2
半生壮志,梦断官场
马致远的生平,也是一个谜。史料上关于他的生平最详细的记载,只有钟嗣成《录鬼簿》上的屈屈十六个字:“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
提举一职始于宋代,元代承袭宋制。《元史》记载:“教授之上,各省设提举二员,正提举从五品,副提举从七品,提举凡学校之事。”
也就是说,省务提举这样的官职在元代只有六七品上下,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
元代是我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汉人的地位低下,曾有“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大批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满怀抱负,但却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
马致远年轻时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上进青年,希望能在官场一展鸿鹄之志。早年,他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比如:“至治华夷,正堂堂大元朝世,应乾元九五龙飞。万斯年,平天下,古燕雄地。日月光辉,喜氤氲一团和气。”(【中吕·粉蝶儿】)
从这首曲来看,它的主题是“太平盛世,喜大普奔,前途光明”,应该是马致远年轻时得官后所作。
马致远没有像关汉卿那样完全弃绝仕途,对前途抱着极大的幻想。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那时的马致远,太年轻了,少不更事。
他说:“九重天,二十年,龙楼风阁都曾见。”(【双调·拨不断】)
20年前的他,意气风发;20年后的他,已过不惑之年,见惯了官场的风风雨雨,却仍只谋得了省务提举这个七品芝麻官的职位。
曾经的理想已经渐行渐远。
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苦闷。这种怀才不遇的情绪,屡屡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杂剧《荐福碑》中,穷秀才张镐几经颠沛流离,才在范仲淹的帮助下,进京中了状元。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的遭遇,抨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涂越有了糊涂富。”
在很多作品中,都流露出他的郁郁不得志,比如“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
前面的路,横着一堵永无可能攀越的高墙,这让马致远心灰意冷。
3
迷途知返,佛系余生
有一首琼瑶作词的老歌《庭院深深》,歌词这样写道:“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
归去吧,那里才是心灵的港湾!
20多年的仕途生涯后,他说“争名利,夺富贵,都是痴”(【南吕·四块玉】)。他醒悟了:这样的时代,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不要再去做无用功了。
陶渊明,开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创造了一片纯粹的诗意地栖居,影响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而马致远更是以“东篱”为号,成为了陶渊明的嫡系传人。
终于有一天,马致远脱下了华丽的官府,取下诱人的乌纱帽,高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走向了广阔的田野,迈向了山间的幽林,筑起了一间竹篱木屋。
他时常走进林间,望着一堆堆的荒冢,并且百感交集:“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双调·夜行船】)
人生如梦,百年光阴,不过是白驹过隙,秦宫汉阙今何在?不过荒草一堆。如此宝贵的生命,为什么要挤破头去争取那些虚无的功名利禄呢?你们看吧,青山下,竹篱边,那些过着清闲日子的人多快乐。
再看看那些争名夺利的人吧,他们没有一刻停歇,整日如蜜蜂般忙忙碌碌,只有痛苦忧愁。只有摒弃名利,才能清闲快活。我为什么不学学陶渊明呢?做一山野村夫,与菊花为友,与美酒为伴,春来漫山翠竹,秋去遍野红叶。闲时吟诗作画,倦时赏云观月。
可是有几人愿意过这样的生活呢?想想东汉名士孔融,人称“孔北海”,他自诩常常坐上客满,樽中酒满。你以为有了功名利禄,就无忧无虑吗?可是,他的人生结局呢?
于是,他唱道:“人问我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双调·夜行船】)
马致远说,如果孔北海来访时,就说东篱已经醉了,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要隐就隐得彻底,看看马致远隐居后的逍遥生活吧。【南吕·四块玉】《恬退》中说:
绿鬓衰,朱颜改,羞把尘容画麟台。故园风景依然在。三顷田,五亩宅,归去来。
跳出污浊的官场,青山绿水间,只要少许田地,就可以拥有幸福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在他壮年退隐时,曾有人嘲笑他,他自嘲“本是个懒散人,又无甚经济才,归去来”。也就是说,我是一个懒人,又无经世之才,那又如何?显示出了他弃绝官场的坚定决心。
任凭世人评说,我自岿然不动。这就是马致远的“佛系”后半生。
4
结语
明代贾仲明的《凌波仙》,有一首对马致远的吊词,其中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
马致远,这个快活的“马神仙”,虽然仕途失意,但迷途知返,过上了逍遥的生活,戏曲也流芳千古。
他的人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颜色。
红色的如火,是他的前半生,激情奔涌,一往无前;紫色的如梦,是他的后半生,闲云野鹤,随遇而安。
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