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生活手帖》杂志封面之一,花森安治 绘
花森安治,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
作为日本国民杂志《生活手帖》的第一任主编,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形塑现代日本生活美学,以一介编辑,助力日本制造走向全球。
独立编辑逸雯,参与策划、翻译、编辑了关于花森安治的两本书籍——《花森安治的手艺》、《编辑部的故事》,这两本书与《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花森安治传》共同组成了理想国“花森安治系列”。
一直做日本生活美学相关内容的逸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追溯到花森安治这个人,发现他不仅仅是编辑,他确实是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在阅读唐泽平吉所著的《编辑部的故事》时,被花森安治身为编辑的魅力打动,特地前往日本拜访了曾与花森安治共事的唐泽平吉老先生。
《生活手帖》杂志曾经达到惊人的100万册销量,在战后日本,拥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不了解花森安治与他主编的《生活手帖》杂志的读者们,可以在点这里简单回顾。
今天的文章,是前不久逸雯在天津无印良品做的一次分享,大家可以感受到花森安治身为编辑的魅力。

国民杂志《生活手帖》的诞生

花森安治是《生活手帖》杂志的第一任主编,也是它的灵魂人物。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本杂志?它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呢?

最初要做这本杂志的其实是一位女士——大桥镇子。这本杂志诞生的年代在战后,战败的日本处于非常贫困的状态,大桥女士的父亲很早过世,母亲把三个女儿拉扯大,很不容易,她希望为母亲尽孝心,所以她想自己创业,为同一时代的女性做这样一本杂志。

大桥镇子(左)与花森安治(右)

那时候女性要自己做一本杂志是非常困难的,作为《日本读书新闻》的记者,她去找了当时报社的社长,社长说你去找花森安治。花森安治当时也在报社帮忙,画一些插图,他有一些插画上的天赋。

大桥镇子就去找他,说我想办这样的杂志。花森安治的母亲在他读高中的时候就过世了,他没有尽到孝心,所以他觉得我可以帮你,但有一个条件:我希望这本杂志能够切实地让战争不再发生,如果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日常能够真正关照好,就不会再有战争。


留着“大妈发型”、特立独行的花森安治

为什么花森安治会有这样的意识呢?也是因为他曾经参与过战争。花森被征兵到中国,被迫参与了战争,但他一直有自己曾经也是加害者的意识,内心反战的意识非常强烈,所以他当时决定帮忙做这个杂志的最大初衷就是希望让大家的生活真正提升,不要让战争再次发生。


“衣裳研究所”时代

初期,他们做过服装方面的研究,花森安治做了很多期直线剪裁设计的报道和研究,教大家怎么利用和服裁剪改造成日常的服装。所以最开始的时候,这个杂志其实是叫Style Book,它主要是讲时尚、服装相关的内容,到1948年才有正式名更名为《美好生活手帖》(后改名为《生活手帖》)
👆滑动,前20期都叫《美好生活手帖》,这些封面都是全部都是花森安治手绘的。

那个时候为什么要加“美好”两个字?因为日语的“暮”字给人感觉比较灰暗,当时这本杂志比较偏向妇女类杂志,而其他妇女类的杂志封面都是用女性肖像类似的东西,这个杂志的封面就比较特别,书店的人会觉得你这个书谁要买?

他们听了书店的意见说你们最好把名字改掉,不得已加了“美好”两个字。当然这也有花森安治自己的想法,就是希望生活是美的。

👈滑动,一览70年前的时髦裁剪,1948年9月第1号,模特是大桥镇子

大桥镇子的回忆录里面提到,他们一开始卖这本杂志是非常难的,比如印了10000册,可能有7000册正式交给发行渠道,剩下来的3000册他们要自己去卖,一站一站跑书店,请书店放在货架上,卖完之后过段时间再跟他们结款,当时很多书店都说我不要这本杂志,因为不知道这个是什么杂志。

百万销量的神话

这个杂志慢慢怎么起来的?在做第5号杂志的时候,他们请了当时昭和天皇第一皇女(东久迩成子)写文章,对他们来说,这是帮杂志确立知名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这本杂志能够被大家认知到、觉得很了不起的很重要原因是,花森安治有非常得力的帮手——大桥镇子。

大桥镇子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人,你给她一件事情,她一定能想办法帮你办到,而花森安治就需要这样的人。比如他们第1号杂志请到川端康成撰文,这也是因为大桥镇子曾经在做记者的时候请过川端康成写过文章。

川端康成

这也是一段非常坎坷的经历,她当时去到川端康成在镰仓的家里,委托他来写稿,川端康成说好,你过一个礼拜来跟我要,她就回去了。然后过一个礼拜再去找,川端康成还没写,请她回去,再过一个礼拜再来。来来回回几次之后,她突然受不了哭了,川端康成很惊讶,我把你惹哭了?然后他说我知道了,我写我写。她以这种形式把稿子拿到,也给川端康成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因为这份交情,后来《生活手帖》第1号能够邀请到川端康成写稿。第3号的时候他们也请到幸田文,幸田文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大作家。

第5号找到第一皇女写文章。当时物资很贫乏,大家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很苦,天皇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坊间的传闻觉得他们应该有暖炉,生活得很好,但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花森他们在企划的时候觉得如果能够请到皇女写这个文章会制造非常大的话题性。

杂志上的昭和天皇第一皇女(东久迩成子)

花森对大桥镇子说你去找皇女来写,大桥就去拜访了。皇女说我没写过文章,我不会写,大桥说你肯定写过作文,大桥希望她把真实的情况写出来,他们的生活跟大家都一样,也是非常操心、非常操劳的,让大家知道,不要让这种谣言再流传下去。女皇就说好,写作文我会,那就写作文。

但是花森有他自己的标准,他看到这个文章就说,这个文章怎么能登呢?这肯定不行,你让她重写。花森不管多有名的作者,只要他觉得这个文章不合适,它不能登就是不能登。

大桥女士想了一个办法,她跟皇女说,我之前跟你说的那个字数搞错了,我说4000字,其实我们的文章需要8000字,你能不能再写4000字?用这种方式把文章凑完,修改完,变成一篇可以登的文章。登出来之后引起非常大的话题性。

第7号,他们第一次做了跟料理相关的报道。不管是做饭还是厨房布局设计,在《生活手帖》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12号做了流行的批评。当时有一批欧美的流行服饰进入日本,花森安治一直是非常先锋的,他做了一个这样的批判:国外服装是否适合日本人、是否适合亚洲人?为什么只是一味的模仿?这样的内容后来也经常出现在《生活手帖》上面。

1948年第1号,1969年第100号

这是1969年的第100号,从第1期到100期经历了将近二十年时间。花森安治的文章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是怎样一个人,在第100号的时候,在编辑者手帖里面写了这段话,他说:

从1号到100号,每一号我都亲自参与采访、拍照、撰稿、排版、插画、校对,这是我作为编辑最大的存在价值,也是无上的喜悦和荣耀。

不管什么时代,做杂志,归根结底都是“手作”。我认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所以编辑最需要的是“手艺人”的才能。

我到死那一刻,都希望自己是一个编辑。希望到那一刻为止,依然能采访、拍照、撰稿,让校对的红笔弄脏自己的手,始终做一个前线的编辑。

——花森安治,“编辑者的手帖”《生活手帖》100号,1969年

大家看过《编辑部的故事》就会知道,花森是非常非常独裁的人,他跟编辑很直接的说,我就是船头,你们只要听我的就行,你们变成机器就可以了。现在来看这样的话,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职场骚扰,如果老板跟你这样讲话,你肯定不干,你要投诉的。

但是在那个时代,手艺制度下,杂志就是主编一个人决定的,任何一本杂志反映的是这个主编的审美、他的品味、他的思维方式,现在的杂志也是这样。

“生活手帖社研究室”的布局

左上:洗涤室;左下:大型厨房;右:评测室

为什么他说有手艺人的才能?因为杂志每一页他都亲自确认。花森安治的编辑室其实叫“生活手帖社研究室”,编辑们每天要轮岗给大家烧水、做饭,晚上甚至要一起吃饭,要打扫卫生,是一个家庭式的工作环境,跟传统手工艺人的方式非常接近——弟子跟师傅一家吃在一起,师傅不像学校里那样教你,而是你看着他做,你一上来就是从打扫卫生开始做起,自己慢慢学,观察。

改变日本的商品测评

为什么这个编辑部的构造会是一个研究室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花森安治时代的《生活手帖》最大的特色就是商品测评。

他们用的东西都非常好,这个椅子是温莎椅。他们用的餐具,用的都是当时日本比较有名的陶瓷品牌,花森安治的一个理念是我们自己要用好的东西才知道什么是好的。

第一工作室(编辑部)。这是比较后期的时候,花森安治画了一个封面,也被用在了杂志封面上。

病后的花森先生劳累时休息用的小房间

商品测评这个东西本身已经过时了,在2007年的时候,松浦弥太郎担任杂志主编之后,停止了商品测评,从创刊开始到结束将近370多期。

花森安治的很多思维方式、远见不为人理解,连他自己也说我的想法提前二十年,你们不理解也正常。我今天为什么还要跟大家分享花森安治的商品测评呢?

 

在第100号《生活手帖》花森安治写了一篇关于商品测评的文章

首先他说商品测评不是为了消费者,是为了厂家做的。所以它承担了不仅仅是杂志社的工作,而是一个机构的工作。商品测评也确实是《生活手帖》第一个做出来的,在日本前所未有的。

人人都想成为“聪明的消费者”。但事实是,我们几乎被这股凶猛的商品洪流淹没。

一件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既非一桩慈善事业,也非趣味使然。坦白说,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

在“商品测评”中,须清楚地标明商品名,公布其优劣。如果测评值得信赖,那么好商品一定能卖,不被推荐的则会滞销。

厂家只会生产好卖的东西。“商品测评”,其实是为生产者而存在的。这是为了让生产者专注于制作好东西的最有效的方法。

第二点是,任何附带的条件都会扭曲商品测评的本意。什么意思呢?商品测评不能受到任何外力的压力和诱惑。有人问他《生活手帖》为何不登广告,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作为一个编辑,我希望从封面到封底的每一页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其二是,刊登广告必然要承受来自赞助商的压力。这是绝对办不到的。《生活手帖》有自己的主张和志向,岂能受外力左右。尤其是“商品测评”,若其结果被外力左右,则毫无意义。

第三点是对测评人,同样也不能受到任何外力的干涉,对任何一个品牌必须要做到完全的公正。测评人出于公正的需要,有时候必须要去厂家了解产品的相关问题,《生活手帖》的原则就是,除了茶水以外不接受任何款待,他们从东京去关西、大坂出差都是自带便当,绝对不让对方请客或者接受任何礼品,这是非常严格的。

测评人对于测评的商品,必须使用过并了解。

空调如何运作,电冰箱如何制冷,这类专业知识可以当场学习,但对于空调的测评,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对于电冰箱,必须关注哪些面

——为了对此了然于胸,实际使用的经验是必要条件。

测评人还必须具有强韧的耐性。三分钟热度的人,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一次商品测评的时间之长,有时到了让人烦躁的程度。在这一期间始终保持热情和专注,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的。

他们测试换气上的开关,坐在那里,可能要轮流换班,而且每个开关都要测试5000次;测试缝纫机,每一台都缝了至少一万米布,最后缝完的布堆成山一样高。

👉测评缝纫机,每台都缝了一万米

👇换气扇开关的测试

测评人最后须具备的一项特质,便是些许“勇气”。我们是在将他人的商品实名公布,发表测评结果,点评其优劣。须慎重再慎重,须充分考量和确认,方可发表。

不管在阳面还是阴面,总伴随着或大或小、各种形式的妨碍,有时会受利诱,有时会遭威胁。

事实上,参与商品测评的人,一年往往会有一两次心生怀疑: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不屈服于任何权利、压力、财力,将认定正确之事贯彻始终,这需要勇气。我深深希望自己能始终保有这份勇气。

我们能够想象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但是至少在花森安治那个时代他们做到了这一点。“产品测评的基础,是对日常生活的深度着眼,对时代动向的发散思考,因而既是对社会的评判,也是对文化的评判。”花森安治很清楚这不是为了让消费者挑一件好东西,他是真的要改变日本战后物品的质量以及对文化的影响。

《生活手帖》至今测评过最多的商品,是日常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且是不分男女老幼,富贵贫贱,人人都需要的产品。譬如配给的大米,酱油,肥皂,毛巾,锅具,铁釜。

第二类,是那些对大部分家庭来说能极大地提升便利度的产品,譬如抽风机,热水器,或者电冰箱,石英表,吸尘器等。

第三类,是那些不确定对日常是否必要的新产品。举最近的例子,洗碗机便属于这类产品。

《生活手帖》一贯不测评的,是所谓的休闲用品(其实就是一些奢侈品,比如轿车,或者户外的什么东西)。这一方针今后也不会改变。

《生活手帖》始终是为老百姓做的一份杂志,切实提升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完全奢侈的产品绝对不会在《生活手帖》上做测评,这也是他们的一大特点。

左上:测评大米,右上:测评洗衣机,左下:测评石油炉,右下:测评缝纫机

测评香皂

比较有意思的是,花森安治对当时的肥皂包装做了一番点评。他其实非常在意设计,他在杂志上说这些包装都做得不够好,唯一他比较喜欢的是国外的牌子。日本的他说就这个还可以,但这个字体也太老气了。

测评吐司机之后的壮观景象

在第99期,让我也很印象深刻的是吐司机测评,这是他们最终烤了43088块面包之后的照片,每天一片,能吃60年。他们自费购买了三洋、东芝等品牌,一共33台,型号、运行方式、规格、价格都会标出来。

测评的项目有:1、刻盘准确性与烘烤状态;2、烘烤不均的情况下,特别调查烤一片跟烤两片的区别;3、持久性,各机种分别烤2000枚,将每个第100枚的挑出,比较各性能和持久力。另外还有把手是不是舒适,电线的位置什么样,是否便于清洗,都是他们测评的内容。评测的结果是,各品牌都不尽如人意,然后给出相对较好的四种机器。

每次他们做这样的测评,都是自费购买设备,也不接受任何赞助,所以是一笔很大的开销。那他们怎么能够坚持下来呢?一方面从有商品测评开始,杂志的销量做到了100万册,花森安治说我感谢读者,因为没有一个一个读者来买,杂志就没有收入。另一方面,这些机器他们高价买回来以后,有些会低价卖出去,还是会有一个流转的形式,不是完全扔掉或者废掉。但总的来说这个是非常耗财耗人的事情。

商品测评是一场社会运动

测评的手段完全是杂志社编辑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没有人教他们,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测这些东西,甚至有一些厂家采用了他们的方式测试,所以这也是非常有开创性的事情。

任何时候,“商品测评”都须在“实际使用”的状态下开展。这一原则不可动摇,也是和一般测评最大的区别。

在比较各种商品时,保持“同一条件”比其他任何要求都更重要。可以斩钉截铁地说,这一条是“商品测评”必须守护的铁则。

为寻找合适的方法,往往劳神数日,然一旦觅得,那份喜悦也是无以言表的。我以为,无甚回馈的“商品测评”若少了这份乐趣,恐怕也未必能坚持下去。

比如测试冰箱就得放东西进去,条件要统一,就要放一样的东西,比如放鱼,但没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鱼,那怎么办呢?花森安治考虑得非常细致,最终他们在木屑里面加了盐水,模拟食物的状态,以这种方式测试冰箱。

熨斗测评👆

测试熨斗,因为熨斗的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所以他们用一种东西加到布上,然后再在上面熨烫,就能够留下熨烫的痕迹,这个方法最终不仅仅被做熨斗的公司采用,美国的一个品牌也给他们写信询问测试的详细过程。

测试婴儿车,请来一些家庭主妇,在不太平坦的地方带着婴儿车走两圈,可能要走很久,来测试它的耐磨性。

婴儿车测评👆

《生活手帖》从17年前的第20号第一次刊登“商品测评”起,就认定测评本身绝不能成为“商品”。然而世界上大部分的测评机构,其刊行的杂志上只有测评内容,杂志的销售又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此,对测评商品的选择并不具有真正的自由立场,不得不选择一些不必要的高价品。

花森安治举了美国《消费者报告》杂志作为例子,那本杂志只有测评,卖50美分,但是一块肥皂、一只牙膏可能也就十几美分,这样的内容必然不会成为这个杂志选择的对象,因为不会有人为了一个十美分的东西买50美分的杂志,它测评的内容一定会是高级轿车、电视机等一些相对比较贵重的东西。这样对《生活手帖》来说就完全扭曲它的本意,所以《生活手帖》绝对不会只让测评本身作为杂志内容

说夸张一点,商品测评应该是前无古人的一件事情,花森安治要把这件事情贯彻到底,他想得非常全面深刻,而且我们能够感受到做这件事情不是杂志社该做的事情,而是应该国家机构来做。当时商品测评这个概念本身在国外已经有了,但是真正像他们这样做的,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

石油炉测评👆

比较有名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石油炉(暖炉)测评,他们一共做了三次。因为花森安治家发生过两次火灾,他很有消防意识非。

石油炉如果着火了,到底应该怎么扑灭它?他们试验了十次、二十次得出的结果是,应该用水桶去灭掉它。但这跟世间的常识或者跟官方的说法截然相反。油怎么可以用水去扑灭?这不是越扑越旺吗?当时消防厅的说法是应该用毯子把它盖住扑灭,但是花森安治确实测评出来的结果是这样,他刊登了这个内容之后在社会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消防厅的人直接找到他说你们这样写不可以,所以他后来公开跟消防厅同时做了一次对社会公开的实验,最终消防厅认可了他的方式,因为确实用水可以熄灭,这也在当时引起非常大的反响

石油炉测评👆

我们现在提到made in japan或者说日本的东西很好,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人。物资很贫乏的战后,花森安治希望大家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到好的东西,这是他的初心之一。

他的做法提升了整个社会商品的质量,商品测评不仅仅是一个杂志的内容,它也是一个社会运动。这是花森安治时代的《生活手帖》最大的贡献,也是他作为一个编辑在日本有很高地位的原因。

为一本书做一个家

花森安治非常喜欢拍照,虽然编辑部大家都很怕他,但他对编辑非常好,进社的每个新编辑,他会自己出钱给大家买相机,因为他觉得编辑不仅仅要会编辑、写文章,还要会拍照,他们当然有专用摄影师,但是编辑必须要有摄影的能力。

还有就是文章怎么写,花森安治非常严格,包括专业的作者,只要他觉得不行都要重写。

日本网站上有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花森安治实用文史讯”,我也问过唐泽先生这是不是花森安治自己写的,他说没有人完全能够确认这个事情,但可能是有人给花森安治总结了他的十条要求,也确实符合花森安治本人的风格,他在编辑部对大家的要求也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这本杂志针对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所以平实易懂是最大的要求,用词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外来语。外来语是日本里面很重要的部分,现在很多人会用到,它其实是用片假名模拟英文或者其他国家语言的一些发音,但是对一些文化程度没有那么高的人不一定能看懂。

花森安治对编辑说,如果菜市场卖菜的人看不懂你的文章,你的文章就不合格。

我觉得写文章也是一种审美,从这里可以看出花森安治的审美要求之一。看这本杂志,你会觉得他的文章很亲切,好像跟你说话一样,这也是他们想要传达的一种态度。

花森安治为《生活手帖》设计的部分封面

上边是他那个年代的《生活手帖》设计的封面,下边是现代日本的一些生活杂志的封面。

我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大家可以感受到那种影响,这种俯拍的方式是从花森安治开始,他开创了这样一种审美,他的各种先锋性和开创意识在杂志封面装帧设计上非常强烈的体现出来。

除了杂志之外,他还设计装帧了很多书的封面。

下面这个是他自己撰写的那本书的封面,也是很有意思,他本身是非常讨厌腰封的,但是那个时候没有腰封书就卖不出去,他自己的书不得已加了一个腰封,也是挺讽刺的一件事。

在《编辑部的故事》中,唐泽先生也特地提到,花森安治对装帧的看法就是,装帧就像一个建筑,你是为一本书做一个家。所以他很挑剔,“装钉、装丁、装帧、装订”在日本都可以表示装帧,他说装订的“订”一定是建筑的“钉”。他自己买书回来,一定会把腰封封面去掉重新装一遍,才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在《花森安治的手艺》这本书中,可以欣赏到花森安治设计与装帧的才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