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千年科考第一榜”,有苏轼苏辙曾巩在,谁还敢是状元郎?
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祥,明代的杨慎、康海、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翁同和、洪钧、钱大听、林则徐、张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是出自状元、进土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1300年的科举有这么一年的科举榜单,被公认是“千年科考第一榜”。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的科举考试,这一年“唐宋八大家”的宋朝六家齐聚京城,这一年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三苏”的父亲苏洵送两个儿子苏轼与苏辙应考,苏轼与苏辙都进士及第,曾巩也是。
负责阅卷之一的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他在文学上的地位与欧阳修相近,苏轼的卷子就是他看得拍案,推荐给欧阳修。
这一科录取的进士,多是神宗、哲宗两朝的文化精英。
苏氏兄弟:
苏轼与苏辙无疑是这一科最耀眼的明星,但是他们兄弟性格差异很大,影响到他们政治态度,但至少他们后来都是反对变法派。
曾氏兄弟: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与他的弟弟曾布、曾牟以及堂弟曾阜一门四人同科及第,曾布后来还当到宰相。曾巩与兄弟政见不同,曾巩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晚年才回到京城。曾布则是力主变法,与吕惠卿创青苗法等新法。
吕惠卿、邓绾:
这两人与曾布都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人物。邓绾上书给皇帝夸赞王安石:「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钱等法,百姓无不歌舞圣泽。」王安石引为知己。四川的乡亲都耻笑邓绾谄媚,他则留下一句话传到后世:「笑骂任汝,好官须我为之。」
状元章衡、叔叔章惇:
这一科的状元是章衡,没印象吗?没关系,他性格温和不擅钻营,所以这位状元公的官运并不佳。唯一可以留下的事迹,是他建议好友苏轼在杭州西湖兴筑苏堤。
章衡的叔叔章惇也在这一科,因为成绩名次在章衡之后,感到羞辱,放弃了这一科的成绩,两年后再考得进士甲科,后来也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