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医卫丨预防脑卒中 控制危险因素很重要
原标题:预防脑卒中 控制危险因素很重要
专家简介:王满侠,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兰大二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感染和脑脊液细胞学组委员、甘肃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甘肃省神经病学精准诊疗国际合作基地主任、兰州大学临床医学研究型神经病学学科负责人、国家神经感染与免疫分中心负责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免疫分会及遗传分会常委。
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或“脑血管病”,是“中风”的学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根据梗死部位、梗死面积不同,患者常遗留有不同形式的后遗症和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肢体活动不利、感觉异常、言语不清、吞咽困难、大小便控制不佳等,导致患者出现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长期卧床等,给患者自身以及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所以脑卒中的预防更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重视康复治疗在卒中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记者采访了兰大二院神经内科二病区主任王满侠,就脑卒中的发病原因、高发人群、如何预防等进行详细介绍。
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等“四高”特点
问:什么是脑卒中?
答:脑卒中,又叫“脑血管意外”或“脑血管病”,是“中风”的学名,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脑血管事件,迅速出现脑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属于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未来,中国面临着降低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和疾病负担等各方面的挑战,涉及卒中预防、治疗、康复等多个领域。
问:脑卒中分哪几类?
答: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全部卒中的70%以上。也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缺血性卒中就好比庄稼地里的禾苗缺水出现旱死;而出血性卒中就好比禾苗出现水灾导致涝死。缺血性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脑梗死或脑梗塞,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多由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栓塞,多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出血性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血压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问:脑卒中有哪些危险因素?
答: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不可干预的,如:年龄、性别、遗传及种族等。另一类是可干预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
高血压是公认的最重要的和独立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均与脑梗死或脑出血发病风险呈线性正相关。有效控制高血压可降低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率。心脏病是脑卒中确定的危险因素,各种心脏疾病如心脏瓣膜病、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内膜炎、心力衰竭等均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独立的危险因素,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风险较一般人群成倍增加。此外,高脂血症可增加血液黏滞度,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与脑卒中密切相关。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及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与吸烟量呈正相关。酗酒可明显增加出血性卒中风险。肥胖患者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缺乏运动、饮食不当可导致血栓前状态,均与卒中发病有关。避孕药中雌激素可引起凝血因子、血小板数目增加及聚集,促使血栓形成,从而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
识别脑卒中 一看二查三聆听
问:如何判断脑卒中?
答:脑卒中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面、舌或肢体麻木,走路不稳,言语不清或说话不能,口角流涎,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意识障碍、四肢抽搐等。识别脑卒中的方法一看,一张脸不对称,嘴巴歪。二查,两只手臂,单侧无力,不能抬。三(聆)听,说话口齿不清,不明白。
问:如何预防脑卒中?
答:降低卒中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在于做好预防,对脑血管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高血压患者防治措施包括限制食盐摄入量、减少膳食中脂肪含量、减轻体重、长期坚持降压药物治疗。通常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者,一般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吸烟者应戒烟。高血脂患者应减少脂肪、胆固醇摄入,适当锻炼,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应改进生活方式,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理想血糖控制为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控制良好,一般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血糖控制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
日常生活中,每日饮食种类应多样化,使能量和营养的摄入趋于合理。建议降低钠摄入量,推荐每日食盐摄入量小于6g。多运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体力活动来降低卒中的危险性。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欧阳海杰 实习生 陈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