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之风随笔《纪念处女作发表二十五周年》

昨天晚上,远在北京的弟弟在聊天时,发我一张手机图片。说是在收拾东西时,无意中发现了我过去的一篇文章。文章是打印的,字迹已经不太清晰了,题目是《畅享金秋》。对这篇还谈不上文章的文章,我几乎没什么印象了,但是因为弟弟的提醒,我仔细回想一下,这篇文章又确实是我的“处女作”。

我的“处女作”的“诞生”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的脑海里其实没有什么“创作”的概念。而弟弟发我的图片做为触发点,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1996年。那一年我很有印象,就是那一年,我从县里偏远的朱集高中调回到城关镇回民中学。刚回城里,一切都是那么生疏。我怯生生的,带着似乎天生的自卑,在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境地里,一切都陪着小心,谨言慎行地过着自己的生活。那个时候,偌大的校园里就我一个“单身汉”。因为单身,最主要的还是手头拮据。因为当时,弟弟在读大学,妹妹还在读高中,作为老大的我不得不考虑必须承担家庭的重任。

作者1996年至2004年工作过的回民中学

刚到新单位,父母和亲戚的教诲都在强调:一切言行都要小心谨慎,从事那怕是一个小细节的事情都要用心。于是,我查遍资料,认真备课,包括每一字的写法,我都十分在意,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尽管费了好大的功夫,但是毕竟刚登讲台,自己的业务还是留下诸多遗憾。现在看来,那些个遗憾其实也是刚毕业者大都遇到的。我很难定位自己的品行,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甚至在初中,我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因为中高考的压力,在中学阶段我压抑了自己。参加工作了,这个时候我的爱好似乎可以得到满足了。于是,完成教学任务后。课余时间,我可以骑着自行车在城区大街小巷里转悠。我对穿着很不看重,尽管自己面相不帅,需要这方面的弥补。因为爱读书,十字路口的报亭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我在大学就养成了阅读期刊的习惯,尽管生活不宽裕,但我总能设法节省出钱购买一些文学杂志。那时候,读的最多的莫过于《小小说选刊》《微信小说选刊》,后来开始读《散文选刊》。让我纳闷的是,小说读得不少,不过后来却走上了散文写作的道路。

读得多了,各种理念和观点在一起碰撞,进而发酵,心里便萌发了一些想法。时间一长,憋闷得难受,很想抒发出来,于是想斗胆写一写,但是一开始心里没底气。对于文学,我一向心怀崇敬之心,一直认为文学是很神圣的物件,不容半点亵渎。但还是抵不住文学的诱惑力,终于有一天,我不顾多年的自卑心态,斗胆决计要写点东西。好像要以此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也许就是我最初写作时的原动力。

回民中学这棵石楠树当年引发作者诸多灵感

其实真正促使我产生写下去的自信还有一个触发点。

刚调到城里那时候,1996年春节刚过,淮阳县大手笔搞城湖开发,淮阳要告别几千年的农耕模式,要大力发展旅游业。不得不说,今天淮阳旅游的大好局面应该说是从那个时候起步的。尽管对于城湖开发的恩怨是非颇多,但是但是当政者所做的事情是可以禁得起历史检验的。我至今记得当年开发城湖时的场景,真可谓“人山人海,红旗飘飘”,沉寂几千年的城湖被唤醒,如一个少女洗去了脸上的污垢。回想当时,那热火朝天的场面仿佛让人回到了大集体时代,全县各乡镇、各县直单位都动员起来了,大家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命名为“龙湖”的地方“战天斗地”。毋庸讳言,他们的功绩应该记录在淮阳发展的功劳簿上。为了给劳动者加油鼓劲,淮阳县委宣传部根据县委主要领导意见创办《城湖开发报》,这就是今天《龙湖》报的前身。这年的秋季,在校园闲来无事的我,有感于自己是农民的情怀,也许是心血来潮,即兴写了一篇短文《畅享金秋》讴歌大地的丰收。当时不知道《城湖开发报》编辑部在哪里办公,后来找到报纸下面的地址。用作文方格纸把稿件规规矩矩誊写好,标点符号都仔仔细细推敲一番,唯恐编辑“看不上”。第一次投稿,说实在的没报啥企望,主要还是骨子里的自卑使然吧。因为不在意,所以至于什么日期投的也忘记了。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时任校长见到我,很欣喜地说,你是不是往《城湖开发报》投过稿,我去县里开会,宣传部问你们单位是不是有个叫“李涛”的,他们说你给报社投过稿,并且想见你一面。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只是支支吾吾说投过稿,但是是否被采用,已经记不得了。又过了几天,校长拿回一张带有我投稿文章的报纸让我看。这回看清楚了,那篇文章的题目叫《畅享金秋》,题目下面分明写着我的名字,还插了寓意秋天丰收的图片。从此,这张报纸便成了我的最珍贵的收藏。

从弟弟发回的图片中我仔细寻找当年的痕迹。我慢慢想起来了,那篇文章一开始是手写的,后来同事说,你应该打印一下,往大报社投一下。于是,我到学校对面的打字社把稿件打印出来。那时候电脑还大多是黑白屏的DOS系统年代,稿件是用老式针式打印机打印的。我应该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文字变成工整的印刷稿,为了分享给朋友,多打了几份,顺便给了弟弟一份,没想到弟弟竟然保存到现在。现在的我在淮阳似乎也“小有名气”了,但是《龙湖》报是我的引路人,更是我的恩人,这一点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畅享金秋》处女作原文

正因为这篇现在看来很稚嫩的文章,大大激发了我从事写作的热情和信心。我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是个很愚钝的人,直到今天我还一直这样认为。后来的写作路上,尽管有时候甚至洋洋洒洒数万言“一挥而就”,但是曾经透入骨髓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自卑的因子时不时会出现在我的念头里。而写作的爱好大大挤压了我自卑的空间。发表《畅享金秋》后,在同事眼里,我突然不可思议地成了“才子”,从此把写作当成了我最大的爱好。一直到今天,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尽管二十多年来经历了时事的“风云变幻”,也多少有点儿“跌宕起伏”的传奇,但写作却坚挺地成了我生活的常态组成。

作者现在工作的单位

我很惊奇自己的选择,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文字世界里一直坚守前行。当年和自己一样走上文字道路的文友,有的早已耐不住大概是文字世界的凄凉,转行去了可以做到“名利双收”的行政部门。有的还做得风生水起,已经成了一方大员,走到哪里都“众星捧月”,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好不风光。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人以哪种方式活着并不重要,但是要为了一个目标而充实地活着。你是一个执着于信仰的人,就不要选择那些可能扭曲你灵魂的职业。如果那样,你会痛苦一生的,也许我就是这样的人。

正是《畅享金秋》那篇文章,正式开启了我的文学梦。我的文学梦其实并不是要成为什么什么家之类的,就是一种情调,一种生活方式。就如有人爱公章,有人爱美女,有人爱喝酒,有人爱打牌,爱好而已。指望文学这东西养家糊口,其实真的很难,除非你是大家。我是尘世里飘然的过客,那些个获得“诺奖”“ 茅奖”的作家才是值得仰望的。其实,当年路遥、贾平凹、陈忠实以及莫言他们一开始也是很迷茫,他们并没有明确的路线路,只是在文学的沙漠里独行,一直在摸索前进,最终发现了属于自己的绿洲。我很清楚自己,充气量就是小城里一名文字爱好者。这么多年来,因为自己的文章在网络的所谓“名气”问题,本地的一些文字爱好者对我尊重有加,这让我很是不安。不过我还是很有理智的,自己就是一个靠文字说话的“写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一位文字的搬运工,是和建筑工人没什么两样的。

2008年,作者第二本散文集《情漫陈州》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96年是我从事写作的元年,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我在默默走着自己道路的同时,一直用笔记录着自己的心路。教育事业伟大而崇高,教育工作者甚至被抬高为灵魂工程师,但是我很不理解,为啥一些人还是不断退出这个群体。历史上没有因为教书而富得流油的,但人各有志,我是教书的命儿。我很清楚自己不适合在心理战的战场上生存,于是我定位自己老老实实做一名教师。很欣赏贾平凹的话:做你自己,不必成为别人。不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回望走过的道路,整理过往时,发现自己又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因为我在课堂上传授给孩子们的东西在社会上并派不上用场,他们按照我的说法,到社会上发现有些东西不太管用。而我的一些不是书本上的东西,他们却认为有时候很有用。做教师是幸运的,有“桃李满天下”的光环萦绕着你;而有时又是纠结的,因为为了生存,不得不说几句违心的话。

2013年,作者第三本散文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曾再版。

因为与文字的结缘,多年来,我一直沉浸在文字的无穷魅力里。是文字给了我前行的力量,是文字让我生活在充实的世界里,是文字让我时刻燃烧着不断膨胀的梦想。静下心来的时候,有时候一种莫名的虚荣围绕着我,感觉到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有一股不可名状的威力。从1996年算起,我很惊诧自己强大的坚持力,如一头在田间耕耘的老牛,一直在埋头耕耘,不问结果。正应了“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话,到了今天,头上竟然也有了蜗角虚名,什么“散文作家、诗人、本土文史学者、自由媒体独立撰稿人、编剧、词作者、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在不了解内情的人面前,似乎还真的也可以忽悠一下。不过也有点“资本”,不管质量如何,迄今还大胆出版了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不过说句心里话,这些集子真的没有一本值得自己满意的。如果问我,哪一本集子你最满意,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下一本。

2019年,作者第四本散文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文学的东西都是虚的,但不是玄虚。她的风格无所谓好坏,审美标准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不获奖只是形式的东西,在目前的当下,获奖的未必是好东西,不获奖的也未必不是好东西。只要自己感觉好,大众也叫好,就是真的好。不要为了“哗众取宠”去追求其实已经扭曲的个性表达。我一直认为,文学就是自己情感个性的自然流露,文学就是书写自我个体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去记录一段心路体验。

写了二十多年了,没写出个啥名堂,但是一股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还要在文字的世界里继续走下去。作家周大新有部小说好像叫做《有梦不觉夜长》,我感觉这个题目命得好。有梦的人不感到寂寞,有梦的人走路时浑身有力量。现在再看当初的“处女作”,我真的应该隆重感谢她的“启梦”价值了。

——2021年5月8日

相关链接:

优秀作品展示

《秋之三章》《嫁女》《白事》《红事》被《读者》转载;

2010年获“中国世纪大采风金奖作家”称号;

《恭王府杂记》获2012年中国散文华表奖;

《暮游寒山寺》获首届“天下旅游”被征文大赛二等奖;

《犁地耙地那些事儿》《吃酱豆的日子》分获河南省文艺副刊二三等奖;

《回望麦收的日子》获联通杯征文大赛一等奖;

《麦场里那些活儿》入选《中国最美散文》;

《记六十六岁的父亲》被大型诗文选集《记忆中的风景》收录;

《小村人物二则》获全国文华杯小小说大赛二等奖;

《秋之三章》被读者十年精华本收录;

《秋之三章》《殇柏之祭》收录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库

《我家的建房史》被《人民日报》刊登;

《根在乡野》被《作家文摘》转载;

晨之风,本名李涛,中教高级语文教师,新闻学和教育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工作之余潜心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在知名报纸发表,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散文作品多篇,作品曾被《读者》《散文百家》《华夏散文》《美文》《天涯》《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文学报刊杂志及“强国论坛”刊登,有多篇作品被国家级图书收录,并有文章被中学选作阅读分析素材。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人物声音”专题报道。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晨之风二维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