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渣鼻
酒渣鼻是发生于面部中央和鼻部红赤、并伴有局部组织增生肥厚的慢性皮肤病。又
称“酒赃”、“鼻齄”、“赤鼻”、“酒皶鼻”,俗称“红鼻子”、“酒糟鼻”。相当于西医所称
的“酒渣鼻”、“酒渣性痤疮”、“玫瑰痤疮”。多见于中年男女。其特征为颜面中央部鼻部
潮红、丘疹、脓疱并伴有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如酒渣样,故称
酒渣鼻。
本病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热论》中说,“脾热病者,鼻先赤。”《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说:“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古人多注意酒对本病的影响,认为
酒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隋《诸病源候论.酒鲈候》中提到“……由饮酒,热势冲
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明《古今医统.鼻赤》亦云:“酒鲈鼻多是饮酒之人,酒气
邪热,熏蒸面鼻,血热壅滞而成鼻真齄,赤色者也。或因肺经素有风热,虽不因酒,亦自
红黑而生齄也.”明《医方考》更指出:“若不绝酒而徒用药抱薪救火,何益于事?”《东垣
十书》详细解释:“诸阳聚于头,则面为阳中之阳.鼻居面中央,而阳明起于额中。一身
之血运到面鼻阳部,皆为至清至精之血矣。酒性善行而喜升,大热而有峻急之毒。多酒
之人,酒气熏蒸,面鼻得酒,血为极热,热血得冷为阴气所搏,汗浊凝结,滞而不行,宜
其先为紫而后为黑色也。”现代临床观察,本病因饮酒所致者较为少见,但忌酒对本病的
治疗确有裨益。
(病因病机)
由于素体阳热过盛,加之饮食不节,过食油炸煎炒肥腻之品或烟酒过度,以肺胃积
热与血相搏,上熏头面,复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
西医对本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清楚,一般认为可能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胃
肠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精神紧张、病灶感染(特别是局部毛囊虫感染)、冷热刺
激、过食辛辣、嗜酒等使颜面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而促发酒渣鼻。
(辨病工
1 临床表现 多发于中年人,妇女多见。损害发生于颜面中部,以鼻尖、鼻翼为主,
其次为两颊和前额。少数患者只发于两颊和前额,鼻部正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伴有
轻度瘙痒,病情发展缓慢,临床本病可分三期:
1.1 红斑期 初为暂时性,阵发性红斑,呈弥漫性分布,遇寒风、刺激性饮食或精
神兴奋后更加明显。日久呈持续性红斑,并有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呈树枝状。患部有油
腻感。
1.2 丘疹期 在潮红色斑片的基础上,出现散在性粉刺样丘疹或小脓疱,有的呈豆
大坚硬的丘疹,鼻部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形如红丝缠绕,自觉轻微瘙痒,皮色由鲜
红逐渐变成紫褐,毛囊口扩大,油脂分泌明显。
l。3 鼻赘期 病情持续发展,迁延日久,鼻部皮脂腺和皮肤组织增生肥厚,血管进
一步增生扩张,皮脂腺进一步增大,腺口极度扩张呈蜂窝状,尤以鼻尖和鼻翼部为甚,可
出现结节样增生,还可密集融合成乳头状,皮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皮色紫红,即成
鼻赘。
2 诊断要点
2.1 多发于成年人及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
2。2 皮损好发于颜面的中央部,、如鼻尖、鼻翼、前额、眉间、双颊及下颏,对称分
布,常伴皮脂溢出症.
2.3 局部以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及结缔组织增生为主,有红斑、丘疹、脓疱等.临
床表现。
2。4 病程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
3 鉴别诊断
3。工 粉刺(痤疮) 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皮疹发于颜面部及胸背,常有黑头粉刺,无
毛细血管扩张,但两者偶可并发。
3.2 酒渣鼻样结核疹 皮损为散在的丘疹、丘疱疹,主要分布在两颊,鼻部大多数
正常,组织病理检查则可证实。
3。3 脂溢性皮炎 皮疹分布广泛,不仅仅限于颜面,富有油腻性,不发生毛细血管
扩张,常有不同程度之瘙痒。
3.4 颜面湿疹 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为多形性,瘙痒剧烈,无毛细血管扩张及毛
囊口扩大,常有其他部位湿疹损害。
3.5 盘状红斑狼疮 为境界清楚的鲜红或桃红色斑,继而中央凹陷萎缩,有毛囊角
栓,表面常附有粘着性钉板样鳞屑,皮损常常呈蝴蝶状分布。
3.6 鼻红粒病 主要发生于儿童,皮损为局限性红斑,上有圆形尖顶丘疹,局部多
汗,虽冬天也滴汗不止。
[辨证]
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临床可分为肺胃血热证、热毒炽盛证、瘀热聚结
证等。
1 肺胃血热证 发病初期,患部潮红,毛细血管扩张,油腻,灼热不适,进食刺激
性饮食或精神兴奋后加重。可有口干苦,心烦,便结,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2 热毒炽盛证 发病中期,在患部红斑的基础上伴有较多红色丘疹和脓疱,灼热肿
胀明显。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干,脉滑数。
3 瘀热聚结证 发病后期,患部潮红肿胀、肥大增生,满布大小不一的结节,可有
灼热胀痛感。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苔微黄,脉弦或弦涩。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工 肺胃血热证 治宜清泄肺胃,凉血解毒。选用泻白散加味。常用药物如:桑
白皮、地骨皮、鱼腥草、黄芩、丹皮、芦根、黄连、生地、赤芍、蛇舌草、甘草。心烦
者,加栀子、竹叶心;便结,加大黄、枳实;尿赤,加车前子、淡竹叶。
1.1。2 热毒炽盛证 治宜清热解毒,通腑泻热。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物如:
蒲公英、地丁、青天葵、野菊花、生地、石膏、蛇舌草、黄芩、大黄、枳实、甘草。如
灼热肿胀明显者,加龙胆草、知母。
1.1.3 瘀热聚结证 治宜活血凉血,化瘀散结。选用凉血四物汤加减。常用药物如:
当归尾、赤芍、生地、川红花、川芎、丹参、蛇舌草、石上柏、紫草、浙贝、甘草。鼻
赘肥大者,可加生牡蛎、皂刺;胃寒者,加陈皮、法夏;体虚者,加生北芪。
1。2 成药、验方
1。2。1 复方丹参片,每日3次,每次3片。
1.2.2 大黄廑虫丸,每日2次,每次工丸。
2 针灸疗法
2.1 体针 主穴:印堂、素胶、迎香、地仓、承浆.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
三阴交、血海。每次选用3—5穴,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每2—3天1次,10次为
1疗程.
2。2 耳针 取肺、胃、皮质下、鼻.每次2—3穴,留针15~30分钟,l一2天1次,
或埋针,或穴位压贴磁朱丸。
2.3 梅花针 患处用梅花针轻叩刺,以微出血为度,每次5分钟,隔日1次.
2。4 水针 取穴迎香,用0.25%普鲁卡因注射液,在两侧迎香穴内各注入0.5ml,
隔日工次,10次为1疗程.如效不明显时,可休息工周,继续第2疗程。
2。5 刺血加针 采用1寸毫针点刺典型皮损部,以微出血为度,然后用消毒棉球擦
拭.再针印堂、迎香,留针30分钟,隔日1次,7次为1疗程,休息工周,继续第2疗程。
3 外治法
3.1 用一扫光外涂,每日2次,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日3次,或颠倒散加少许蜂
蜜,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2次。
3。2 以蜡脂膏摊于纱布上敷贴患处,或用纱布一层包箍药膏,搓擦患处,每日2—
3次(初用时如局部皮肤稍有潮红、丘疹、水疱等反应,仍可继续使用,3-4天后即能
适应)每次擦5分钟。
3。3 其他疗法 为消除持久扩张的毛细血管,可采用电凝术、切割术、激光(氩离
子激光或He—Ne激光)照射,或用化学腐蚀剂(如三氯醋酸)等。对鼻赘期患者,可用
手术切除肥大的部分,也可酌情选用五妙水仙膏疗法、电外科、冷冻外科、激光外科或
皮肤磨削术。
[预防与护理]
1 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少饮浓茶。
2保持大便通畅.
3 平时洗脸水温适宜,避免冷热水刺激,每次敷药前,先用温水洗脸.
4 避免情绪过度紧张和身体劳累.
[古籍选粹]
《诸病源候论。酒魑》 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
齄,赤疱匝匝然也。
《外科启玄》 肺风刺皶鼻疮,鼻乃肺之窍,因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以
致血热凝结于面所有,宜清肺消风活血药治之,外上搽药消之。
《外科秘录》 肺风疮鼓鼻疮,生于鼻面之间,乃肺经之病也。而肺开窍于鼻,肺气
不清,而鼻乃受害矣,鼻既受害,遂沿及于面。世人不知肺经有病,或冷水洗面,使热
血凝滞因结于面而生疮矣.
哎外科大成》 酒鼓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故先
紫而后黑也。治须宣肺气,化滞血,使荣卫流通,以生滋新血,乃可得愈。
嚷外科证治全书》 鼻鼓,一名酒皱鼻,鼻及鼻两边红赤,系阳明血热,好酒者多得
此病,肺受郁热所致,亦或血热遇寒,污浊凝结见紫黑色.
[现代研究]
1 辨证论治 临床诸家对本病的辨治趋向于从肺胃积热、血热、血瘀凝结三个证型
立论.以实为主,虚则少见。病变初期(红斑期和丘疹脓疱期)以肺胃积热、血热乃至
火毒证多见,病程El久者则以血瘀凝结证多见或瘀热多见。王凤岭将本病分为肺胃积热
型、热毒炽盛型和血瘀凝结型3型,分别施以枇杷清肺饮、五味消毒饮和桃仁四物汤加
减治疗,治疗本病50例,治愈35例,显效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8%。
2 专方治疗 临床运用专方治疗的报道较多,概其治法有清宣肺胃积热、清热凉血
解毒、活血化瘀等,与本病辨证论治法一致,说明临床对本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巳渐趋统
一。邹世光以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生甘草各6g,石膏45g,杏仁lOg,大黄4g,生
地30g,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20g,半边莲15g)治疗本病39例,结果35例显效,4例
无效;晁锦英以枇杷清肺饮加减方(枇杷叶、桑白皮各12g,黄芩、赤芍、当归、白芷、
红花、甘草各log,川芎8g)治疗本病30例,治愈7例,追踪3年无复发,显效15例,
好转5例. .
3 中西药结合治疗 刘长荣以内服灭滴灵,外用中药(密陀僧60g,党参、硫磺各
30g,轻粉24g)蜜调外搽治疗本病58例,结果痊愈39例,显著好转11例,无效者8例。
陈荣龙以内服自拟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赤芍、红花、丹皮、黄柏、地骨皮、甘
草),配合外擦复方硫磺洗剂(含硫磺、灭滴灵、氯霉素等),治疗本病70例,结果痊愈
52例,显效12例,有效6例。
4 中药外用治疗 以含铅、汞的中药外用治疗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奚福林以水银、
苦杏仁、枫子仁、木鳖仁、胡桃肉、当归、樟脑、火麻仁研末外搽治疗本病,总有效率
90%。实验研究证实,丹参酮对葡萄球菌多种细菌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且有明显的抗炎
作用.赵广等以丹参酮与杜灭芬等配成霜剂,外用治疗本病39例,总有效率89.7%。
5 实验研究 朱平等采用培养法对酒渣鼻感染性病因作了探讨,结果显示病变部位
和脓疱内以白色葡萄球菌(76%)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0%)为主,患者面部蠕形螨感
染为本病致病原因。冯文莉等对酒渣鼻患者的甲皱微循环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患者存
在血液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袢周渗出等程度不等的微循环障碍。潘祥龙等运用免疫
组化技术对鼻赘型酒渣鼻皮损内浸润细胞表现型进行了观察,发现酒渣鼻病理组织中的
炎性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多,尤以呈灶性浸润分布于真皮及血管、毛囊和皮脂腺周围的
T辅助细胞增加为主,T抑制细胞及B淋巴细胞少见,提示在酒渣鼻病变过程中,受到
毛囊蠕形螨等抗原刺激,可导致T辅助细胞活化增殖,细胞免疫反应可能参与了酒渣鼻
的病理过程。
[述评]
本病是以颜面中央部弥漫性潮红、丘疹、脓疱,伴有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及
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疾病.本病有损害容颜,特别是对鼻赘期患者,身心损
害更大,值得重视。
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已趋统一,临床多从热、瘀论治,以实为重。从调节人
体整体机能出发,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确切的疗效,特别是对I、Ⅱ期红斑丘疹期患者,
远期疗效好,复发病例少。
西医学可运用冷冻、激光、外科手术等多学科、多方法对本病治疗,特别是对鼻赘
期患者,近期疗效肯定,但要注意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李铁男等认为:①对毛细血管
显著扩张的损害,先用冷冻疗法,2—3周后再行切割术。②轻度鼻赘形成者,并用磨削
术和切割术。⑧对巨大鼻赘形成者,先用手术将增生肿物大部分切除,然后对剩余部分
行切割术,巨大损害者分二次手术进行。④对同时有毛细血管扩张和赘生物形成者,采
用冷冻、磨削、切割术并用的方法。我们认为这种术式选择方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