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16课:“诠释”的“诠”是什么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三个汉字:“䚻、詮、訢”。“詮、訢”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诠、䜣”,这三个字中,“诠”字较为常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诠”,三个字的详情如下:(一)yáo。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䚻,徒歌。从言、肉。”许慎认为䚻是会意字。本义是不伴丝竹之乐的清唱。由言、肉会意。但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均认为应是从言肉声的形声字,强调“肉”能表示“䚻”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䚻、谣,古今字也。谣行而䚻废矣。”也就是说,䚻是谣的古字。《汉书·五行志》:“女童䚻曰:“檿弧萁服。”女童谣说:“山桑所制的弓和用萁草编织的箭袋”。关于“徒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乐》曰:'徒歌曰谣。’《魏风》毛传曰:'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无丝竹之类独歌之。”显然,最早的“谣”是没有伴奏的。现在经常说民谣穷得只剩下一把吉它了,其实,“谣”,本就是没有伴奏的歌声。
(二)yóu。读音出自《广韵》。从。《玉篇·言部》:“䚻,从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2、詮(诠)。读quán。《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诠,具也。从言,全声。”形声字。本义是周详地解说;详细解释。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淮南》书有所谓《诠言训》。高注曰:'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征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故曰诠言。’《欠部》欥下曰:'诠,词也。’然则许意谓诠解。”《晋书·武陔传》:“文帝甚亲重之,数与诠论时人。”何超《晋书音义》:“诠,具也,谓具说事限也。”文帝很器重他,多次与他评论当时人物。我们平常经常遇到的“诠释”一词,“诠”用的就是它的本义:周详地解说;详细解释。元稹《解秋十首》之十:“我怀有时极,此意何由诠。”
(1)权衡;比较。《广韵·仙韵》:“诠,平也。”白居易《和知非》:“因君知非问,诠较天下事。”(2)道理,事物的规律。《玉篇·言部》:“诠,治乱之体也。”《淮南子·兵略》:“发必中诠,言必合数。”行动则必定符合规律,言论则必定符合道理。(3)选择。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引《通俗文》:“择言曰诠。”陶潜《饮酒二十首序》:“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这是陶渊明的谦辞,说自己醉不择辞。
(一)xī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訢,喜也。从言斤声。”形声字。本义是喜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欠部》'欣’音义皆同。”“欣”是“訢”的异体字。
《玉篇·言部》“䜣,乐也,喜也。”《孟子·尽心上》:“终身䜣然,乐而忘天下。”终生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记曾经拥有过天下。(二)x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通“熹”。和气交感。《集韵·之韵》:“䜣,烝也。”《礼记·乐记》:“天地䜣合,阴阳相得。”郑玄注:“䜣,读为熹,熹犹烝也,则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间,阴阳二气蒸发,互相配合。也指意气投合。白居易《唐江州兴果寺大德湊公塔碣铭序》:“初余与师相遇,如他生旧识,一见䜣合,不知其然。”初次与老师相遇,就好像上一辈子的旧相识,一见面就意气投合,不知为什么会这样。
(三)yín。这个读音出自《集韵》。只有一种用法,用作叠词“䜣䜣”。谨敬戒慎貌。《汉书·石奋传》:“僮仆䜣䜣如也,唯谨。”颜师古注:“此䜣读与誾誾同,谨敬之貌也。”指僮子和仆人们也是一副毕恭毕敬的样子,十分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