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回忆鲁迅生命最后一天,在死神面前,再伟大的人也会变平庸
“天是那么黑暗,黎明之前的乌黑呀,把他卷走了。黑暗是那么大的力量,连战斗了几十年的他也抵抗不住。医生说:过了这一夜,再过了明天,没有危险了,他就来不及等待到明天,那光明的白昼呀。而黑夜,那可诅咒的黑夜,我现在天天睁着眼睛瞪它,我将诅咒它直至我的末日来临。”——许广平《最后的一天》
1936年10月19日是近现代华夏文坛最悲痛的一天,现代白话文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鲁迅与世长辞,16位文化圈的“大人物”,一块写着“民族魂”的白布,成为了送葬的人群对先生最后的印象。
鲁迅的一生是以笔作枪,向腐朽与落后的封建思想发起带头冲锋的一生,人们会永远铭记住这个文学领域的伟大英雄。鲁迅去世时只有55岁,这个年纪放到现代社会算是正当壮年,但对于人均寿命不到四十岁的民国来说,55岁又似乎可以算得上是高寿。
但我还是忍不住在想,倘若先生能够活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又会用怎样辛辣的语句去痛批那些入侵的日寇,去抨击那些出卖同胞的汉奸呢?
当然,比起这种虚无缥缈的设想,人们很更加好奇的是,鲁迅这样的伟大战士在临死之前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他会像普通人病逝前那样在床上苦苦挣扎?还是会像个英勇就义的战士那样无怨无悔?
在鲁迅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的妻子许广平一直伴在病榻边,一直陪着丈夫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并用文字记录了鲁迅之死的详细过程,写成了文章《最后的一天》,之后还完成了十多万字的《鲁迅回忆录》。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让我们先来看看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天,到底是如何度过的。
在许广平的笔下,鲁迅哪怕是将行就木、奄奄一息之际也不忘战斗,在梦里也在坚决地和敌人进行思想上的斗争;即便是生病,他也依然坚持在工作的第一线,每天的奋斗和平日里并无任何区别。
鲁迅患有胃疾,从年初开始变一直持续不断的发病,哪怕有美国医生前来诊断,鲁迅的病情却依然没有任何好转。10月17日的时候,旧病再次复发,鲁迅身上还出现了咳嗽、气喘的症状;到了18日,鲁迅便让许广平出门去找好友内山先生,委托他帮忙联系医生。
值得注意的是,委托内山先生的便条乃是鲁迅亲笔所写,很难想象在身体已经支撑不住地情况下他居然还坚持亲笔写字。
医生并不能马上就来,在等待的过程中,鲁迅也没有闲着,他让许广平为他拿来报纸,他要知悉平时每天发生的时事。许广平只是平静答道:“最近并无重大事情发生,报纸上也只有些许广告”。有意思的是,鲁迅的翻译的《死魂灵》在此时刚登上了报纸头篇。
从这些小细节中可以看出,像鲁迅这样的为国为民者,他每天都会持续不断地关注天下事,毕竟在民国,战争、动乱、政变都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他需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这样才能够写出更加真针砭时弊的文章。
此外,他作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也会经常关注一些晚辈后生们的动向,并通过报纸来品评他们的文字。鲁迅没有第一时间看自己翻译的《死魂灵》,而是先看向了广告和其他人的文字作品,这点让许广平感到十分佩服,因为鲁迅哪怕是在如此紧急的生死关头,还没有放下对文坛的关注度。
医生诊断后,给鲁迅开了药并安排了护士照顾他。到了下午,鲁迅的身体并没有好转,护士只得给他注射了药品并插上了呼吸管,但这些手段依然挽救不了鲁迅垂危的生命。他好像能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所以叫内山先生去帮忙召集他的家人前来。
当天夜晚,鲁迅必须每隔两小时就注射一次强心剂来续命,他已然快要坚持不住。在承受打针带来的痛苦时,他紧紧地握住了许广平的手,但许广平却不敢用力回握,因为害怕鲁迅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住一次握手的重量。
当天夜晚,鲁迅回光返照,他的情绪非常狂躁,好几次掀开了被子,许广平反复安慰了好几次才让鲁迅镇静下来。第二天凌晨六点,鲁迅的呼吸和心跳都开始变得十分衰微,医生连续给他打了好几针强心剂也无法让鲁迅提起精神。在许广平的含泪呼唤中,鲁迅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这就是鲁迅先生最后的一天,在死神面前,再伟大的人也会变平庸。死亡是世界上最为公平的一件事,哪怕拥有再多金钱,花钱去延缓死亡,但等石望镇真要到来的那一刻,无人可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