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产业深度解析
同时将可智能化控制的内容由少量功能增加至覆盖全车的大部分功能;
实现车辆自组网及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通信与漫游,形成生态互联,最终使得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智慧城市的一个部分。
在发展的初期,车辆具备了基本的联网与人车互动能力。
例如汽车通过2G/3G/4G实现了实施远程控制、E-Call、B-Call、I-Call、车载宽带信息系统、网联娱乐系统、汽车私有云管理等服务。
车联网的未来发展将会进入智慧出行阶段,在5G技术辅助下,车联网通过车路传感器信息交互,实现车路进行动态分布式协同计算的全路网的自动驾驶。
智能交通的万物互联
V2I 是指车载设备与路侧基础设施进行通信,路侧基础设施也可以获取附近区域车辆的信息并发布各种实时信息。
V2P是指弱势交通群体(行人、骑行者等)使用用户设备与车载设备进行通信。
V2N是指车载设备通过接入网/核心网与云平台连接,云平台与车辆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提供车辆所需要的各类应用服务。
智能汽车
多传感器信息技术
系统通过在一定准则下对这些传感器及其观测信息进行自动分析、综合以及合理支配和使用,将各种单个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冗余或互补依据某种准则组合起来,形成基于知识推理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ADAS技术
LBS位置服务
2020年6月23日,我国的北斗三号卫星完成全球组网,可以实现端到端亚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动态定位。
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可以弥补车载传感器感知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车联网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蜂窝网络通信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发展重点主要是这些通信技术的应用,包括高速公路及停车厂自动缴费、无线设备互联等短距离无线通信应用及VOIP应用、监控调度数据包传输、视频监控等移动通信技术应用。
移动互联网技术
除了导航功能外,车载系统还包括如实时聊天、路况预警、突发事件上报、音乐游戏应用等功能。与手机端的移动网络相比,其有两个关键特性:一是与车和路相关,二是把位置信息作为关键元素。
云计算
中游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制造商、汽车生产商和软件开发商。
下游主要包括TSP、系统集成商、内容服务提供商和移动通信运营商。
“云”层面以服务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软件和数据提供商、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提供商等。
“管”层面,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角色比较均衡,主要包括设备提供商、通信服务商等。
“端”层面以制造业产业角色为主,包括整车厂商、汽车电子系统提供商、元器件提供商、车内软件提供商等。
TSP目前主要以B2B为主,收取内容/服务授权费、技术服务费、数据通信费等。
整车厂商前期通过增值模块获得车辆销售差价收益,后期通过车主续费、升级提供相关服务。
终端车厂主要以终端销售差价及服务续费等方式获得收益。
互联网企业创新大数据分析、O2O引流等后向收费模型,积累车主流量进行变现。
通信运营商搭建车联网业务运营平台,利用通信技术以流量优势进行车联网相关软硬件的捆绑销售与服务。
TSP的核心价值在于大数据,数据通过挖掘后可以传递给保险公司、广告公司、整车厂或者是汽车后市场企业等不同需求主体,形成全新的商业模式。
车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
车路协同是一个场景复杂、产业链冗长、产业关系新鲜的产业网络,大致可分为四大阶段:
从ADAS到“无人驾驶”
从L2到L3/L4/L5是一个很大的转变,整个驾驶过程会以系统为主,人类提供全程/部分/无支持。
未来有望规模化应用的L2以及L2+自动驾驶。就目前技术来看,短期内,高速领航和自主泊车技术有望率先落地。
随着5G商业化的推进,未来C-V2X的发展将结合5G NR功能,进一步强化高吞吐量、宽带载波支持、超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等优势。
商用车更注重效率与成本的节约,此外,商用车的驾驶难度与服务性使得其对安全的需求更为强烈。
ADAS、盲区监测系统、驾驶员加测系统车道偏离系统等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化设备系统的出现与融合,使得整体系统在网联化基础上更加智能化,能更好地辅助驾驶员安全驾驶。
一是个人信息泄露,车联网数据既涵盖了车主与车辆安全运行关联的数据,一旦出现数据泄露,个人隐私将毫无保留。
二是非法操控。车联网平台一旦被黑客非法入侵,可能面临车辆被远程解锁、远程启动,甚至是控制转向等被非法控制,造成车辆行驶安全事故或车辆被盗取。
对公共安全的威胁
车联网平台可能会受到DDoS攻击或基于漏洞的网络攻击而面临拒绝服务或控制权被恶意操控等威胁,进而造成大面积交通混乱或瘫痪,威胁公共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当前,各部门的监管职责仍不清晰,监管内容存在交叉或重复,整个行业的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车联网数据信息平台搭建还并不完整,硬件及软件设备也需要通过实际应用加以普及与升级。
此外,所谓的“无人驾驶”时代远未到来,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高速领航、自主泊车等功能也尚存在交通安全隐患。
此外,企业尚未找到成熟稳定的盈利运作模式,盈利能力和用户续约率低的问题突出。
目前国内的车联网企业利润来源主要是消费者,但又缺乏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和服务,用户的粘性普遍较低,这种相对单一的买卖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无法为用户持续带来附加价值,导致车联网即使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在消费者中的推广仍阻力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