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570期】二战日本89式掷弹筒,被美军称为膝盖迫击炮,曾把士兵大腿骨震碎

文|老白

570 八九式掷弹筒的发展

在上个世纪初期,日本与俄国在进行日俄战争中,发现俄国将47毫米海军炮倾斜装在一种带车的炮架上,形成类似于后来迫击炮的发射方式发射炮弹,这种发射机构发射的炮弹会以弯曲的弹道准确射入日军隐蔽的工事内,完美的解决了重机枪在工事要塞战场灵活性不佳的问题,在战后日本当时参战的士兵对俄军的新式火炮非常感兴趣,希望自己的军队能够仿制。于是日本在1921年研发成功并装备了大正十年式掷弹筒,不过这个版本存在精度不佳和射程过短的问题,在大正十年式掷弹筒服役的第二年,日本开始研发升级优化的版本,这个版本就是本期武器大讲堂的主角-八九式掷弹筒。

▲讲堂570期视频

绰号膝盖迫击炮

八九式掷弹筒的研发时间为1922年,但是实际上正式量产时间为1932年左右,之所以间隔了接近十年的时间,是因为当时研发的时候发生地震,使得1922年完成的设计图以及试制品遭到摧毁,所以在后续重新设计实验之后才正式量产。
当时量产的八九式掷弹筒的定位跟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差不多,但是其射程和精度提升了一个等级,基本上能满足介于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火力空白地带的覆盖需求。
整个机构大体由四个部分组成,最上部分是发射筒、发射筒内部是一个可以调节发射时桶内燃气压强的机构、中间部分是击发机构、最下部分是支撑机构。
上部的发射筒其实就是一根直径50毫米的炮管,长度为254毫米,炮管的内部设计有直膛线,可以在发射的时候保持炮弹拥有一个稳定的弹道,所以能带来更好的精度。
在发射筒的筒壁上,设计有一根白线,这条白线的作用主要是用于瞄准使用。
在发射筒的内部底下,是一个调节平台,这个平台的中间是撞针,撞针的作用是在发射的时候击发炮弹的底火使用。
而这个平台不仅仅是当做炮弹的承载平台,它可以通过调节机构,调节高低,这样的话炮弹底部空间就会因为其上下位置的变化而变得或大或小。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调整发射筒内气体膨胀腔室空间的大小来达到改变发射的距离。而其调整机构是位于发射筒外侧底部的一个调节旋钮,这个旋钮有最大和最小范围。
当将旋钮调节到最小范围位置的时候,会带动发射筒中间的平台在发射筒中抬升,这个时候将弹药安装到发射筒中的时候,弹药只能装入筒内大约60mm左右,会有一部分炮弹突出发射筒外部。
此时击发炮弹的时候发射药爆炸产生的气体会有足够的膨胀空间,因此就不会产生很高的膛压,在这个情况下炮弹的飞出速度就不会那么大,所以在这个位置发射的炮弹射程不会很远。
当把旋钮调节到最大范围位置的时候,此时发射筒中间的平台在发射筒中下降,大约会下降到很低的位置,离底部仅仅5毫米左右。
在这个位置发射药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会直接作用于炮弹,此时腔室内的高压气体会让炮弹拥有更高的初速度,所以此时的炮弹飞行距离就更远,这套系统基本上就是八九式掷弹筒上唯一一个可以调整参数的机构了。
在往下是一个发射机构,发射机构设计在连接支杆的中部,通过杠杆与撞针连接,并在外部系上一根皮质的拉带,可以方便射手拉动击发使用,并且当时的设计师为了防止灰尘沙子进入机械机构内部,最下方还加装了一个皮套,用以阻隔灰尘泥沙进入内部。
最底部就是用于铲入土中的锄梭,这主要是用于稳定和抵消后坐力使用,曾经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缴获了大量的八九式掷弹筒,看到这个结构以为是用大腿抵住锄梭来进行发射的。
当时据说有美军的士兵使用大腿抵住八九式掷弹筒进行发射,最后因为巨大的后坐力造成大腿骨被打碎,也因此美军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膝盖迫击炮。
八九式掷弹筒整体长度为608mm、重量仅仅4.7kg,因此在当时非常便于隐蔽携带,日本当时为一门八九式掷弹筒配备了三名士兵,其中一名是射手,其余的俩名是装填手,装填手充当弹药手携带弹药,一般每人携带16枚弹药,熟练的一个发射组可以达到25发每分钟的射速。
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先拉动击发机构的击发杆带动击针杆后移,从而压缩击针簧成待击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弹药保险去除将弹药从筒口装入。
这个时候通过发射筒上的白线对准目标,使发射筒与地面成45度夹角,没错,八九式掷弹在发射的时候与地面的夹角是固定的。
这个时候根据目标距离转动调节旋钮,直到达到预期的发射距离之后,拉动击发杆上的皮带,就可以击发发射了。
当时使用的炮弹主要是特制的89型50毫米HE迫击炮弹,这种炮弹包括开放式底座和带螺纹底座插头的一体式上身。
底座设计有泄气孔和击发孔,中间的孔是撞针击发孔,底部和四周的开的一圈孔是让发射药爆炸产生的气体逸出并向上推动炮弹发射使用。
当时发射89型50毫米HE迫击炮弹的时候有效射程能达到260米,而最大射程更是达到了700米,在当时的战场需求来说,可以说是非常有用的火力覆盖范围。
当时在太平洋战争中缅甸和太平洋诸岛上的战场中,日军使用八九式掷弹筒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持,给当时盟军带来了不少阴影。
但是这款掷弹筒也没有瞄准镜或是角度器,所以在使用的时候仅能凭经验射击,所以对于发射员的技术要求特别高,加上制造工艺不佳,发射筒会因为承受不了发射压力而破裂,所以在使用的时候战友会经常担心会炸到自己。
再加上后来盟军意识到这种掷弹筒的威胁,所以当听到发射筒发射的声音之后就立刻卧倒,所以后期造成的伤害就没那么大了,不过八九式掷弹筒在早期对于固定的碉堡工事和机枪火力点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在各大战场都见识到它的威力。
所以在后来的二战太平洋各大战场中,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装备,也进一步证实了其早期的火力危险程度不低,而最后也随着国际上更先进的装备的问世,这种二战时期落后的装备也随之淘汰。
(0)

相关推荐

  • 你听说过一招从天而降的掌法吗?详解PLL-05式自行迫榴炮

    通过军改,解放军炮兵由原先的师炮兵团-团炮兵营-营机炮连三级转换为旅炮兵营和营火力连两级体制,更加追求机械化和自行化.旅炮兵选择的是各种122mm口径的自行火炮.而合成营火力连为了增强打击力量,就选择 ...

  • 二战日本89式掷弹筒,被美军称为膝盖迫击炮,曾把士兵大腿骨震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上个世纪初期,日本与俄国在进行日俄战争中,发现俄国将47毫米海军炮倾斜装在一种带车的炮架上,形成类似于后来迫击炮的发射方式发射炮弹,这种发射机构发射的炮弹会以弯曲的弹道准 ...

  • 二战日本89式12.7厘米高射炮,怼飞机怼军舰,还能怼潜艇

    上世纪20年代末,日本海军着手研发一款大口径高射炮,该炮于1932年2月6日被正式采用,被称为89式12.7厘米高射炮,随后成为日本大型水面战舰的主力高炮,在二战中大量使用. 89式12.7厘米高射炮 ...

  • 89式掷弹筒有多可怕,老兵回忆:声音一响炮弹就已飞到头顶

    二战日军标配三大件,包含了三八大盖.92式步兵炮.89式掷弹筒,其中特别是89式掷弹筒绝对可以称之为步兵手中的大炮.以往在日俄战争中惨胜的日军,对于俄军将47毫米口径海军炮以大仰角发射炮弹方式大加赞赏 ...

  • 二战日本装甲(十一):89式I

    也被译为89式Chi-Ro或Yi-Go.20年代,日本陆军要求大阪兵工厂以进口的英国维克斯Mk C中型坦克为基础设计一种新型中型坦克.1925年6月,87式Chi-I中型坦克样车诞生,重达20吨,测试 ...

  • 二战日本舰艇的心脏——舰本式锅炉

    早期船用动力装置,无论是蒸汽机还是蒸汽轮机,都离不开锅炉.一般来说,锅炉分为烟管锅炉(也叫火管锅炉)和水管锅炉.烟管锅炉就是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烟气在火筒或烟管中流过,对火筒或烟管外水.汽或汽水混合物加热 ...

  • 二战兵器全集|名气远不如德制88炮的日本88式75毫米高射炮

    1928年88式75毫米机动野战高炮进入日军服役,它在当时可跻身世界一流高炮行列,可以有效应对各类空中目标.不过很快,飞机性能的提升就让它感到力不从心. 88式高炮是从一大堆在役和设计方案中挑选出来的 ...

  • 二战日本装甲(五):4式Ho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进行了技术共享,期间日本对德国Grille 15厘米自行火炮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由三菱重工在97式Chi-Ha中型坦克的底盘上研制了4式Ho-Ro 15厘米自行火炮. Gril ...

  • 二战日本装甲(四):97式Chi

    1938年,日本陆军寻求替代95式Ha-Go轻型坦克的新坦克,任务要求支援步兵,由此引出97式Chi-Ni和97式Chi-Ha两款中型坦克竞标.招标指标为:坦克最大重量10吨,最大装甲厚度20毫米,乘 ...

  • 二战日本装甲(十三、十四):4式Ho

    13>4式Ho-To自行火炮 日本在1944年用95式Ha-Go轻型坦克的底盘开发了4式Ho-To自行火炮,该车是半开放式防护,乘员3人:2名炮手和1名司机,乘员面对近炸弹和步兵近战的生存率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