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上)

石子砸出的涟漪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一副枷锁落在了巡洋舰身上——排水量不得超过一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03毫米。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各国的巡洋舰都基本遵守了这个规定(就算是日本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违反条约)。

彭萨科拉号重巡洋舰,美国的第一艘条约巡洋舰。同英国海军一样,美国海军严格遵守了条约

不过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德国人正在建造所谓的“袖珍战列舰”,她们在一万吨的舰体上竟然装备了6门283毫米舰炮,这将轻易地撕开现有重巡洋舰的装甲。由于吨位的限制,火力、航速、防护这三点通常难以在重巡洋舰上得到完美的平衡,对抗和自己同等级的战舰还好说,要是遇上了更大口径的舰炮,那就是凶多吉少了。

德意志号装甲舰,在一万吨的舰体上塞进了6门283毫米舰炮,对于条约巡洋舰来说简直是怪物一样的存在

铁甲舰时代以降巡洋舰的基本工作,就是风帆时代的“Frigate”、“Sloop”所做的破交、保卫交通线、猎杀小型舰艇以及侦查。如果要提高己方巡洋舰面对大口径舰炮时的生存能力,就只能加大吨位,装备更大的舰炮,配备更好的防护。

对付6寸炮必须用8寸炮,对付8寸炮就要上12寸炮......但是很明显,一寸一寸地增加主炮口径、一千吨一千吨地增加排水量是毫无意义的——不如一步到位,建造主力舰(能够胜任这些工作的,二十世纪早期体现为战列巡洋舰,后来则为高速战列舰)。但是这同样有反对声音:这些工作主力舰哪里顾得过来?况且,当时各国海军普遍把主力舰集中起来,以准备未来的舰队决战。

这个历史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人们明白巡洋舰竞赛毫无意义,但是谁也无法跳出制海和决战之间的怪圈。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让决策者轻易地决定未来巡洋舰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德意志级只是针刺,那么日本的B65“超甲巡”就是当头一棒了。

B65“超甲巡”的装甲布局

战舰世界的B65

三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逐步摆脱海军条约的束缚。当时,金刚级战列舰已经超龄服役了十几年,日本迫切地需要新的战舰来代替她们。这样,B65“超甲巡”(即“超越甲型巡洋舰的巡洋舰”)进入了日本海军的视野。她可以代替金刚级作为夜战部队的旗舰,并以强大的主炮敲掉对方的巡洋舰。同时,美国也获悉日本随时可能将最上级轻巡洋舰上的155毫米舰炮变更为203毫米舰炮。

最上级“轻巡洋舰”,该级舰在建造时就考虑到了换装203毫米舰炮的能力

得到消息的美国海军如临大敌,这是改变战场规则的战舰。尽管后来超甲巡因为能力难以平衡而被取消,但美国海军已经决定建造对等的战舰了,这就是后来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可以说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美国海军凭自己的主观感受树立了一个并不存在的对手——其恶果将会在后来的大战中逐步显现出来。

  • 注:我个人是战巡党,这一段里面可能会有一些主观因素,请选择性吸收。

设计

到底需要怎样的巡洋舰?这个问题在阿拉斯加级的设计过程中非常令人头疼。1938年4月海军拿出了一艘装备了6门254毫米舰炮的袖珍战列舰。这个计划当然没有得到一点考虑,因为火力太差,无法压制巡洋舰。随后,海军要求未来的大型巡洋舰至少能在9140-24200米距离上抵御203毫米舰炮的射击,能抵御3000米距离上投下的454千克穿甲航弹,装备3座三联装305毫米炮塔。

同期美国海军还有大量的巡洋舰方案,例如CA1重巡洋舰(巴尔的摩级)、CL万吨级轻巡洋舰(克利夫兰级)、CLD防空巡洋舰(亚特兰大级)以及一个航空巡洋舰的方案,阿拉斯加级则是CA2重型巡洋舰。

最初CA2拥有A、B、C、D四个初始方案,只有A和D方案的图纸留存了下来,因此B、C方案不可能有太多的数据。不过我们依然能从中窥见她们的原貌:

A方案(1940.1.19)水线长243.8米,水线宽25.9米,吃水8.1米,排水量25600吨,装备3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6/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5万马力,最大航速达33.5节;

A方案图纸

B方案水线长243.8米,排水量32550吨,装备3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

C方案水线长251.6米,排水量34100吨,装备3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

D方案(1940.1.18)水线长259米,水线宽31.8米,吃水9.6米,排水量38700吨,装备4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8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21.2万马力,最大航速33.5节。

D方案图纸

两个方案都具备鱼雷防御系统(TDS),D方案更是拥有战列舰一般的三层船底。

  • 注:百度百科上面说A/B/C/D四个方案都因为过大的排水量而被舍弃,但A方案和后来的修正案中E、F方案相当接近,因此我认为A方案实际上是阿拉斯加级的起源。另外,百度百科的词条里面CA1和CA2混淆了,大家请注意,CA2才是阿拉斯加。

随后是E、F、G、H、I五个修正案,只有F方案的图纸留存了下来:

E方案水线长225.56米,水线宽25.6米,吃水8.8米,排水量达24490吨,装备3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5万马力;

F方案(1940.6.19)水线长228.6米,水线宽25.6米,吃水8.8米,排水量达24700吨,装备2座双联装、1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5万马力,最大航速33节;

F方案图纸

G方案水线长241米,水线宽25.2米,吃水9.1米,排水量达27940吨,装备2座三联装、1座双联装305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5万马力;

H方案水线长241米,水线宽25.6米,吃水8.84米,排水量达24940吨,装备3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5万马力;

I方案水线长241米,水线宽25.2米,吃水8.84米,排水量达24700吨,装备2座双联装、1座三联装305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15万马力。

定型与建造

1940年是德国海军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德国人管她叫战列舰)横行北大西洋的日子。虽然沙恩霍斯特级经常被军迷嘲讽为“潜水战列舰”,但有一说一,她们取得了不错的战果——甚至还击沉了光荣号航空母舰。美国海军苦恼地发现,他们的中小型舰艇可能无法为航空母舰提供必要的护航。尽管对于大型巡洋舰还存在大量的质疑声音,美国海军还是毫不犹豫得选择了她。G方案最终被选中,经过一些细微的修改之后被交给纽约造船厂建造。编号为CB的大型巡洋舰共有6艘:阿拉斯加、关岛、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萨摩亚。

波涛中向光荣号开火的沙恩霍斯特号

下沉中的光荣号航空母舰和阿卡斯塔号驱逐舰

  • 注: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有一个与阿拉斯加级竞争的计划:在威奇塔级重巡洋舰的舰体上搭载6门305毫米舰炮。为了和大型巡洋舰相区分,她被定位为“超重巡”。由于在沙恩霍斯特级和超甲巡面前生存性太差,她最终被放弃。

“超重巡”计划的图纸

不过,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阿拉斯加级的建造挤占了珍贵的船台。因此只有前三艘大型巡洋舰来得及铺设龙骨,后三艘于1943年6月24日被正式取消。阿拉斯加号于1943年8月15日下水,关岛号于1943年11月12日下水,夏威夷号于1945年11月3日下水(1947年2月17日终止建造,当时进度为84%)。

阿拉斯加号下水

入役仪式上的关岛号

夏威夷号下水

1947年1月的夏威夷号,距离终止建造的日子还有一个月

最终的阿拉斯加级标准排水量27940吨,满载排水量32106吨,全长246.3米、水线长240.8米,水线宽27.5米,吃水9.1米;主机功率15万马力,最大航速33.4节,续航力12000海里/15节;采用了球鼻艏和平甲板设计,舰体中部较为肥大,有利于增加稳定性。阿拉斯加级拥有战列舰式的舰桥和巡洋舰式的甲板布局(例如水上飞机弹射器被布置在舰体中段),不过,她的舰桥空间太小,甚至还不如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而水机弹射器的安装位置则挤占了高射炮的空间,这些缺点限制了她们的战斗力。

阿拉斯加舰体中部的水机弹射器,这样的布局造成了甲板空间的极大浪费

阿拉斯加级的涂装方案

火炮

阿拉斯加级装备了3座三联装305毫米Mk8型主炮塔。1939年11月美国海军军械局制定新的舰炮弹重标准,要求增加火炮威力,Mk8型305毫米舰炮应运而生。它是衣阿华级装备的著名的Mk7型406毫米火炮的缩小型,两者的炮身结构和身管倍径(50倍径)完全一样。炮身由内膛身管、等长增强层和后部的3层被筒组成,炮尾处有2道锁紧环和液压开关的螺式炮闩。Mk8型舰炮在20000-30000码的距离上的穿深优于美国海军的356毫米舰炮。

Mk8型舰炮由伯利恒钢铁公司制造,于1942年1月拿出样炮,经过短期试射和校正后匆匆定型投产,这导致其在正式服役后因早期试验不足暴露了很多问题。舰船局并不是完全对此视而不见,只是当时阿拉斯加级的建造计划已经遭到多方质疑,工程进度如果在主炮塔这一最关键系统上有所延迟的话,那么整个大型巡洋舰方案几乎肯定会全部泡汤。

关岛号上的Mk8型舰炮

Mk8型舰炮的性能数据

副炮则采用了广为人知的Mk12型127毫米舰炮,装备在6座Mk32M4型双联装高平两用炮塔中,这是二战中最优秀的中口径舰炮系统。小口径防空炮方面则采用了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因为这三种武器实在是家喻户晓,我就不展开说明了。

船电设备

阿拉斯加级装备了2座Mk34型主炮射击指挥仪、2座Mk37副炮射击指挥仪和8座Mk57型高射炮射击指挥仪。

Mk34指挥仪分别安装在前后指挥塔的最高处,以获得最好的观察扫描视野。它的主要部分是1部Mk13型短波对海雷达、1具Mk36型8米光学测距仪及1台Mk34型机电解算器。Mk13雷达可以在37000米距离上发现战列舰大小的水面目标,精确度很高,距离和方位误差只有5米和2个密位,远远小于火炮齐射散布误差,可以直接用于指挥射击。1944年10月25日凌晨的苏里高海战中,装备Mk34的美军战列舰和巡洋舰在夜战中占尽先机,在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击沉日本山城和扶桑号战列舰。

Mk37指挥仪为高平两用,被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好的指挥装置。指挥仪的主探测器是Mk12雷达,对空对海有效搜索跟踪距离为41000米和37000米;距离方位误差为8米和3密位。另有1具4.6米光学测距仪备用。阿拉斯加级装备的是1944年刚刚研制成功的最新型号,主要区别是加装了1部Mk22小型雷达,它主要用来搜索超低空目标,即使距水平面方位角只有0.8度的敌机也无法逃脱。

Mk57型指挥仪是由约翰·霍普金斯公司于1944年3月开始研制的,到10月开发成功。刚刚建成的阿拉斯加号和姊妹舰关岛号幸运地成为新系统的首批用户之一。Mk57由1部Mk34型小型雷达、1个陀螺仪和弹道解算器组成。由于Mk57预存射表容量大,解算能力好,它甚至可以用来指挥127毫米炮射击。

Mk34雷达长这样

动力系统

阿拉斯加的主动力装置包括4台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柯蒂斯复速级冲动式高温高压蒸汽轮机和8座B﹠W单烟道燃油锅炉,蒸汽温度和压力达到了454℃和44.6kg/cm²,超过同期日本舰用蒸汽轮机50%左右。为了提高军舰的抗沉性,每座锅炉和轮机都布置在独立的水密隔舱内,且锅炉舱和轮机舱交错布局,进一步提高了动力系统的生命力。推进装置为4轴4桨、单平衡舵。辅机是4台单台功率1250千瓦工作电压450伏的三相交流汽轮发电机组,另有4台单台功率850千瓦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

试航中的阿拉斯加号

防护

阿拉斯加级主装甲带厚241毫米,10°外倾;炸弹甲板厚35.6毫米,水平装甲外侧厚82毫米,内侧厚71.1毫米,内侧有1层25毫米防破片隔板;指挥塔侧面和顶部分别厚228和102毫米;装甲盒前后装甲板厚269毫米;炮塔正面厚325毫米,顶部厚127毫米,侧面厚133-152毫米。全舰装甲总重达4670吨,为排水量的40%。不过阿拉斯加的水下防御只有1道防鱼雷隔舱和双重底,是地地道道的重巡洋舰式。同期的美国战列舰都装备了复杂的多重防鱼雷隔舱和三重底。原本阿拉斯加也准备使用三重底结构,不过1941年4月的爆破试验证明,三重底并不像人们预料的那么有效。因此在最终设计上还是选择了既轻又便宜的双重底。

阿拉斯加、北卡罗来纳、南达科他和衣阿华级战列舰的剪影对比

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基本性能就介绍到这里,明天我将为大家带来她们的服役历程和改装方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