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名同姓最多的5个名字,第一有29万人,你身边或许就有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句台词是很多古代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一句台词。与电视剧中的观念一样,很多古人都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姓名的,他们普遍认为姓名字如同身体发肤,是父母带来的,不可随意更改。
既然人那么看重姓名,那么姓名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史学家认为姓最早可以追溯氏族时期,当时中国仍处于母系社会,当时的人外出打猎若是碰到别的部落,就会高呼自己部落的名字,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姓氏。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是姜姓和姬姓,因为黄帝的部落在姬水之畔而炎帝的部落在姜水之畔。炎帝和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可以说整个中国的姓氏都是从姬和姜两个姓分化出去的。
在周朝之前,还是有很多人没有姓名的,直到周朝时期,姬昌击败殷纣王建立周朝,将治下很多的土地分封给了诸王。诸王前往各自的封地之后,就把封地所有的子民冠姓为诸侯国的国号,例如韩、魏等。
根据《礼记·内则》记载,周朝时由于人们生活变得安定,也开发了民智,便有人提议普通百姓也像王公贵族那样取一个“符号”来进行区分,从此便有了婴儿百日宴上父亲为其取名的习俗。这个习俗在之后演变成了名字,加在姓氏的后面,也就变成了中华儿女的姓名。
之后,古人发现在祭祀先辈的场合直接称呼先辈的名讳是非常不礼貌的,慢慢地就出现了字。字是人成年及冠的时候由自己或者长辈所起的带有尊称性质的称呼。
对于古人来说,自己名字是一个非常神圣的东西,只有家中的长辈可以直接称呼名字,一个人的名字若是被外人叫了,就会被当成对长辈的挑衅,所以即使是皇帝称呼臣子一般也都是称某卿或是字,只有比较愤怒的时候才会直呼大名。
隋朝之前,古人取名一般都是一个字,到了隋唐时期,随着社会开化,就有了很多人取双字名了。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写过一副对联,规定后世子孙名中必定按顺序取其中一字做名,也就开启了字辈的传统。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取名就非常的有时代气息了,例如50年代的国人很多都会起“建国”、“建华”这样类似的名字。到了80年代,开始流行起了单字名,很多人都会起“伟”、“芳”、“华”这样的名字。
由于我国有一些姓氏人数特别多,这也导致了在当时有很多人会重名,根据数据统计分析,我国重名率最高的名字就是张伟、王伟、王芳、李伟和李娜,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就曾经说过全中国有29万人以上叫张伟。你身边有叫这些的人吗?
到了现在,家长取名也多姿多彩了很多,大量重名的现象可能也会在不久之后就消失,但是也随之带来了新的问题:很多家长从小说中取字,导致有很多类似“子轩”和“梓宣”这样的笑话,甚至还有许多家长选用非常生僻的字来避免重名,反而对孩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