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5教学手记——从思维导图看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的本质是通过文字识别,读懂作者的观点,读懂观点的前提是读清楚写作者的思维脉络。因此,思维导图往往被用来梳理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思路。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者呈现出的思维导图判断学生的阅读过程及阅读结果的科学性。

韩愈的《原毁》可以用“明白如话”四个字来概括,完全没有“文章”的味,也没有所谓的体式限制,如话家常。但其中严密的思维过程,不容许你删除一个字。这样的文章适合中学生研读。

下面,我们通过部分思维导图来看看同学的阅读思维。

先来看钮婧琦同学的思维导图。

不能不说,她对这篇文章的解读是细致而周全的。把每段每层的语意都读清楚了,把整篇文章的论点及分论点都读明白了,应该说她读懂了这篇文章。

但,若从逻辑关联的角度看,这张图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张图严格地来说是文章结构图。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结构提纲。结构提纲是依照文本的外在形态梳理出来的。文本的外在形态是不是作者写作思维的真实呈现呢,其实,不是,因为,文本的外在形态是作者逻辑思维的结果,受于文本形式的限制,只能采取浅性排列的方式展现。因而梳理结构提纲,还不能完全展现作者思维的内在逻辑关联。

再来看这张图。

这张图没有按结构提纲的形式来梳理,是把文本的重要元素抽离出来,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向是对的。但从这张图上,我们能读出什么样的阅读过程呢?

他的整个图的架构是以“原毁”为核心点向外呈放射状展开。放射肢间的关系是并列的。他把古代君子、当今君子、原因、试验、写作意思都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没有揭示出它们的逻辑层次和关联,因而,这也是一张不完美的导图,说明,阅读得还没有完全理清文本的逻辑思维关系。

再看黄天馨同学的这张图。

黄天馨同学的这张图简明扼要,力主勾勒出文本内在的筋络来。这张图有个非常重要优点,就是想彰显文本的核心,比如,图中间的位置用特别突出的箭头标志出来。但这张图有个致命的不足:文本内容缺失,核心观点未得到彰显。

本文的题目是“原毁”,作者给出“毁”的内容就是“怠”与“忌”,这是文本的核心内容,可是,这张图缺失了这块内容。这说明,阅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并未能把握住文的要旨。这是特别要注意的。

再来看徐若涵同学的这幅导图。

徐若涵同学打破了文本的自然形态,力主把文本要素的关系呈现出来,把“阐释”“典例”“反例”“综述”等用它们本应有的逻辑关系搭联起来,形成了论证的网络,这是相当不错的。

可是,这张图也有不足,她用特大的字把“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置于逻辑关联的中心位置,而把“怠与忌之谓也”这个核心点放在“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从属位置上,显然,轻重关系颠倒了。这也说明阅读者对文本的认识还不够准确。

再来看周徐昕瑜同学的。

昕瑜同学的这张图内容比较全,突破了结构提纲式的思维模式,从逻辑关联的角度审视文本,把其逻辑关系较好细致地呈现出来。“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在“原毁”的两端,构成鲜明的对比态势。“原毁”的核心是“怠”与“忌”,被置于核心位置,得到了突出。把不“毁”之难明示出来,同时把“原毁”的根本指向“国家”也明示出来。这样,构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本思维路径。因此,这个图,应该说是比较优秀的。

由此看来,思维导图不仅有利于揭示文本的逻辑脉络,还能较为形象地展示阅读得的思维过程,确实是一种不错的阅读方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