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厢房姚村古村
城市厢房姚村古村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距离兰溪市区5公里,地形呈长方形如船状,地势西南略高渐斜向东。自清代以来,村人因经商、行医赚钱以后,回家营建房舍,始成现在古村落。姚村现存建筑大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道路布局,如“井”字形,背靠龙山、前临潆溪,为居家理想之居地,村落现有古建筑围绕前、后塘而建,有宗祠、庙宇、戏台、凉亭、民居、桥梁等60余幢。主要文物古迹有存德堂、如德堂、崇德堂、逸志堂、永庆堂、萃德堂、齐政堂、文三公厅、慎德堂,俗称花厅、雨台、锁潆桥等。姚村古建筑雕刻精细,为兰溪民国时期雕刻精华之所在,1992年12月12日,被兰溪市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目前是全国传统村落、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姚村村庄山环水绕,景色迷人,全村建筑几乎都坐西朝东门向,有迎风朝日兴盛含义,明清古建筑占村庄的45%左右,建筑属徽派建筑,青砖白墙灰瓦马头墙,砖雕木雕花样精致优美。
姚村南宋景炎年间从绍兴西迁居兰溪,村域面积2.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256亩,有1446人,地处丘陵。主要产业为蜜枣加工,火腿腌制,木雕。
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是以姚姓村民为主的血缘村落。作为一处传统村落,姚村和兰溪其他古村落一样,有着历史悠久、古建筑存量丰富、序例清晰、类型多样、建筑精美的特点。
姚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兰江街道西北丘陵地带,坐西朝东,距市区5公里,是兰溪名副其实的城市厢房。姚村村前潆水长流,村后龙山蜿蜒,兰芝风情线从村前通过,兰溪至厚仁的公路绕村而过,经经衢江大桥到垫塘边经济开发区的公路横贯村后,交通十分便利。
姚姓村民入居前,姚村叫“夏宅”。姚姓村民定居并快速繁衍后,村名改为“姚村”。姚姓望族建造于明代的祠堂很华丽,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日寇战火。2006年,移址新建,历时4年告竣,耗资五百余万,更加富丽堂皇。新建姚氏宗祠的资金,由姚宝熙老人带头,村民自发筹集,祠内所用木料,绝大部分为国外进口。2010年4月17日,姚村举行万人祭祖大典,盛况空前。
姚姓先祖注重堪舆,当年姚村始祖择地建村,阳基自黄店柱竿山中转坤申土星,命名龙山。龙山伸出五指,犹如金龙献爪之形。龙山后有黄土山为屏,前有小青山作案,左依仓山,右抱象山,一侧的狮山耸立如华表。天开于北,地闭于南,小溪一带,水纳乙辰,从丁未而出,气象非凡。至福三公,更集聚龟山瑞气,于是人丁迅捷繁衍,家族兴旺。姚姓族人建宗祠以关水口,东佐锁潆庵,西造锁潆桥,左增文殿,右改武宫,财不外泄。数百年风风雨雨,村中依然保留下50余幢清代建筑。古建筑以月塘水系附近的齐政堂、崇德堂、奉政第和古戏台为中心,依地势呈辐射形分布,整体感强。所有古建筑饰以粉墙黛瓦,格调清新秀雅。古建筑祠堂类多用高大的牌楼式门面,门额庄严。齐政堂与崇德堂分别题写“瑞叶三斯”、“颂叶三斯”,三斯即“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有“落叶归根”、“眷恋故土”等涵义。古建筑民居类多有影壁,大门内墙设金鼓架,天井狭窄,楼屋高大,檐下木雕繁缛。古建筑马头墙错落有致,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姚村在唐宋时便已存在,姚氏始迁祖姚烈在南宋端宗景炎(1276-1278)年间自绍兴迁居至此,生息繁衍,逐步壮大,故得名姚村,迄今已有700多年。经过世代的勤劳创业,姚村目前已发展成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人口1400多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遗产型历史文化名村。村中明、清时期古建筑约1.9万平方米,现存民居58幢(其中明代7幢,清代51幢,明清厅堂建筑8处),规模宏大,群落完整,原貌保存基本完好,2013年列入第二批全国传统村落。
姚村古民居按照宫、商、角、徵、羽的世系自村北而南分布,如今宫、徵、羽早已不存在,商支下分天、地、人三支,占全村90%的空间,角支仅占村南一隅,各支族都有自己的祠厅建筑。民居典型单元一般坐西朝东,建筑相联,户户相通,形成长条型住宅团。其中从如德堂后延伸到村中骑街楼,又从骑街楼向西延伸到上厅基,由骑街楼衔接的两组最大,占到全村面积的约10%。组团之间形成弄堂,弄堂道路用青石板砌筑,弄堂两侧建筑均有马头装饰精美的封火墙。弄堂中还有过街骑楼,将两侧民居建筑相连。村庄道路除沿潆溪两岸的通道外另有二纵一横,一纵是长弄堂,过大石桥经长弄堂到井头面;另一纵是小厅弄堂,自溪边路口过小厅(萃德堂,已废)到上厅基;一横是花厅路,从上基厅过花厅到夏宅道院。道路原铺青石板,惜大部分已被混凝土覆盖。
姚村的中心井头面是姚氏家族最大的公共活动广场。广场北部是雨台,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宣统二年(1910)重修,四柱歇山顶建筑,翼角起翘,雕刻精湛,有扩音藻井。每年农历八月,这里常常开台演戏(俗称“八月戏”),历年不辍。近年来由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广场南部为姚村富商姚坤鳌的宅院。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轮廓错落有致,外墙砖雕门楼,装饰精美。二楼开窗面对雨台,富商、女眷坐在家中楼上便可以直接看到宗族的各种仪式,欣赏社戏表演。解放后这里曾是殿山公社的办公场地。广场西侧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的三间二进齐政堂,青石门面二柱三楼砖雕门楼,雕有双狮抢球和武士雕刻,上方赐有“恩荣”匾一块,门匾“瑞叶三斯”寓意世代子孙像根深的大树一样枝叶繁茂,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和家庭聚会的场所。广场中心有一元代古井,为姚氏先祖定居姚村后开挖,井水甘美,大旱不竭,保存完好,广场也因此得名。
姚村现存众多连片明清民居建筑群落原貌保存完好,建材纯用砖木,平面布置多为三间二厢一天井。天井可蓄水排水,有可盛水的水缸以防火灾,墙窗高又小,多有前后门,有木老虎防范外盗。天井的牛腿、雀替、额枋上均雕刻各种人物、动植物图案,门窗图案花式繁多、装饰精致。二楼为私秘空间,雕刻装饰较少。
除选址、布局等有一定研究价值外,姚村古民居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装饰和雕刻工艺精湛细腻。雕刻类型包括石雕、砖雕、木雕等,尤以木雕为村中传统工艺,至今仍有技艺高超的传人。在建筑的门楼、天花、额枋、梁、牛腿、雀替、门窗、廊楣等部分有以刻纹、浮雕、圆雕、透雕、平雕等手法雕刻的迎宾图、百寿图、天官赐福等各种人物故事,仙鹤、孔雀、鹿、鸳鸯、狮、蝙蝠等各种吉祥动物以及回字形、工字形、倒挂龙、箭羽纹、冰裂纹等图案。装饰木雕的构件选材精良,形象栩栩如生,与建筑浑然一体,显得高贵典雅。
村前自北而南建有六桥。潆溪改道后五桥被改造,唯锁潆桥保存了原貌。该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光绪年间,青石拱形结构,高出水面4米。桥面长6米,宽2.5米,两边石栏杆高0.6米,镌有“锁潆桥”三个大字。桥北有石阶4级,桥南有石阶八级(即向南、向东各4级)。
姚村的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春节龙灯会是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始于清代乾隆年间,每年农历正月初六举行,两百多年来延绵至今,远近闻名。姚村龙灯为板灯龙,龙头用樟木雕刻,红漆描金,龙身由各家的木板条凳相接而成。板面装有彩灯两盏,称为桥灯。龙尾上挂红灯,一人独背而行。龙灯出行时声势浩大,由清代制作的銮驾和四对大铜锣开道(銮驾原有108副,现存70余副)、花灯、马灯先行,全长可达一华里。沿途松脂火炬照明,满路星桥连锁,银花火树,烛光摇曳,景色壮美。
姚村工艺品突出,木雕始于晚清的姚金聚,世代相传,现有十人技艺精湛。腌腊工艺始于清代中叶,腌制的金华火腿在江浙一带畅销,现在村内仍有较大规模的火腿厂从事腌腊营销。晚清时当地蜜枣加工由许姓垄断,工艺不肯外传。兰邑名人祝芝园与许如荣情交甚笃,得其秘,后传芝园的女婿姚焕堂,姚村也逐渐成为蜜枣加工地。
姚村教育起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姚敬泉创建的豸山书舍。敬泉谢世后由其长子尚道、三子尚贤继承,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此后村中设馆办私塾,晚清时在萃德堂办群英小学,民国二年(1913)在姚氏家庙创潆溪两等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秋办潆溪完全小学(即今殿山小学),数百年来未曾间断。在科举时代,当地就培养了不少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到了当代,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彦、物理学家姚爽、复旦大学教授姚纪花等均从家乡的基础教育起步。在当地文风熏陶下,小小的姚村出过一些人才:譬如姚坤鳌人称姚老坤,晚清在兰溪开创瑞享钱庄,又在金华开设裕享钱庄,操纵金、衢地区的金融,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虽然颇有家产,但姚坤鳌富而不骄、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独资兴建了保存至今的慎德堂、衍庆堂,大手笔建了雨台、齐政堂和姚氏家庙(已被日寇焚毁),还出巨资捐助甘溪大桥、兰溪悦济浮桥、金华通济大桥建设。结识浙江省督军汤寿潜后,他又投资兴建沪杭铁路、浙江实业银行,受到后来浙江省主席陈仪的题词赞颂。姚世昌系黄埔军校三期,参加讨伐陈炯明时任师党代表,代理师长。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不幸阵亡,被列为阵亡重要军官,授予“忠烈可风”匾额。
姚村丰厚的历史文化得到中外专家的重视,清华大学教授曾来村中考察。上世纪90年代,日本农耕民俗文化考察团三次来村考察,随后编辑了《江南民俗文化》一书,进一步宣扬了姚村的底蕴。
姚村建村已有700多年历史,而今村中的道路、水系仍保持清代的模样,源于村民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较深,不愿轻易改动本村山环水抱的道路水系。此外村中古民居大多保持完好,虽有文物贩子上门收购住户的牛腿、格扇等木构件,但均遭到村民的谴责。姚村明清祠厅建筑原有26处,均为祭祀婚丧所建。现存崇德堂、如德堂、存德堂、慎德堂、齐政堂、衍庆堂、下陇庙等7处作为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
崇德堂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后经多次维修。建筑坐西朝东,三开间三进二天井,串联式建筑,抬梁式结构。青石门面,乳钉门,厅檐叠翘,二柱三楼,砖雕结构,屋脊饰有鸱鱼吻,上嵌葫芦画戟,檐下“亲睦”砖雕牌匾,以示不忘敬宗睦族,牛腿雕刻玲珑剔透,是姚氏支族婚丧喜事、家族聚会的场所。其砖雕门面曾发生倾仄,村民集资按原貌进行了维修。
如德堂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光绪十年(1884)维修并改建为三开间对合。后进额枋上雕有《百寿图》,雀替、牛腿雕有文官武将雕像。
慎德堂俗称花厅,占地806平方米,为姚村明清建筑之首,原系清末富商、五品奉政大夫姚坤鳌的私宅,因其以慎处世、乐于公益而被命名为慎德堂。建筑青石门框八字型门面,基脚石雕有龙凤、双狮抢球、鹤、鹿等浮雕。木雕门楼为歇山顶,莲花倒挂柱。额枋、雀替、牛腿、角戗等均有缕空雕刻。封火马头墙。砖雕照壁起辟邪符镇作用。头门明间顶部为天花板。仪门青石门面、乳钉门。砖雕门楼,二柱三楼,下额枋上高浮雕为双狮抢球,门匾刻有“世德流芳”四字,上额枋为仰莲雕刻花边,刻有高浮雕鹤鹿同春,密檐砖雕。仪门为三开间抬梁式结构,梁枋搭牵、斗垫、牛腿均雕有回字型、鸱鱼状、莲花座、鹤鹿等雕刻。正门三开间,前有廊轩。双狮牛腿缕雕层次丰富、技艺精湛,额枋正中雕刻为迎宾图。天井四周雀替上人物雕刻栩栩如生。天井置有千斤荷花缸,大型石雕缸座。后进两厢融扇窗雕有三国故事,窗扇饰有精细的动物花草图案。廊眉雕有帏帐图案。后进左侧有五间两层偏房,额枋上雕有金钱蝙蝠,手法细腻舒展。目前该祠堂作为农民文化宫使用,保存完好。
衍庆堂建于明代,青石门面,砖雕门眉,封火马头墙,马头为凤尾翘造型。三间三进三天进二楼,天井之间设有廊轩,天井四周有小平座,平座护栏与窗披有工字形、冰裂纹和箭羽纹图案。牛腿雕有人物故事,雕工精湛,玲珑剔透。雀替雕有孔雀、仙鹤、雄鹰、鸳鸯等。
下陇庙位于龙山山麓、村庄南端,始建明朝中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从旧址南移十多米进行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用砖木整修扩建,内有36根木柱支撑,象征六六顺风的吉祥,是姚氏家族唯一的祭祀庙宇。庙坐西朝东,三间三进,一至二进有天井,二至三进有穿堂,抬梁式建筑,明代石础雕刻简洁。除边属三间已分割为民居外,建筑由民间捐资维修,保存基本完好。
姚村前绕潆水,后倚龙山,山水毓秀,人杰辈出。明代敬泉公创办豸山书舍,县志记载其事。清代名医凤山公,医德高尚,驰名八婺大地。晚清至民国年间,商业巨子坤鏊公乐善好施,广为公益,备受百姓赞颂。现代的姚炳圭,其书画与童之凤、柳屏山齐名,被誉为“兰溪三杰”。黄埔军校三期姚世昌,自小聪慧,磊落不羁,原就读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因罢课反对学校尊孔崇经而被开除。1925年,他辗转至广州,入黄埔军校,是中共党员。在北伐战争中他一往无前,为国捐躯,是革命烈士。
姚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丰富。有传统蜜枣制作、姚村木雕、缸米黄红曲酒等等。
姚村木雕在兰溪市内外十分出名,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姚焕强。缸米黄红曲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姚亚文。
姚村的木雕工艺始于清光绪末年,延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改革开放后,姚村花雕开拓了广泛的市场,其技艺也日益精湛。除了民用木雕外,还运用于古建筑修复、大型建筑配套、旅游胜地装饰及人物系列雕塑等方面。建德大慈岩、灵栖洞,兰溪白露山、横山、芝堰祠堂等处的木雕均出自姚村能工巧匠之手,部分精品被推荐至海外展出。
在众多花雕大师中,姚金聚有着特殊的意义,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的姚金聚十三岁时师从东阳花雕师傅,艺成且精,作品包括龙亭、銮驾、“百工屏”、“百工床”等多种样式。民国16年姚金聚被选为兰溪县木雕业公会兰西分会会长。
游完姚村,使人感到她所包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城市厢房上,距离兰城近, 而且我们感到的是她是一个古建筑保护的相当完好的村落,有厅堂、巷道、灰墙白瓦马头墙,还有栩栩如生的雕刻、传统的缸米黄酒、蜜枣制作,从中陶冶心情,让人感到流连忘返。
“潆水潺潺绕古村,风荷雨露泽儿孙。龙山文脉长相继,淳厚民风万世存。”一位诗人写的《潆溪风荷》,盛赞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村容村貌与村风民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姚村村民齐心协力,为维护好古村落形象,开发新的景观,营造了敬老爱幼、奋发向上的村风民风,开发姚村的旅游业信心十足,热情更高,让姚村成为兰芝风情线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