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道尽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语“父不进子房”,下一句道尽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在《俗语》中有一句“父不进子房,官不入民宅”。此句或许听过的人很少,而且在一眼看去后更是嗤之以鼻,觉得父不进子房就是谬论,但实际来看这其间道理却让人深以为然。

第一句“父不进子房”,直观翻译来看是告诫做父亲之人不要随意到儿女房中。在中国文化中,父(夫)为天,所以很多人疑惑大丈夫即便有地方去不得,但自家儿女的屋子难道还去不得?其实老祖宗告诫不要进去是有深意的,在儿女尚且年幼之时,因要教育管束进去并未大碍,而当儿女成人后,他(她)是需要隐私的,或许父亲不会轻易到女儿屋中,但其实不知,青年男子也需要隐私。

而且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思想会渐渐成熟也更有自己的个性,为人父母的总是要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有时候不应该对孩子的隐私追的太紧,多留给孩子一些自己的空间,给他们一些独立思考的机会。还有,当儿子结婚之后,这子房父亲就更进不得了,倘若进了被人看见少不了闲言碎语。话语虽简单,却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老话就算放到今天相当有参考的价值。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古时候,官员并不是扮演着人民公仆的角色,他们代表着国家律法的尊严。因此,他们常常以不怒自威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只有这样,百姓们才可以听之任之。基于此,在那个时候,百姓和官员之间是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很多百姓很害怕这些官员。如果是一些好官的话,还可以亲近一下,但如果是一些专做坏事的朝廷命官,百姓们也常常是避而远之。

从百姓角度来说,如果是官员进入百姓的家中,那多半是因为这家人犯了过错,官员前来取证或者是来抓捕逃犯。所以,出于讳疾忌医的心理,很多百姓也都不欢迎当官的人来自己的家中。如果有当官的人来自己家中,左邻右舍就会误认为自己家出了一些事情,从而指指点点,这便是百姓不欢迎官员进家门的缘故所在。

之所以说当官的不敢进入百姓的家中,是因为他们想撇清和百姓的关系,以免落人口舌,让人误会自己是受了什么贿赂。在古时候,名声是非常重要的,不仅仅是女子注重自己的名声,官员也是极为看重自己的名声的。在古代官员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了保持正义的天平不会倾斜,他们也需要和百姓保持一定的距离。

这样一看,“父不进子房”和“官不入民宅”是很有道理的古话。这充分凝结了古人的生存智慧,更是让后人深受启发。换个角度来看,既然这些规矩可以流传千百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由此看来,在传统文化之中,并不是只有令人嗤之以鼻的封建糟粕,也有一些继续传承和发扬的“精华因子”。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也应该尽量恪守这种礼法和规矩。为人父母者可以多和自己的孩子保持一点距离,为官者也可以和人民群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尽管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样做也是极好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