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考古发掘情况及瓷器标本鉴识
岳州窑百梅窑遗址位于湘阴县樟树镇百梅村马草坡一带(图一),是汉唐时期湘江下游早期岳州窑类型青瓷产地之一,也保存有大量宋元时期衡山窑类型窑业遗存。早在1988年已有文物部门对其进行过发掘,但当年发掘在重点是百梅窑宋元时期的窑址,对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窑业遗存仅有简略的介绍。
图一 百梅窑遗址鸟瞰
为揭示东汉至三国时期岳州窑的历史面貌,进一步做好岳州窑的保护工作,2017年11~2018年2月,我们着重对百梅窑遗址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窑业遗存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地点位于百梅村河岭上与巷子口两处东汉至三国时期窑业遗存集中分布区,两个发掘点相距约50米,西临湘江河道,河对岸为湘阴县铁角嘴窑头山一带的岳州窑遗址,其南约3公里处有赵公氹窑址。百梅、窑头山、赵公氹三处窑址都曾发现有汉末三国时期的青瓷制品,是洋沙湖之外岳州窑早期另一个相对集中的一个青瓷产区,对探讨岳州窑早期的窑业格局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河岭上
河岭上发掘区清理面积300平方米,该区域因村民建房、挖水塘等活动而被破坏,地表散布较多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窑业遗存,但未见原生窑业堆积与遗迹。采集遗物主要为瓷器和硬陶。瓷器中可辨器形者有碗、杯、罐、坛、洗等器。碗多斜直腹、平底,偶见大饼底和环底。杯多平底,形制与碗相近,唯尺寸小。罐以四系罐为主,大小不一。偶见双唇坛、折沿洗残片。瓷器胎色灰白或青灰,釉以青釉为主,少量酱釉,呈色深浅不一,多呈青黄色,胎釉结合较差,多有剥落,釉面深青色、青绿色者胎釉结合较好。装饰技法以篦划和拍印为主,偶见捏塑。篦划纹饰有连弧纹、水波纹、同心圆纹等,多施于碗内底、腹壁和罐的肩部;拍印纹饰有网格纹、方格纹、席纹、钱纹等,多用于罐肩腹部;捏塑技法见于鸟形杯残件;此外,碗、罐底部多可见方形浅印。陶器有硬陶釜、网坠等。
图二 河岭上采集碗盆类标本
图三 河岭上采集罐坛类标本
图四 河岭上采集瓷片纹饰
图五 河岭上采集支烧窑具
巷子口
在巷子口发掘区布10×10平方米探方一个,实际发掘以5×5平方米分四A、B、C、D四个小方进行,并在1988年发掘探方处清理剖面4处,出土大量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窑业遗物。发掘探方布设于巷子口岗坡的坡脚,探方内的文化堆积也呈坡状,东南高西北低,文化堆积层内主要遗物为东汉至三国时期的窑业遗物及少量宋元以来的文化遗物,是宋元以来形成的堆积层,未见东汉三国时期的窑业堆积单位,也未见窑炉与作坊遗迹。4处剖面上有东汉至三国时期形成的窑业堆积单位,现以堆积单位最为丰富的PM4为例介绍巷子口发掘区的文化堆积情况。
图六 PM4地层堆积情况
PM4位于巷子口冲沟处,当地村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在此处破土建瓦窑,形成一个向西面向湘江的通道,该通道西侧断面即PM4长9米,呈南北走向,其堆积可分九大层,其中⑥层以下为东汉三国时期的窑业堆积,⑥层可细分为三小层。
第①层:灰黑色沙质粘土,疏松,包含少量瓷片、玻璃、塑料等,厚0-8厘米,采集有酱釉花口瓶、印花碗底等宋元遗物,为现代地表堆积。
图七 PM4①酱釉花口瓶
第②层:灰黄色沙质粘土,较致密,包含有少量青花瓷片、砾石、砖块、青瓦等,夹杂少量红烧土粒,厚50-90厘米,采集有芒口碗、碗形灯、折沿洗等东汉三国时期遗物,为明清时期堆积层。
第③层:灰黄色沙质粘土,较致密,土质土色与②层相近,但包括物更富丰,夹杂有红烧土颗粒、炭末以及砾石、青花瓷片等,厚25-50厘米,为明清时期堆积层。
第④层:浅黄色沙质粘土,较致密,含有少量红烧土粒、炭末、青花瓷片、砖块等,厚40-76厘米,采集有芒口青白瓷片、连弧纹器底残片、芒口罐残片等,为明清时期堆积层。
第⑤层:灰色沙质粘土,较致密,包含较多红砖块和烧土粒、砾石、瓷片等,厚25-85厘米,采集有宋元时期执壶残口等宋元时期遗物,未见宋元以后遗物,应为宋元时期堆积层。
第⑥层:窑业堆积层,可细分为⑥A、⑥B、⑥C三小层。
⑥A层红褐色窑渣堆积,分布在断面北半侧,含有大量红砖块、窑渣、碎瓷片,采集大量平底芒口碗、碗形灯、平底杯、四系罐、硬陶釜等残器。
⑥B层为灰黑色沙质粘土,分布在断面南半侧,致密,含有红砖块、炭末、瓷片等,厚0-25厘米,采集有平底芒口碗、平底杯、四系罐、折沿洗、器盖、硬陶釜、陶网坠等残器。
⑥C层为灰褐色沙质粘土,分布在断面中部,较致密,含有红砖块、炭末、瓷片等,厚0-20厘米,采集有碗形灯、平底敛口碗、平底芒口碗、平底杯、折沿洗、硬陶釜等残器。
第⑦层:黄褐色沙质粘土,分布在剖面南北两侧,较致密,含有红砖块、炭末、较多陶瓷残件,厚0-47厘米,采集有鱼纹洗、平底敛口碗、平底杯、四系罐、器盖、硬陶釜等陶瓷器,出土器物的完整度较⑥层高。
图八 PM4⑦出土T形系罐残片
图九 PM4⑦出土敛口平底碗残件
第⑧层:黄色沙质粘土,分布在剖面中部,较致密,包含少量瓷片,厚0-40厘米,采集有平底杯、四系罐残片。
图十 PM4⑧出土平底杯
第⑨层:灰白色沙质粘土,致密,纯净,厚25-50厘米,该层表面有少量瓷片,应为早期窑业活动面。
图十一 PM4⑨出土四系罐
前期勘探工作在与PM4相邻的剖面PM2采集了⑥、⑦层窑业堆积中的四个碳样并送交BETA实验室,依据BETA实验室提供的测年报告,这四个样品的测年数据最大可能性年代范围分别为73-226年、133-264年、21-170年、86-242年,年代范围都在东汉至三国期间,与此前的考古类型学研究成果相符,进而明确了百梅窑的兴烧年代。巷子口发掘区自然断面底层文化堆积又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堆积单位,可初步分为早晚两期,两期遗存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早期窑业遗存以抬肩四系罐、敛口平底碗、硬陶釜为主,四系罐占有较重分量,晚期窑业遗存以芒口平底碗为主,罐、釜的比例明显下降。早期罐口多刮釉,碗类多叠置在罐之上,装烧量有限,晚期碗口多刮釉成芒口,大量使用对口装烧法,扩大了装烧量。
河岭上与巷子口两个区域所获陶瓷标本的面貌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的区别。二者共有的器形有平底碗、洗、四系罐、硬陶釜,器物形制相近,碗多芒口平底碗,碗底多见方形印,深浅不一;纹饰以篦划的连弧纹、水波纹为主,洗内偶见印花鱼纹,罐釜则多拍印方格纹。主要区别在于河岭上发掘区中的环足碗,钱文、席纹、网格等各种拍印纹罐、缸不见于巷子口;巷子口的T形系罐不见于河岭上。此外两区所见窑具有别,河岭上有少量的覆钵形支烧具,巷子口偶见玉璧形垫圈残件,这璧形垫圈也见于青竹寺窑。
岳州窑出土的青釉褐点彩碗
岳州窑相关历史遗存保存状况普遍不好,百梅窑遗址尚存东汉至三国时期原生窑业堆积,尤为难得,是早期岳州窑的代表性历史遗存,对探讨成熟青瓷的起源与传播等相关历史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亟待加强保护。
\
▲ 唐代岳州青瓷
▲ 唐代岳州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