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王志英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经引起国内外高度重视。最新的GINA提出“以达到并维持哮喘临床控制为目标”的治疗模式,主要通过长期.的激素吸人治疗来达到目标,但有时往往难以奏效,同时长期使用激素的副作用由此而增加,特别对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颇为棘手。吾师王志英教授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深得其真传,加之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在呼吸系疾病的中医诊治中颇有见解,尤其擅长治疗支气管哮喘。现对王师诊治支气管哮喘经验进行总结提炼,为吾辈能在以后的临床中更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同时以供同行参考。
1发作期
1.1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哮喘多发于春秋两季,具有明显季节性,发作前多有鼻痒、眼痒、鼻塞、喷嚏、流涕等先兆症状,发病迅速,时发时止,反复发作,发作时有痰鸣、气喘等特点,与风邪“善行数变”性质相符,因此王师认为“风痰阻肺”是哮喘病急性发作时的主要病机。如平素最常见因外感触发,首先表现为上呼吸道的感染,又可见吸入花粉、烟尘、异物、动物毛屑等引发者,治疗一般以宣肺祛邪,王师喜用麻黄、苏叶子、防风、苍耳草等,并嘱病者禁食能触发哮喘的食物。
1.2痰夹瘀血亦当重视哮喘久发者,气机升降失常,出现肺气郁滞,清·吴澄曰:“气滞者血也滞也,血不自行,随气而行,气滞于中,血因停积,凝而不散,愈滞愈积愈滞。”气滞则血瘀,可见哮喘有痰夹瘀血为患者。临床见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体征,此为气滞血瘀之候。王师认为瘀血为痰气交阻继发的病理因素,即“久病人络”多见于哮喘久发,反复难以控制者,治疗上当有是证用是药,以降气化痰为主,加入活血化瘀药,肺络宣通,可增强疗效。王师平素喜用桃仁、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类药物。桃仁能破血行瘀、润燥滑肠,同时具有止咳平喘功效;当归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止痛、止咳平喘,《本经》谓“主咳逆上气”;川芎辛散温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气,为血中气药,善治血虚气滞证。
1.3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治当辨证结合辨病 咳嗽变异性哮喘虽以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归属于慢性咳嗽范畴,但其病机既有肺气上逆是咳嗽特点,又有气道高反应性特征。本病在儿童常见,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正常。王师认为此为“哮证”发作前期,如不积极治疗将发展成典型哮喘,病因以风邪为主,治疗将其纳入哮喘范畴,主张辨证当结合辨病,在止咳化痰同时,辅以祛风化痰、降气平喘,以达解痉目的。王师平时用“三拗汤”为底方,其中麻黄有宣肺平喘、祛肺风作用,同时善用“僵蚕、蝉蜕”对,以及苍耳草、防风等药,寓有祛风抗过敏之意。通过祛风可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气得以下行,气道通利则咳嗽自解,从而不至于发展为典型哮喘。
1.4祛风化痰善用虫类药物 临床中见王师喜用僵蚕、蝉蜕、地龙、露蜂房、全蝎等虫类药,此有祛风抗过敏之意,达到解痉平喘目的。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具有舒展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支气管痉挛,阻断交感神经节传导,抗炎、抗过敏作用,同时另一方面因“咳喘为病,多为顽疾,久病必瘀”,而虫类药均有祛瘀通络之功,乃一举两得。当然王师认为用此类药有耗气伤阴之弊,临床运用时当酌情配伍,不可滥用,中病即止。
1.5虚实夹杂,发作期未必尽攻实 哮喘的治疗习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但日久反复发作者,由于痰浊久蕴,气阴耗损,肺脾肾三脏渐虚,肺虚则不能主气,脾虚则生痰蓄肺,肾虚则摄纳失常。即使在发作期,亦可见到咳喘痰鸣、气短、疲乏、自汗、脉虚无力等正虚邪实之象。因此,王师认为此时当虚实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尤其是大发作有喘脱倾向者,更应重视回阳救脱,急固其本。
2缓解期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历来都推崇丹溪古训“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故绝大多数医家在未发作时从本、从扶正气治疗为主。但王师认为病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在缓解期依然存在,为哮喘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根本原因,因此哮喘缓解期不仅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同时又有痰饮内伏的病机特点,往往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故治疗予扶正固本的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祛邪,方能控制或减少复发。哮喘缓解期一般辨证分为“肺脾气虚”和“肺肾两虚”经典的两型,但王师认为对于缓解期皆有肺脾肾三脏之虚,临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辨证不能仅仅体现脏腑亏虚之证上,还应体现邪实一面,治疗勿忘祛邪。据此王师常辨证分为3型:肺肾气虚、寒痰内伏;肺肾阴虚、痰热内蕴和脾肾两虚、风痰内阻。附典型病例
(1)发作期病例
徐某,女,31岁,2008年12月1 日初诊。自幼有哮喘病史,主要发作于春秋两季,常因感冒而诱发,体型偏胖,平素全身乏力,贪凉,喜饮冷饮。此次因感冒再次发作,诉气喘、胸闷,喉间有痰鸣之声,稍咳,痰不易咯出,舌苔薄黄,质暗紫,脉细滑。证属痰热蕴结、肺失宣降,治以清热宣肺、降气平喘。方药如下:炙麻黄69,桃仁109,杏仁109,炒黄芩109,苍耳草159,炙僵蚕109,蝉蜕69,炙桑白皮109,贝母109,前胡109,瓜萎皮109,紫苏子l09,射干109,降香59,地龙109,平地木109。7剂,水煎服,1剂/d。患者服7剂后,诉气喘稍有缓解,但口干较著,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苔薄黄腻,质暗紫,脉细滑。此时夹有气阴两虚、肺络不畅之簇,原方加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上方去瓜蒌皮、降香,加全瓜蒌159,熟大黄69,丹参109,太子参129,南北沙参各109,大麦冬10g。服5剂后气喘、咳嗽症状基本缓解,王师嘱其症状控制后,转入缓解期进一步治疗。
按:本例患者自幼发病,哮喘反复发作,痰浊久蕴、气阴耗损,肺脾肾三脏渐虚。发作之时已夹有虚象,治疗上若仅仅攻邪,则有耗损正气之弊。王师治疗此患者未拘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原则,而是辨证论治结合临床实际,认为应虚实兼顾,在清热宣肺、降气平喘的基础上加以太子参、南北沙参、大麦冬等益气养阴药;因“久病人络”,有气滞血瘀之象,予以丹参、桃仁、全瓜蒌等活血通络。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待发作期缓解后,于缓解期进一步防治,达到明显减少哮喘复发次数、减轻复发程度,乃至达到不发作,此乃为治疗万全之策。
(2)缓解期病例
江某,男,51岁,2008年7月11日再诊。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病史20年,每年秋冬季均有发作,一年均大发作2—3次,经降气平喘、祛风化痰治疗后缓解。患者目前哮喘未作,偶有咳嗽咯痰,咯吐少量白色稀痰,受凉后偶发胸闷,平素畏风、怕冷,喜食热饮。拟进行缓解期抗复发治疗。基本方药如下:黄芪12g,补骨脂10g,胡桃肉l0g,山莱萸10g,五味子5g,仙灵脾10g,甘杞子10g,姜半夏10g,款冬花10g,广地龙10g,僵蚕10g,蝉蜕6g。服药期间如哮喘发作按照急性发作处理。服药8个月来症状得到很好控制,季节交换时未有大发作,说明治疗有效,根据情况服用半年后可停药,继续观察,注意平素饮食、起居调养。
按:此例为缓解期巩固治疗者,辨证属“肺肾气虚、寒痰内伏”型,予以“温化寒痰、补益肺肾”。方中黄芪补气固表,使肺气充盛,宣降自如,伏痰难以停留于肺;补骨脂、胡桃肉补肾纳气平喘,温补肾阳,蒸化痰液;甘杞子、山茱萸、五味子补肝肾之阴,以此达“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姜半夏、款冬花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广地龙、僵蚕、蝉蜕等虫类药祛风解痉,以祛顽痰。诸药相合共奏温化寒痰、降气平喘之功,则顽疾可除也。
3结 语
王师治疗哮喘以“发时未必皆实,故不尽攻邪;平时未必皆虚,亦非全恃扶正”为指导原则,将“祛风化痰、调节脏腑”贯穿哮喘治疗的始终。发作期以“降气平喘、祛风化痰”为治疗大法,同时注重缓解期治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