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访谈丨每得佳联便忘形——访楹联家王家安
王家安
甘肃天水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对联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青年楹联研究会会长,《对联》杂志编委,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楹联入编100余部典籍,连续12年获“中国对联创作奖”,应邀担任央视春晚征联等20余次全国征联评委,担任央视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文学统筹,主持编著《甘肃对联集成》《对联写作通俗读本》《黄文中楹联纪年》《当代联坛青年五人作品集》等11部楹联类著作。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被授予全国“联坛十秀”称号。近年来,已在相关刊物发表理论文章120余篇、发表专栏联话10余万字。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对联,尤其是春节期间,对联不仅增添了节日气氛,创作与赏析对联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年楹联研究会会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安,聆听他娓娓道来与楹联的不解之缘。
王家安出生在天水秦州一个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里,那是古城天水的老街区,许多家门上贴的都是名家手书的春联,悬挂不少佳联的玉泉观、山陕会馆等处是他小时候经常玩耍的地方,再加之推崇传统文化的家风,让他自小就对楹联艺术颇感兴趣。
“第一次着迷,是中学时见到一本厚厚的对联集锦,初次看到数以千计的传世佳联,文字精巧,意境隽永,激起了年少的我对楹联的浓厚兴趣。”王家安告诉记者。
那时,王家安已经对古诗文很感兴趣,课本上的每篇古文都背的滚瓜烂熟。像对仗精美的《滕王阁序》,他一个早自习就背会了。王家安说:“我就是凭着这点古文功底,开始学着写对联,那时一点格律都不懂,全凭自己瞎捉摸”。大二那年,王家安偶然看到报纸上征集春联,试着写了两副,谁知一下子就中了优秀奖,这对他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记得当时随证书寄来的一期刊登获奖信息的报纸旁边,刊登了一篇介绍楹联格律的文章,正是这篇几百字的文章,让我知道楹联原来还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王家安回忆道。于是,勤奋的王家安搜集整理了几百页有关楹联格律、鉴赏的文章,开始系统自学,从那时起一头扎进楹联的旖旎天地,一发不可收拾。
上大学后,王家安俨然就是楹联界的“获奖专业户”,从那时起他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征联比赛,累计获奖300余次,之后更是连续12年获得中国楹联界年度创作类最高奖项“中国对联创作奖”及金奖提名。经过多次比赛的历练,王家安意识到,要将楹联这门传统艺术发扬光大,仅靠个人奋斗还不够。大三那年,他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个高校楹联社团,联系全国仅有的四个高校楹联社团,发起成立“全国大学生楹联诗词联盟”,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青年楹联诗词网络交流平台。毕业之后的王家安继续和几位青年人发起成立了“全国校园楹联诗词联盟”。因为他在青年楹联爱好者中的带动作用,2017年2月5日,原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在接受《光明日报》专访时,便把王家安作为当今青年楹联家的代表提了出来。
多年来,王家安应邀担任过2011年、2014年央视春晚征联等20多次全国征联比赛评委。参与了中宣部组织的“百位共产党人小传”“时代英模”等主题创作活动,如网上热传的“两弹元勋”钱学森、“敦煌女儿”樊锦诗的古文小传,均出自王家安之手。
在热心楹联活动的同时,王家安发现了很多濒临遗失的楹联文献,为抢救这些楹联文献,王家安竭力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楹联资料。目前已收藏各种楹联图书2000余册,其中清代及民国楹联古籍200余种。他还格外注重收集除书籍以外能够反映楹联历史及时代特征的各类文献,收集到从明清以来各时期楹联文献资料近万种,包括珍贵的各时期楹联名家手迹、遗物,楹联印刷品、民俗用品,各类形制的楹联实物等。此外,他还率先在楹联界发出倡议,重视楹联图片资料研究,并身体力行,收集各类楹联图片资料数千张,尝试创建楹联图片资料库,启动楹联文献数字化工程,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做长远打算。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家安在这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许多楹联界专家的认可和支持。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常江先生,将自己收集整理了三十年的文献书目资料悉数传给他,希望他能拿起接力棒,继续将楹联图书研究的课题做下去。我国首个楹联学硕士导师、楹联理论界泰斗余德泉教授对王家安也青睐有加,自己晚年封笔巨著《中华对联通论》,在全国邀请了十几位专家审稿,王家安是其中唯一的一位80后。
2011年,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先生故里浙江海宁,新建的金庸书院即将落成,面向海内外征集书院门联。在数以千计的投稿中,王家安拔得头筹。应邀参加落成典礼时,金庸先生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通过书信对悬挂的匾联表示赞赏。金庸的特别代表,其胞弟查良皓在为王家安颁奖时告诉他:“金庸先生对你写的这副匾联十分赞赏。”2012年,王家安诗词作品参与“写给‘神九’航天员的一封信”大型征集活动,成为甘肃地区唯一入选作品,作为全国人民寄给航天员的长信之一,登上神九飞船,在太空展示。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历练,王家安已成长为全国知名的楹联创作和研究专家。在研究楹联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他说:“现在不少所谓研究文章大都停留于简单的联语赏析,最多诠释其意境及所引用之典故,而对于创作背景,作者当时所处环境、心境等,乃至这些对作品及风格的影响,涉足无多,对与之关联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楹联流传等,大多因资料短缺而视野有限,笔触更未曾谈起。因此我以为,研究一位联家,除了解其基本事略、关注其联语外,还应建立其相关的‘联家四库’(即作品库、年谱库、手迹库、影像库),并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其‘库存’”。如他新近出版的《黄文中楹联纪年》,为编纂此书,历时近五年,将有“陇右才子”之誉的甘肃近代联家黄文中相关资料悉数考证,查阅有关资料千余种,同时还赴杭州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寻访联家亲属、学生等亲历者,最终以“楹联纪年”这种全新体裁,综合反映了黄文中传奇一生及其艺术成就。
作为我省成长起来的楹联家,王家安热爱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发掘整理甘肃楹联文化资源。他多方搜集本土优秀联家的各种资料,四处寻访遗迹,走访联家后代,就这样,慕寿祺、陈长复、黄文中、王了望等一批甘肃史上杰出的楹联家,通过他的推介进入全国研究视野,他撰写《刘尔炘先生的楹联艺术成就》一文,对兰州近代名流刘尔炘楹联艺术成就首次进行全面评价,奠定了他作为“陇上联圣”的历史地位。鉴于王家安在楹联创作、理论、事业等方面的成绩,2014年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王家安被授予第二届“全国联坛十秀”称号。全国联坛十老、十杰、十秀,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只评选过两届,全国先后有60人获此殊荣。同年,王家安结合历年收集的楹联资料,组织30余位专家编委会,带头编纂了甘肃历史上第一部古今对联集成《甘肃对联集成》,出版了一部41万字的作品全集,其中70%为民国及以前的历代名联,近一半的作品首次面世。2017年,王家安发现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误编了甘肃名家黄文中题杭州西湖天下景联,他联系黄文中女儿黄国梅联合上书教育部,并梳理、举证了民国以来有关这副楹联的数十种证明材料,最终促使教育部专家承认错误,人民教育出版社向他来函表示感谢,次年再版教材及时予以更正。
近年来,王家安累计发表楹联作品2000多副,入编百余部典籍,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多次发表,有楹联在晋、黔、浙、鲁、赣、川、苏、渝、吉、闽、鄂、新、陇等13省市景点,如山西五台山、兰州兰山等处刻挂。目前,王家安正在着手《甘肃楹联史》的撰写,他说:“由于各方面原因,甘肃悠久灿烂的楹联文化,如同许多优秀文化资源一样,缺乏整理和推介,我希望通过这部书稿,以两行楹联,一窥甘肃八千年文明。”
“常于国故期知己;每得佳联便忘形。”用王家安这副自题联形容他对楹联的热爱再贴切不过了。“楹联艺术影响深远,历史悠久,资源丰厚,但相对其他文学门类,楹联研究却起步较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楹联学科体系时至今日尚未全面建成”,王家安说:“希望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为整个楹联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我常常庆幸从二十岁时就研究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不惜‘皓首穷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