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久远的里兆渠村
里兆渠村是西安市长安区灵沼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沣河西岸中部的灵沼古遗址东边,距长安区政府18公里。490户,2030人,耕地 2420 亩,村内有500 米长的东西街巷 4条。沣灵路从村中间通过,构成灵沼街心十字,东西又有通往户县的乡级公路,有通往西安、咸阳、长安、户县及秦镇的 5 条公交线路。
灵沼十字已形成了商贸新街市场,有杂货、五金、木器、服装、日用百货、肥料种子、电器水暖、餐饮饭馆等商铺店面80多家,物流批发货栈6家。每逢周三为集市贸易日,数百摊贩招来河两岸长、户两县和咸阳渭河南十里八乡赶集群众数以千计,已成为长安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商贸运输中心。为灵沼乡初级中学、里兆渠中心小学和驻乡各企事业单位所在地,有卫生院、兽医站、计生服务站、粮站、电讯所、电管站、信用社等十多家。
灵沼十字有块里兆渠村碑,介绍了该村建村的历史渊源:该村建于唐初,原址为古灵沼东流沣河的一条渠道,迁居人家后,名灵沼渠。
清初一李姓财主迁来居住,易村名为李兆渠。清嘉庆《长安志》亦记为李兆渠,后易音为里兆渠。
就此看来,渠系沣、灵两河,依渠建村,已年深久远。沣河之水天上来,灵沼之水地下涌,这亦为渠连天地、天神造物的奇妙。从大秦岭北麓山谷沣峪沟淌出一条河,自南向北,奔涌而下,犹如天上之河流。灵沼河,亦称无影河(上游为地下河),与沣河同宗同族源自秦岭高冠峪,跨过层峦叠嶂,从户县禹王庙前入地无有踪迹,称无影河,河从地下流至灵沼海子村,涌泉出地,汇而为泽,称灵沼河。
据清嘉庆《长安县志·山川志》记载:贯通沣、灵两河有河渠名灵沼渠。古灵沼渠东西走向,亦为先祖禹王筑之。因里兆渠村名与西周灵沼相关,历代相继设:里、廒、乡。现今仍为灵沼乡政府驻地。相传远古时候,沣河申请入渭水,众因嫌其家眷太重(流沙太多)拒绝接纳,沣河狠下决心“开三渠,建三滩”用来屯沙、固沙。后来还新开沙河流沙,植柳林护沙。使沣水水质清澈,甘霖香甜,被邀请入渭河。至今仍保持着树阴影映、花草簇拥、清澈见底、风景靓丽的特有本色。
里兆渠在清同治年建起围城寨子,分就两个堡子,东堡子较西堡子高出 3尺,大两倍,内分前街、后街两条街巷,开北大门和东大门(南、西均开小门),修有高大的城门楼子,东城门楼匾书“沣水东注”;北城门楼匾额书写“三代醇风”。西堡子城廓东邻东堡子西城墙,相距仅为10 米左右,称中间路为夹道子(仅能过一马车),西堡子只开西门,修有西城门楼子,上书有“安和门”。两堡子用两小门相通,只在城墙凿有土门洞子相连。西堡子后设2 个村民小组,分别有高、姚、张、宋、魏姓;东堡子设 4 个村民小组,60豫姓张,其次有30豫姓王,另有杨、童、姜姓各 l 户。东西村历为一个行政村,设 6个村民小组。张姓占全村50豫,王姓占20豫。高姓、姚姓各占 10豫,其余的宋姓、魏姓等杂姓占全村 10豫。
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农为本,新中国成立前虽有手工作坊、染坊、商铺和窑场等多家,但绝大多数群众生活贫穷,生活疾苦难熬,有句顺口溜:“麸子黑面包谷糁,野菜稀汤难饱腹。湿柴烧锅烟无力,老幼抹泪强忍饥。病残稚童庙中凄,逃荒贫媪街头乞。东山日头背西山,苦熬挨饿度日难。”反映了当时的现实。要说里兆渠村史,先从文化教育史开头。里兆渠学校的历史渊源久远。原里兆渠村西百米外,在清朝初年建有道观,称“清阳观”,周围群众俗称“大庙”。观内庙宇气魄宏伟,有正殿 5 座,侧殿 4座,又有厢房数十间,院内奇花异草、古木参天、香火盛旺、仙祖灵验,原住有道友,后又有多位僧尼入住。清末在道观里办起了私塾学堂,到中华民国初年改办为“清阳观小学”。当时名噪四方,十数八里的学子都来此就学。民国 25 年,时任西安警察局局长的魏炳文(当地回鹤庄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先生出资,在清阳观西侧旁建起 4 栋教室,每栋为 4 间,观内侧旁建 2 座各 6 间,分别称原址为东院,新址为西院,两院相连的校舍计建新房 28 间,学校规模扩大。几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飞机轰炸西安城区,城内西南角甜水井文社小学迁移到清阳观小学,更名为文社小学。当时文社小学迁此,大大地提高了这里的文化教育和人文思想,推动了当地生产和经济发展。如:西安搬来多名女师生,使当地人思想改变,农家富户也把女子送进了学堂,人们风趣地念叨:“文社学堂,铜铃脆响,气灯泽亮,时髦弹琴,皮鞋短裙,四兜洋服,舞棍操演。”时任校长屈敬斋,教导主任王廷瑞,携同西安文社小学转来的教职工从严治学,校风纪律严明,教学质量攀升,培养了不少名声显赫的学生。自此,这块肥美的土地,深种下了“文化救国、繁荣乡里”的种子。尽管抗战胜利后文社小学又搬回西安,但其影响至今不能磨灭。新中国成立前原文社小学更名为里兆渠小学。现在,在原校址上建起灵沼初级中学和西邻的灵沼乡里兆渠中心小学。
原建于村北(东堡子北门口)的佛堂,过去住堂僧尼多人,香火最盛时住堂居士多达数十人,内设多座佛堂,塑有佛祖释迦牟尼、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像。一时间这里钟磬悠扬,佛韵和煦。后来,又由张家出资出地扩建佛堂,增加佛堂内设,后来称其为张家祠堂。里兆渠这一底蕴厚重的古村落,人文遗迹遍布全村,名人先贤遗风永存。相传在村北早年有座将台(现灵沼乡政府驻地),是明代宦官张勇遗留下来的遗迹。当时他深居显位,称千岁太监。回故里省亲、探视,随带将校军队。为了操练、检阅修台司令,后称为“将台”。据考究,村子原还有祠堂、庙宇10多处。
西堡西南角有太阳庙,西门内有菩萨庙,西门正西有清阳观;两村之间有阎君庙(或主生庙),西北角有无量庙;东堡子北门外有马王庙,东北角有龙王庙,北门口有如来佛堂(后为张家北祠堂),东堡小西门内有张家南祠堂,东大门内有三关庙。东堡东头有千年古槐,4搂多粗,铭记该村的过去。一首古诗《沣水绿阴》为证:“沣渠潋滟碧波涌,绿阴牵马画中游;鲤鱼日暖戏水中,杨柳柔条舞春风。”里兆渠既是地缘优美,又是人文渊源厚重的地方。
里兆渠村有中医世家张怀信,家中悬挂的“悬壶济世”和“妙手回春”等牌匾十多面。因其祖父开始就行医乡里,学会移黄接骨,望、闻、问、切,救死扶伤。是名噪一方的名医,人们称其为“神仙娃”。相传他医好过“狐仙”的伤病和达官贵人的疾患,受到封赐。就连他出门的代步脚力———毛驴。每到一处的叫声都能治好不少病人。危重病人听到驴叫,欣喜神仙妙丹到了,病患去除大半。至今张家孙辈张煊林,仍在灵沼街道开有诊所。
早年这里人脉盛传久远,教书育人者名扬乡里,明代秀才大先生王老夫子,东堡子张家的五先生张景天,因曾教过北京原城防副总司令魏炳文中将而出名,另还有四先生张汉青原均为私塾先生。1958年,村子一年就考取张社珠、张芝侠等6位大学生。张志明是里兆渠村一位新中国成立前后走出去的名人。他早年从军,曾在国民革命军西北行辕孔从洲部队当过连长、营长、团长。“西安事变”时任团长,曾亲自领兵捉拿南京派驻西安的政府大员,当时他亲手捉拿陈诚,陈曾胆颤心惊地向他求饶。后来他参加了抗日战争的中条山战役,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人称“大刀片子”。1946年 5月与孔从洲将军一起投诚起义,改编到刘伯承、邓小平部队任旅长、师长。参加了解放中原开封、洛阳、豫西等战役,出生入死、屡建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许昌地区、周口地区、驻马店军分区司令员,正师职。任期内他再立新功,曾率领军民参加焦枝铁路线建设会战和平舞钢铁基地建设会战,时任总指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77年6月 26日不幸去世,时年 6l1岁。中央军委和国家民政部共同签署命令,追授张志明同志“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骨灰安放在郑州市烈士陵园。
西安医科大学教授张建国,在临床医学上造诣很深,著书立说,收授学生,救死扶伤,以妇科称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景和,原系国民党 16军部粮秣军需,上校军衔,上过抗日前线,立过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在长安县文教局工作,曾参加过始建长安师范、长安二中、引镇中学、黄良中学等筹建工作。其妻铁夕影,原系 16军高级眼科医生。新中国成立后是长安县医院第一位眼科主治医师。在眼科疾病的治疗上造诣很深,最早临床眼角膜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