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荃:梁启超一生只唤她“王姨”,为何孩子却尊称她为“娘”?

很多年后,王桂荃仍会时常忆起陪伴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的一天晚上。

那晚,小姐李蕙仙让18岁的她独自进了梁先生的屋子,黑暗中,她隐约听见李蕙仙告诉梁启超:“我都安排好了,今晚你就和桂荃圆房吧。”

“不行,”她听见梁启超朗声拒绝:“蕙仙你知道我一直主张一夫一妻制,我是不能纳妾的。”

“桂荃不是妾,”她听见李蕙仙柔声劝慰:“她还是我的丫鬟,和以前一样。”

外头沉寂了好一会,接着,她听见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是梁先生进了屋子。

多年后读了《红楼梦》,她才知道,自己那晚是从陪嫁丫鬟转为了通房丫鬟,所以,即使她为梁先生诞下六个子女,她始终都是个不为人知的丫鬟。

但她不后悔,因为,梁先生是她暗淡少女时光中的一抹亮光,也是因为梁先生,她才见到了寻常女子所见不到的广阔世界。

图 | 伺候在一旁的王桂荃

王桂荃自小被卖入李府,梁启超的名字就像风一样不时从她的耳畔拂过。

宾客的高谈阔论间,她知道了梁启超才华横溢、温和儒雅;仆人的窃窃私语中,她知道了梁启超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正副主考官皆争相与他联姻,最终任正主考官的礼部尚书李端棻将堂妹许给了他。

她也曾暗暗好奇,这梁先生究竟是何等风姿俊秀的人物,可她出身寒微,又目不识丁,从未想过能与梁先生有交集,直到10岁那年,命运的齿轮重新转动。

她被挑为陪嫁丫鬟,跟随京兆公李朝威的爱女李蕙仙嫁入了梁家,从此,她成了李蕙仙身边最贴心的丫鬟。

嫁入梁家后,李蕙仙先后为梁启超生下长子梁思成、长女梁思顺和次女梁思庄。可惜产后,她的身体便每况愈下。

因为身子孱弱,李蕙仙不由对自己的婚姻生出丝丝隐忧。

这份隐忧在梁启超28岁那年成了现实。那年,梁启超爱上了精通中英双语的侨商之女何惠珍,并写信跟李蕙仙摊牌: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不能自持。

明知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制也。

酒阑人散,终久不能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

不知蕙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

图 | 年青时的梁启超

幸好李蕙仙早有心理准备,没有恼羞成怒,更没有恼怒失态,而是冷静地给梁启超回复了一封信,帮他分析这段婚外情的利害关系:

“当下并没有限定一夫一妻,以你的地位身份,三妻四妾很正常,如果你真喜欢这女子,我告诉公公做主给你娶回来便是。如果你并不真想娶她,就别把自己弄得神魂颠倒,保重身体要紧。”

李蕙仙这封回信写得非常高明,梁启超作为戊戌变法的领军人物,一直大力倡导一夫一妻制,并和谭嗣同创建了一夫一妻世界会,如果公然纳妾,就是自食其言,信中那句“以你的地位身份,三妻四妾很正常”显然是正话反说,有意提醒梁启超正视自己的身份。

此外,梁启超自小敬畏父亲,可他在家国忧患之际却沉迷恋爱、自食其言,必会惹怒父亲,李蕙仙说要告诉公公,无疑是掐住了梁启超的又一命门。

再浓烈的爱情,也经不起理性的推敲。

看过李蕙仙的一番利害分析,梁启超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主动熄灭了心底燃烧的爱情火苗。

李蕙仙素来贤惠,见梁启超在最后关头选择了家庭,希望对他有所补偿,加上她自己的身子确实无力再为梁家添丁,于是决定另寻一位人品身体俱佳的女子给梁启超作妾。

思虑再三,李蕙仙主动把18岁的王桂荃送给梁启超作通房丫鬟,帮梁家开枝散叶。

许是上天怜惜她,第二年,王桂荃就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梁思永,此后又顺利为梁家诞下三儿二女。

虽然王桂荃为梁启超生了六个子女,但梁启超一直未给她名分,在人前只唤她“王姑娘”或“王姨”,但他在人前夸一句“王姑娘,是我们家极重要的人物”,她便欢喜得心里开出了花。

李蕙仙身子弱,王桂荃除了为梁家生儿育女,还要代李蕙仙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她对李蕙仙的孩子视如己出,甚至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女还要好。

李桂荃不是亲妈,却胜似亲妈,李蕙仙的三个儿女感念于心,于是不顾梁启超的交代,主动以“娘”称呼王桂荃,另以“妈”称呼李蕙仙。

即使在王桂荃去世多年后,梁思成回忆起“娘”,依然是满心敬佩:

“娘是个毅力坚强的人,尽管她操持着一大家人的吃穿,她还每天督促孩子们的学习,对于子女的早期教育,应归功于这个普通的“娘”。我爹能写出这么多的著作,有很大一部分要感谢娘给他创造了一个和睦安定的家庭,而她自己对我妈和我爹的照顾也是无微不至。对我妈更是处处委曲求全。她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见地、有才能,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

王桂荃虽然未受过教育,却非常擅于教育子女。

有一次,梁思成考试没考好,李蕙仙气得举起鸡毛掸子要揍他,王桂荃赶忙把梁思成护在怀里,安抚好了李蕙仙,她又转过头温和地教育梁思成:

“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样好?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很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

这段少时经历影响了梁思成一生的治学态度,晚年谈起这段往事,他感激道:“娘这些朴素的语言我记了一辈子,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马马虎虎了。”

李蕙仙的三个儿女中,和娘最亲的,要数次女梁思庄。思庄学走路一定要牵着娘的衣角才肯迈步,洗澡也一定要娘帮着洗。

思庄10岁那年染上了白喉,当时,王桂荃的亲生女儿也染上白喉。可王桂荃担心李蕙仙急坏身子,便日夜守护在思庄身边,精心照料,思庄最终转危为安,可她自己9岁的女儿却因照料不周,不幸去世。

因为这份救命之恩,梁思庄对娘的感情胜过了亲妈,后来她自己的女儿也是交给了娘带。

图 | 王桂荃与孩子们

王桂荃的用心付出,梁启超也都看在眼里,他越来越看重王桂荃,闲暇时还亲自教她识字读书。王桂荃天性聪慧,很快便能读书看报,甚至写信。

因戊戌变法失败而避居日本的14年里,梁启超只能通过卖文维持生计,手头十分拮据,家里的柴米油盐、缝补浆洗,全靠王桂荃一手操持。

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王桂荃意识到,自己的意中人注定非同寻常,不能只是为他生儿育女、本分持家,还要成长为与他相当的女子。

于是,除了操持家中内务,王桂荃还自学了一口流利日语,负责家里的对外联络,为梁启超的事业助力。她虽无名无分,却渐渐成了梁家的定海神针。

王桂荃的爱很卑微,卑微到不求名分和回报,她的爱也很博大,博大到将梁启超的孩子视如己出,也将他的志向当作自己的志向。

因为有王桂荃这份卑微却博大的爱一路支撑,梁启超虽是赴日避难,在日期间却得以潜心研究各国政治、法律、经济等中国亟需之学,专心寻求救国济民之路。

1912年,梁启超终于结束流亡,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城,开始在民国政坛上大展拳脚。他组建进步党,出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成为轰动一时的人物。

梁启超在事业上的成就,离不开王桂荃的鼎力支持,她于梁启超,虽不是李蕙仙那样的“闺中良友”,与他琴瑟和鸣;也不是何蕙珍那样的“红颜知己”,为他红袖添香;却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在他困难的时候撑起一片天。

王桂荃在梁家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长女梁思顺出国留学后,梁启超曾在信中叮嘱她:

“她也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她很能伺候我,分你们许多责任,你不妨常常写些信给她,令她欢喜。”

梁启超归国后事业步步高升,可素来体弱的李蕙仙未能陪他走到最后。

1924年,陪伴梁启超33年的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梁启超悲恸不已,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里,记述了自己的痛苦情状:

“我今年受环境的酷待,情绪十分无力,我的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活泼兴会淋漓的我,这回也嗒然气尽了。”

看着梁启超因丧妻而日日哀痛,王桂荃心痛不已,可纵使她百般劝慰,梁启超依然日益憔悴。王桂荃只能更精心地料理他的饮食起居,尽力照顾好他的身体。

可惜,纵使王桂荃使出了浑身解数,梁启超的健康仍是每况愈下,终在五年后撒手人寰。

图 | 梁启超

临终前,他将9个孩子托付给她,叮嘱她一定要培养好孩子。

她心痛不已,却坚定地安慰他:“先生放心,孩子们有我呢!”

梁启超虽一生著述丰富、成就傲人,却没有留下多少遗产。

而他去世时九个儿女大多都未成年,小儿子思礼更是年仅五岁。为了维持生计,王桂荃将梁家气派的旧楼卖给了一位天津富商,自己也外出打零工贴补家用。

抗战爆发后,生活愈发艰难,王桂荃又把梁家的新楼出租给横昌绸布店,仅留下梁启超曾经的书房存放他的书稿,自己和孩子们则蜗居在后院的小楼。

虽然生活着实艰难,但王桂荃始终不忘自己对先生的承诺,竭尽全力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

她先将女儿梁思宁和儿子梁思达送入南开大学,1941年,她又变卖家产、四处借贷,将儿子梁思礼和女儿梁思懿送出国深造。

把孩子们送向远方后,王桂荃担心自己与孩子们脱节,又坚持读报、听广播,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再像梁启超生前一样写信与孩子们交流。

最终,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皆成才,成为各自领域的翘楚。

长子梁思成成为著名建筑学家,当选中国科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长女梁思顺成为诗词研究专家,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次子梁思永成为著名考古学家,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次女梁思庄成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成为一名军官,参加了淞沪会战;

三女梁思懿成为著名社会活动家,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

四子梁思达成为著名经济学家,著有《中国近代经济史》;

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南开大学,后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

五子梁思礼成为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家子女皆成才,父亲梁启超的言传身教自然居功至伟,但陪伴孩子们时间最长的王桂荃同样功不可没。

孩子们一个个成人、成才,王桂荃在辛劳一生后终于有望安享晚年。

令她始料未及的是,因为梁启超“保皇党”的问题,风烛残年的她被抄了

家,又被赶进一间阴暗的牛棚里居住,孤零零地走完了八十三年的人生。

善良的乡亲们找了一张破草席,把她掩埋在山坡上。当她的孩子们闻讯赶来,只找到一座小小的孤独的坟茔。

可是,梁家后人不曾忘却这位为梁家奉献一生的“母亲”,1995年,梁家后人在梁启超与发妻李蕙仙的合葬墓旁,为王桂荃立了一块卧碑,碑后种下一棵白皮松,并将它命名为“母亲树”。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更亲自撰写碑文:

“在家庭中,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挚爱子女且教之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成长付出心血,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

缅怀音容,愿夫人精神风貌长留此园,与树同在,待到枝繁叶茂之日,后人见树,如见其人。”

梁家这份认可,虽然来得晚了一些,却是弥足珍贵。

毕竟,无论受过多大委屈,能身前身后都陪在先生身边,并得到梁家后人的认可,于王桂荃,一世深情未被辜负,便是无憾、无怨。

图 | 王桂荃抱着外孙女吴荔明

文 | 安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