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干货】2020 CSCO胃肠间质瘤诊断指南共识(2)

2020 CSCO诊疗指南中病理相关专业内容,近期将在「衡道病理」呈现。敬请关注!

今天带来胃肠间质瘤诊断第二部分的内容。

2、胃肠间质瘤影像诊断

影像学方法选择

a. 胃部病变通过低张充盈等手段充分扩张胃壁,突出病变显示,肠道病变无需充盈;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图像进行诊断。不建议腹部CT平扫检查,如有CT增强扫描禁忌,建议MRI检查。

b. 腹部MRI作为CT增强扫描禁忌或怀疑肝转移时进一步检查的手段,可疑肝占位者推荐釆用肝细胞特异性造影剂,可提高肝转移诊断的敏感性。

c. 详细描述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关的影像学征象特征。

d. 影像学测量肿瘤大小可作为简单的危险度评价标准,一般胃部以5cm为界,小肠以3cm为界。近期研究指出通过纹理特征及组学分析可为危险度评估提供新指标。

e. PET/CT及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可为GIST危险度评价提供辅助指标。

f. GIST治疗后体积缩小不明显或以坏死、囊变为主要征象者,建议参考Choi标准。目前证据表明Choi标准仅适于伊马替尼一线治疗患者,在舒尼替尼二线治疗的应用尚存争议。

g. PET功能成像SUV值可为GIST疗效评价提供辅助指标,并可早于形态学改变之前,通过检测肿瘤内部代谢改变而早期预测疗效。但受限卫生经济学因素,目前仅作为CT评效受限病例的备选手段。

h. 小样本研究显示,影像学功能成像参数如MRI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双能CT显像的碘浓度值可辅助GIST靶向治疗疗效评价。

附表1  原发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中国共识2017修改版)

附表2  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级(WHO)

附表3  原发胃肠间质瘤疾病进展风险评价表(AFIP)*

*. 基于肿瘤相关死亡和肿瘤转移而定义,数据来自1055例GIST。

**. 这些组食管和胃肠道外GIST的病例数较少,不足以预测恶性潜能。

附表4  病理报告

附图  GIST病理诊断流程

欢迎个人形式转发,谢绝媒体、网站等未经允许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提前联系本公众号,并在文首注明「来源:衡道病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