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由“心”开始,到“心”终结
读书心得20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稻盛和夫
网络截图
我看过稻盛和夫的《活法》、《干法》、《阿米巴经营》,然后就是这本《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这些书给我一种感觉,就像是祖父在耳边轻声细语、循序善诱、不厌其烦地讲述他一生的传奇故事,用他的经历、经验教会我为人之道、劝慰我拥有乐观和坚韧的心性、永怀利他和感恩之心。一位迟暮老人的谆谆教诲,即使当时不解,也要用心牢记。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作为稻盛和夫逆转人生的收官之作,极有必要摘录书中精华,将之作为人生后半程的指引。本书一共五章,每一章都是一个净化心灵的课题,是稻盛和夫哲学观的精髓所在。
第一章 构建人生的基础——感谢之心、谦虚之心
(1)不管眼前的状况多么严酷,既不能怨恨,也不能屈服,而是要一以贯之地积极应对,这才是实现幸福人生的秘诀。
(2)不要悲叹,不要怨恨,不要总是愤愤不平,要对灾难、苦难和不幸说“谢谢”。用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并加以感谢,抱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向前。
(3)灾难发生,意味着消业。大的灾难能够消业自不必说,即使是很小的灾难,也能消业,所以应该高兴。即使心里不这么想(即高兴不起来),也要使用理性让自己高兴起来。这很重要。
(4)周围的一切都在支撑和帮助我们,让我们得以生存——如果这么想,那么,我们只要活着,就必须感谢。
(5)消极应对眼前的境遇和状况,满腹牢骚,满口怨言,这样的态度不可取。有对方的帮助,才有今天的自己。态度谦虚,常怀感谢之心。
(6)对他人自不必说,就是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在任何时候也都不能忘却谦虚之心,并要时时告诫自己保持谦虚。这是很重要的。
(7)净化心灵、美化心灵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身于眼前应做的工作。
(8)每天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心灵就能得到净化。我认为,当心灵处于纯粹状态时,人就能触及所谓的“宇宙真理”,也就是触及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 动机良善——利他之心、知足之心
(9)那个时期,其他所有的事情都不顺利,唯有纸袋生意获得了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多年后我回顾当时的情况,思考成功的理由时,忽然悟到了一个道理。 其他的事情,几乎全都是为了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保护,或者是希望获得别人的好评。与此相反,只有纸袋行商出于帮扶家计、守护家人的目的,是从“关爱他人”出发的行为。就是说,其中蕴含着“善意的动机”。
(10)如果动机是善意的,事情自然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动机是利己的,或者是邪恶的,那么不管多么努力,事情都无法顺利推进。
(11)他人优先,将自己放在后面,这是做人的朴素而单纯的行为。
(12)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宇宙中俨然存在这样的因果法则。
(13)虽然这么说,但心术不正的人真的出现了,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远离他,不与他发生关系。如果交往后对他心生疑虑,那就找个理由不再与他见面。如果他想加害于我们,那就坚决断绝关系,一概不再与之交往。
(14)所谓“善用”,就是基于“利他之心”使用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基于“利己之心”(也就是只顾自己的动机),还是基于“利他之心”(也就是为他人尽力的动机)去使用自己的能力,其结果会有天壤之别。拥有的能力越杰出,情况越是如此。
(15)如果忘却谦虚,“欲”令智昏,盲目扩大,那么平衡就会被打破。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宇宙保持和谐的法则下,就会自行崩溃。
(16)在原始环境中生存的人们,明白“知足”这一自我节制的道理。
(17)如果说迄今为止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文明是以“还要更多”这种利己的欲望为原动力,获得了进步发展的话,那么,从今往后的文明就应该转变为让他人更幸福、让社会整体更好的,以利他为基础的文明。
(18)基于利他之心生活,就是祈愿他人好,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心尽力。我认为,这才是做人最崇高的行为。
第三章 以强大心灵成就未来——乐观之心、坚韧之心
(19)首先要坚定地相信自己“能行”,相信光明的未来必定到来。同时,迎头碰击困难这一壁障,不气馁,不放弃,正面对抗。 带着这样的强大心灵不断前进时,我们逐渐就能看到以前完全无法看到的前进道路,理清走向成功所需的种种线索,曾经看起来远在天边的成功,不知不觉间就变得唾手可得。
(20)如果要问我成功的秘诀,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永不放弃”。
(21)人必须具备这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决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22)只要怀抱强烈的愿望,并让这种愿望持续,那么,即使当时被认为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最终也能变为现实。
(23)人心这个东西,确实易变,然而,一旦人心凝聚,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
(24)在参与重建日航的时候,我所做的事情,就是改变全体员工的“心”,让大家拥有同样的思维方式。
(25)日航的重建,并不只在于重建计划进展顺利,这是一场真正的“心之改革”。每一位员工的思想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26)不管遭遇何种逆境,我们都必须看到美好的未来,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开动脑筋,竭尽智慧,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27)怀抱对未来的希望,以光明之心,坚信梦想必能实现。这种信念成为强大的精神食粮,让现有的能力大大提升,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第四章 贯彻正道——将做人的“正道”作为经营的原点
(28)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有些胆小的、对事物进行慎重斟酌的性格,以及无论何事都真挚面对的态度。……不管身处何种逆境,我都能保持开朗、乐天的心态,这种性格一定是从母亲那里继承来的。
(29)父亲和母亲的性格虽然截然相反,但两人的共同点是,绝不容忍歪门邪道。他们都具备贯彻正道的“骨气”。
(30)回想过去,不管面对何种局面,我都不是以自己的“得与失”作为判断基准,而是按照“是否正确”采取行动——也就是用“贯彻正道”的方式去突破困境。
(31)正因为拼命努力,行走在本来就应该走的正道上,困难才会降临——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考验,也可以说,这是更好地磨炼心灵的机会。
(32)正因为认定自己是在贯彻正道,我才能够具备事业一定会成功的、不可动摇的信念。
(33)所谓正确的为人之道,就是“要正直”“不骗人”“要关爱他人”,等等,这些小时候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极其简单的道德,或者说伦理。
(34)行动的规范不是基于得失,而是基于作为人应走的正道。
(35)不以得失,而以“善恶”来判断事物,把“善心”作为判断、决策的标尺。要做到这点,需要平日里严加注意,否则很难付诸实践。
(36)越是人生中重要的局面,越是决定公司走向的关键判断,就越是需要发自基于“真我”的“灵魂”。 所谓“发自灵魂的判断”,归根结底,就是前面讲的,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为基准做出的判断。
(37)如果能从心灵最深处的“真我”出发观察世界、判断事物,那么这种判断就绝不会出错。
第五章 培育美好心根——一切始于心,终于心
(38)每个人都是带着纯洁美好的心灵,降生到这世上的吗?还真不是这样。有的人刚出生时,灵魂似乎就已经浑浊不清。正因如此,我们要通过自己的人生,努力磨炼灵魂,不能懈怠。
(39)什么样的人物,才适合当领导者呢?那就是那些一贯勤奋埋头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心性的人。这样的人,即使手握权力,也不太会心生傲慢,不会堕落。 >> 我认为,所谓人格,可以用“性格+哲学”这个算式来表达。所谓哲学,简单来说,就是思维方式。在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即性格之上,再加上思维方式,就能明白这个人是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度人生的。
(40)组织的成长无法超越其领导者的器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的人生观、思维方式和心中抱有的思想理念,会原模原样地决定组织和集团的存在方式。
(41)如果我自己不能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那么,不管口头上如何强调“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这种热情也根本无法传递——当我想到这一点以后,我就开始为提升自己的人格而学习哲学,开始每天读书学习。
(42)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自己的心变得多纯净。但是,在这样持续反省的过程中,人格就会发生转变。
(43)不管现在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决不消沉,不说消极的话,相信光明的未来一定来到。
(44)冥想也行,坐禅也行,每天用很短的时间就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每天获得这片刻的平静,就能够一点一点地接近真我的状态。这么做,就能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收获丰硕的成果。
(45)要遇到这种可以被称为“命运之师”的人,该怎么做才好呢?这完全取决于自己具备的“心根”。就是说,即使与能帮助自己开拓人生的老师相遇,但如果缺乏接受对方建言与支援的诚心,缺乏积极的、纯粹的愿望,就结不了善缘。
(46)年轻时的我,既没有值得夸耀的才能,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但是,不管什么事情我都正面面对,极度认真。如有应该做的事,我都会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我遇到的这些老师,可能是看到了我这种姿态,才给出了发自内心的意见和建议。
这本书是值得用心慢慢品读的。
人生由“心”开始,到“心”终结。前一个“心”,是指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折射。你心中描绘什么?抱有什么理想?以何种态度对待人生?都是由“心”去塑造、去驱动的。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我们都应该深刻地明白这颗“心”是人生的基石。我们在坚固的基石上搭建未来。后一个“心”,是磨炼心性、实现“真我”。我们在搭建未来的过程中,也许会经历苦难和挫折,但权当是对自己的修炼和考验。我们要本着善意的动机,保持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一路前行。
这正是稻盛和夫八十多年人生中得证的至上智慧和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