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生于气,止于音——中医音乐疗法竟如此神奇,一曲终了病退人安(微信公众平台号hede_so)
静
阅一分,健康十分!
金庸大师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曾写过,令狐冲受了内伤,任盈盈为他抚琴疗伤。书中说,这曲子“柔和之至,宛如一人轻轻叹息,又似是朝露暗润花瓣,晓风低拂柳梢”,一曲毕,令狐冲顿觉舒爽,五脏六腑都服帖了。
“宛如一股清泉在身上缓缓流过,又缓缓注入了四肢百骸”,音乐当真能有如此神奇之功效吗?
据说在古代,有名医治病不用针石药膏,而是用音乐,一曲终了,病退人安。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常听妙音,可使人百病不生、延年益寿。西方人研究音乐治疗出现在二十世纪初,1940年在美国卡萨斯大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因此,金庸大师写任盈盈以琴曲为令狐冲调理内息,与现代流行的用《摇篮曲》调节心率、治疗失眠的道理是一样的,同样也符合现代医学原理。
从战国到清代的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大量有关论述和临床实例,可以说我国是音乐治疗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
《吕氏春秋·适音》中载:“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礼乐论》中载:“礼者,天下之中经;乐者,天下之中和;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说明古人把“乐”看的和“礼”同样重要。
百病生于气,止于音
中国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
以音乐调治心身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汉字乐、药、疗同源,说明早在文字产生初期,我国先民已经认识到音乐与药物、治疗的联系。
在中国传统学术看来,音乐的高低强弱、迟速收放、人心之七情鼓动、脏腑气机之升降转枢、经络气血的输布流注,都是“气”的活动和表达。
音乐是最好的疗养师,翩翩而来的乐符,可以深入人心,在中医心理学中,音乐可以感染、调理情绪,进而影响身体。在聆听中让曲调、情志、脏气共鸣互动,达到动荡血脉、通畅精神和心脉的作用。
《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用乐如用药
音乐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
音乐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而且音乐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
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
早在上古,《礼记·乐记》已明确提出“反情”、“比类”两个音乐调治身心的方法,换句话说,对五志过极而导致的内伤,可依据以情胜情的原理,利用情调相反的音乐去克制或纠正情绪的偏胜;让情绪兴奋者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可以依据疏导的原理,利用健康的同向情调的音乐来帮助偏胜情绪的宣泄。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
角音能够治疗肝火旺而日久灼伤肝阴,肝阴亏虚、头昏目眩等证;徵音能够治疗喜笑无常,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证;宫音能够治疗纳差腹胀,体倦乏力,欲歌善唱等证;商音能够治疗哭泣悲恸,气促咳嗽,胸闷不舒等证;羽音能够治疗呻吟,腰酸腿软,耳鸣等证。
妙音入耳,五脏调和
《灵枢·忧恚无言》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说明喉咙、口腔是发声的主要器官。而喉咙、口腔又通过经络与五脏紧密联系,人体只有五脏气血充盈,运行通畅,才能正常发出声音。
可见,五脏与声音有密切关系。五脏精气充足、气机调畅是发出各种声音的先决条件,即“五脏外发五音”。由于五脏的形态结构不同,所藏精气有别,参与发声作用不同,所以五音又分别与五脏有选择性的相应关系,即“五音内应五脏”。
既然人的脏器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生理状况,而音乐又起源于对自然意境的模仿与再现,所以在脏器与乐音之间就存在着一定的相生相克关系,即可以用“五音”谱写的相应乐曲调式来刺激和补益相应的脏器功能,这可以称之为中医顺情音乐疗法。(精彩下文請參見養生在綫链接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