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腊”有何含义

腊月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具有重要地位,有许多重要礼节和民俗都与“腊月”有关。

“腊”,最初是古代祭名,始于周代。“腊”有三种含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捕捉的猎物作为“牺牲”祭祖,“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腊月”的得名,源于腊八节。腊八节原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从秦代始,就把十二月定为“腊月”。

腊月的民间习俗很多,如古代有腊月击鼓催春的风俗,称为“腊鼓”。古谚云:“腊鼓动,农人奋。”腊冬期,农事最要紧的是施腊肥。腊肥可以提高土温,保暖防寒,是争取来年丰收的重要保证。因此,腊鼓一响,农民们就忙着往地里送肥了。

还有一种说法,腊鼓是因为每年腊月祭傩驱疫时敲奏,故称。我国古籍多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高诱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并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东京梦华录》:“自入此月(腊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

时序一进腊月,年味渐浓,随之而来的诸多民俗也渐次登场,从腊八节开始,一直到除夕,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也用最厚重的祭品来迎接“年”的到来! (文/孟祥海)

“书带草”凭啥受文人青睐

“书带草”的名字典出东汉。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书带草有这样的记述:“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谱》载出淄川城北郑康成读书处,名康成书带草……”李渔所记郑康成即郑玄,东汉学者,经学大师。辞官后回到故里,以著述讲学为业,曾为《易》《诗》等经著作注,在山东淄川城北康成书院讲学时,“所居山下草如薤,叶长尺余许,坚韧异常”。郑玄便采其长茎,用来捆扎书籍,本来有些凌乱的书籍,便整理有序。“康成书带”“书带草”一名便由此而出。

书带草是一种很平常的植物,因长得细而紧密,浓绿似墨,且凌冬不谢,便成了城市綠化上品。书带草也是点缀园林、庭园的上好植物。常可以在公园的花前、水畔、石间还有阶下看到书带草“蓬蓬四垂”的绰约风姿,所以书带草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阶沿草。

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特别喜爱书带草,常常拿书带草说事。陈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也取名《书带集》,并在“后记”中特别写到了对书带草的喜爱:“书名定为《书带集》,因为书带草是江南园林中最常见的长绿草,算不了什么,但又少不了它。”

唐朝诗人李白有诗:“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苏轼写下了“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的诗句。明朝诗人王世贞也有诗句:“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薜荔墙。”书带草作为植物,因此便蕴含了更多的书香墨意和人文气息,而千年流芳。

书带草珠状的根须,叫麦冬,是一味很重要的常用中药,在我国古医籍中均有详尽记述。

(文/周明)

冬至对联赏趣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浩瀚的联海中,有不少嵌有“冬至”两字的对联,在冬至节品赏“冬至”联,别有一番情趣。

清代,一名叫徐积的少年才学不凡。一日,老师出上联欲试其才,上联曰:“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那少年不假思索,续了下联:“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老师听罢,赞叹不已。上联指每年冬天的冬至一到,表示最寒冷冬天已经开始。下联相衬,指每个月十五日按时出现圆月,圆月更加明亮。巧在后句将“冬至”“月明”拆开来,恰与时节吻合,更显其妙。

相传,从前有一个秀才赴福建漳州参加诗钟会,路过一长者在九龙岭下开的汤圆店,那长者得知客人是一位秀才,便直言道:“你要是对得好我出的对子,我请你吃汤圆,不收钱。”该秀才自恃才学不凡,就让那长者出对子,长者随声吟出上联:“九龙岭下日日冬至。”该秀才思索良久,仍无言以对,只得付了钱悻悻离开。

数年之后的一个晚上,该秀才经过六鳌,但见海上渔火点点。触景生情,吟道:“六鳌海上夜夜元宵。”至此,终于续了当年长者所吟的上联。纵观上下联,对仗工整,珠联璧合,堪称妙对。

1985年,《对联》杂志出了一条上联征答:“冬至大地,霜降房檐,看大雪小雪一片白露。”后来,公布人选的下联为:“夏至暑天,惊蛰亭榭,盼大寒小寒全天清明。”下联对得自然流畅,与上联天衣无缝,可谓匠心独运。 (文/缪士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