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致记录:看懂了杜甫草堂,也就明白了四川人爱杜甫的一颗心

在成都念书时,我第一次去杜甫草堂。

我惊讶地发现,一生窘迫的杜甫,在寸土寸金的成都市,居然可以“住”这么宽,已是豪宅所不能形容。

十多年以后,我再次去杜甫草堂,发现居然又扩建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国家一级博物院,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公元759年春天,因避安史之乱,诗圣杜甫携家带口,辗转至四川,在成都结庐而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之后,杜甫携家带口离开了四川。

唐末,诗人韦庄来到成都,在草堂遗址,重结茅屋,建起了最初的杜甫草堂博物馆。

此后,一千多年里,杜甫草堂经过多次重建,方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规模。

正门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题,他就是出现在《甄嬛传》里的那个果亲王。

大廨里,有着杜甫的铜像,杜甫身子消瘦,修长的手指拿着本书,满脸深思。

诗史堂大厅正中陈列着一尊杜甫塑像,紧蹙的眉头,饱含热泪的双眼,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雕刻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杜甫在四川曾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而被人们称作杜工部,工部祠由此得名。杜工部,是杜甫做过最大的官了。就是这样的官,还是拜朋友所赐。

“工部祠”的匾额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补书。

工部祠里的杜甫雕像是明朝的作品。

茅屋故居,1997年恢复重建,根据杜甫诗中对自己生活环境描述而复原。来茅屋参观的游客虽然多,不过,大家都低声交谈,生怕打扰了诗圣的构思。

花径这个景点,来自杜甫的一句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是连接杜甫草堂这一带,与原草堂寺的一条红墙夹道小径。花径尽头有一堵“草堂影壁”,草堂二字,据说是用打碎了的瓷瓶碎片拼凑而成,这里已为草堂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记得,当年,我第一次去杜甫草堂时,就在这里照过一张相。

第二次去时,因忙着看临时的一个展览,没有在原位照相。不过,还好,总算看到了在西安错过的一次玉器展。

万佛楼,2005年重建,位于草堂东面楠木林中。

万佛楼,是景区内最高的楼,只是草堂中林木过于茂盛,登上楼顶后,只能看见许许多多树梢。

路过一荷池时,我看见有位年轻女子,身着汉服,低眉垂首,伸出纤纤十指,对着满池荷花,行云流水地弹古筝。恍惚间,要将人送回到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的古代。

有一种说法:“少不入川,老不离蜀。”意思是,年轻人不要去四川,那里生活安逸,容易被消磨掉斗志。老不离蜀,是指人老了,就在四川安享晚年,别再颠沛流离了。杜甫偏偏到了老了,反而离开了四川。

冯至曾经写道:“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杜甫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人称诗圣。杜甫在四川居住时,写过不少跟成都有关的诗,这也难怪四川人如此爱杜甫,在寸土寸金的都市,执意要一再扩建杜甫草堂。

大家是否记得杜甫那些跟成都有关的诗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