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 | 今天来说说“概率歧视”
这是昨天的腾讯新闻头条。大家应该都能猜到,今天想说的话题便是这标题当中“女司机”的“女”字。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个“女”字呢?事实上除了(略带恶俗的)博眼球之外我想不到什么其他理由。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又会对这个“女”字喜闻乐见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其实搜索“女司机”,我们会发现类似的新闻标题到处都是。标题都是跟随着观众的需求而变化的,这大概率说明了观众对于女性的司机有着先入为主的不好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影响了新闻标题的取向,甚至影响了某些价值观判断。最为典型的例子则是去年一则公交冲下大桥落水的新闻。在真相被揭示之前,流传了几个版本的“案件起因”,第一个流传的就是对面驶来的“女司机”突然变道,公交为躲避而失控冲下桥梁。当然,这完全是胡扯,甚至可以叩问——多大的恶意,才会这样揣测?
要追问这一切的源头,撇开人类固有的落井下石的习惯,我们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男女分工开始的阶段。这个下面再探讨,先从近的开始说。
汽车的使用和推广最早发生在男性当中,而当许多男性已经熟练掌握驾驶技巧,刚刚起步的女性无疑显得笨拙,且有更大的概率会做出一些滑稽的操作。“女性驾驶技术(大概率)就是不行”这样的观念,就开始流传,甚至自己驾驶技术都不咋滴的男性也会秉持一种“群体从属”的“骄傲”,开始这么认为。
(这就好像王朝末年,毫无价值的“贵族”身份一样。其中必定包含着某种对后进者“追赶”的不适应,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
总之,在这样的观念之下,“更大的概率”就会被省事地记为“全部都这样”。每次出现了某些符合“印象”的案例,就会被以偏概全地强加于整个群体之上。
(心理学上说,人是有惰性的,总是倾向于只记住简化后的结论,到最后就把自己骗进去了。)
将一个群体的某个发生概率更大特征,认为这是整个群体都应该具有的特征,这就叫概率歧视,通俗的叫法可以是“刻板印象”。
但现实生活中,这种印象可能是“莫须有”的。谁也说不清概率到底如何,也没人统计过,到底情况如何,全凭臆想,都是一念之差。
举一些常见的例子,比如,金融某些职位招人的时候对女性很是歧视,原因是认为“女性理科不太好”;比如,多年前的美国,白人会认为“黑人都没文化”;比如,我们开地图炮的时候,会说“广东人都有钱”,“山东人都能喝”或者“河南人都骗子”(无意冒犯,我个人是反对这种印象的)……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切的源头
以“女司机的案例为例,上文有提到,这可能可以追溯到男女分工之初,这是怎么追溯的呢?
我们不妨思考,为什么汽车会率先在男性当中使用和推广呢?无疑是因为那时候(其实直到现在都是)男性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
男性从什么时候开始在经济上占主导地位呢?有人认为是自部落开始,为了保卫部落和掠夺其他部落,武力开始变得重要。也有人认为是农耕文化开始,力量变得重要。
(关于这一点我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解释,说的是古时候打猎采摘,显然是采摘更稳定,打猎可能出去几天啥都没抓着就回来了,所以那时候事实上母系氏族更普遍——谁掌握经济,谁就是大佬。而随着工具的进步,剩余产品的增加,掠夺变得越来越有诱惑力。为繁衍后代,还可以掠夺对方部落的女性。从这个时候开始,男性的power就越来越大。)
到这里本来差不多到头了,而若你相信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有其物理源头,我们倒也可以继续追溯。
现代人身上,男性细胞内线粒体的密度高于女性,线粒体负责呼吸作用,会让男性的运动能力更强。女性的睾酮素含量比男性低低一点,这个激素对肌肉的生长也很关键。是什么导致了男性负责狩猎和掠夺乃至之后干农活呢?也许是生理基础。
然而到这里,聪明的你马上会怀疑一个事情。
最可怕的是……
所谓的生理基础,有一定“宿命论”的味道,所以它更显得“一锤定音”,不给人回转的余地。
对于一个看似“绝对”的事,最可怕的是——它万一错了呢?
现代人的生理结构应该说与原始社会并不会安全一样。可能起初是因为某些轻微的扰动,而之后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选择。比如只有体力好的男性才有机会繁衍后代,强壮的基因就这样被留下了,而女性由于身兼哺育的任务,力量的筛选自然就没有那么纯粹了。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你以为是生理特征导致了分工吗?未必的。分工本身就会强化生理特征。而一开始最初的分工,可能只是一个随机扰动而已。
(当然聪明的你很容易能提出反对意见,这种推演没办法解释为什么全世界的原始部族绝大多数都是男性为主导。如果说一开始只是随机扰动,这个扰动也太过于确定了。我是无法反驳的,但我会保留意见,毕竟小概率事件变成潮流,这种事儿还少么?)
男性更擅长数学而女性擅长文学,男性喜欢蓝色而女性喜欢粉色;纳粹德国认为黑人的脑袋生来就会小一圈(实际上可能跟奴隶贸易,营养不良有关),某种程度上是对黑人智商的歧视,等等……
这些歧视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它们,都有强烈自我实现性。有些事情,就是说着说着,就成真了。
这难道不可怕吗?多少人因为这种刻板印象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概率歧视是如此普遍,歧视得如此不合理。如果这一切都是进化的结果,那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它还没被淘汰?
我们需要概率歧视吗?
当然歧视不歧视不是生死攸关的,这个已经可以大部分地解释它没有被淘汰的事实。但辩证地说,认识到每一个现象的优劣两面是重要的。
那概率歧视有什么好处呢?
有个传言,说的是每年毕业季,应届生向工总和工行北分投简历的尤其多。实在太多了。超级无敌多。真的是很多。多到hr无奈地要“随机”淘汰掉一部分简历,再从剩下的简历中挑选——运气是第一项核心竞争力。
这当然只是个传闻,大家笑笑就好。但这个传闻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效率的重要性。
如果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似乎)成功概率更高,其他条件都差不多,你不会选择概率低的那条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对人群的特征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我们就会“省下”可能一半的时间(当然前提是这个印象至少不要错的太离谱),效率被大大提高了。在上面的例子里,歧视的内容是,应届生都差不多,最好的跟最差的差不了太多。
这里包含了一个假设,即,概率歧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与真相相近,取决于以偏概全的程度跟个人的运气。
比如说某a是个爱斯基摩人,某b是个来自南美原葡萄牙殖民地的老人,那么我们对a的抗寒能力和b的英语水平的预期以偏概全的风险会低一些。如果还加上a住在加拿大北部,b一辈子没出过国,我们的风险还能进一步降低。
先不管是不是先有偏见,后有生理上的区别,总之做出选择之前先有个预判,在很多时候是有意义的,我们一般将这种能力称之为“经验”,或者好听一点叫“识人”。
为什么跳下河帮老人捡鞋子的人值得托付绝世兵书?为什么三次踏雪而来门外苦等不敢打扰的人值得追随?都是概率歧…啊不,刻板印…啊不,老马识途啊。
(哈哈哈两个例子大概率都是传说,都没发生过,不过意思大家懂的。)
于是,出于效率的考虑,概率歧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
有了社交媒体之后……
概率歧视是个社会现象。社会事,社会决。社交媒体这个社会因素无疑会对概率歧视现象产生影响。
影响可能来自两方面,一个是,大家突然发现,过去的刻板印象可能没有那么显然,我们找到了许多刻板印象的反例。这一点在破除旧俗,破除封建迷信上,案例颇多。
但也有可能反而加深了刻板印象。
正如此前一篇文章提到的,“三人成三虎”。比如说,如果有三个人分别告诉你,“广东人至少三成概率是有钱人”,那么对于你来说,你自己内心,基于这些信息,对广东人有钱的概率的认识,可能就是90%。也许那三个人的信息来源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呢?
网络因为其触及面之广,是个充满“echo”的地方,无论什么样的想法都能找到看似“广泛”的支持。一旦我们在网络上觉得自己是“被认同”的,是“有同道”的,那么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激进。
而特殊地,针对概率歧视,这是一种以身边人的舆论,以现实观察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如果学过概率论,就会知道现实抽样的直观结果有多么多么不靠谱,就好像发现喝红酒的人长寿原因是有钱一般的滑稽。但它,太适合在网络上发展了。
比如,某个人说看到一位女司机怎样怎样,可能他身边的女性朋友尤其多,这个概率上来讲一点都不显著,但看起来就像是注定的一样。而且,林子大了,网络上总是能找出来几个人来附和“是啊是啊”。你说,这歧视还能纠正回来么?
总之,对于太“想当然”的东西,谨慎的好。
感谢阅读!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