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五十七首《胡腾儿》(李端)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赏析二】

     胡腾儿

     【中唐·李端·七言古诗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拼音版:

hú téng shēn shì liáng zhōu ér ,jī fū rú yù bí rú zhuī 。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tóng bù qīng shān qián hòu juàn ,pú táo zhǎng dài yī biān chuí 。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zhàng qián guì zuò běn yīn yǔ ,shí jīn jiǎo xiù wéi  jūn wǔ 。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ān xī jiù mù shōu lèi kàn ,luò xià cí rén chāo qǔ yǔ 。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yáng méi dòng mù tà huā zhān ,hóng hàn jiāo liú zhū mào piān 。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zuì què dōng qīng yòu xī dǎo ,shuāng xuē róu ruò mǎn dēng qián 。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huán háng jí cù jiē yīng jiē ,fǎn shǒu chā yāo rú què yuè 。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sī tóng hū zòu yī qǔ zhōng ,wū wū huà jiǎo chéng tóu fā 。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hú téng ní,hú téng ní ,gù xiāng lù duàn zhī bú zhī 。

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作品介绍]

《胡腾儿》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歌行体诗作。此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全诗从正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脉络清晰,结尾点睛,余韵悠远。

[注释]

⑴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
⑵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⑶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
⑷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⑸音语:言语。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耳能遍内外,通音语。”
⑹拾:一作“拈”。搅:一作“摆”。
⑺安西:指安西都护府。牧:官名,州长。
⑻洛下:指洛阳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与:赠与。
⑼花毡(zhān):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
⑽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交流:交错着流下。
⑾柔弱:指舞步轻柔。
⑿蹴(cù):踏,踩,踢。应节:符合音乐节拍。
⒀却月:半圆的月亮。《南史·侯景传》:“城内作迂城,形如却月以捍之。”
⒁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⒂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fā):响起。

  [译文]

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带子一侧垂。
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安西旧官员强忍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城头画角呜呜如咽。
跳胡腾舞的,跳胡腾舞的,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作者介绍]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770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喜作律体。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赏析

壹/

在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历史中,虽然充斥着无数的刀光剑影、战火纷飞,但是这大多都并非出自黎民百姓自己的愿望。战争是征服与被征服、毁灭与被毁灭的游戏。它的发起,往往来自于君王将相们不可告人的意愿。用诸如“建功立业”、“开边阔土”等幌子掩饰贪婪和欲望,以为能因此而青史留名,殊不知只换来更多的血肉横飞。

不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像东汉、魏晋战乱时,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就不断内迁,积极融入汉族人的生活。若是当时局稳定,君主开明的时候,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就能得到更好的交流。北魏孝文帝有迁都洛阳,提倡通婚之壮举,唐朝太宗则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良言。于是在这两个时期,中国都出现过一股强劲的民族融合之风。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诗句,才有了李端这篇描写西北少数民族舞蹈的优秀诗文。

唐代宗时,河西、陇古一带二十余州被吐蕃占领,原来杂居该地区的许多胡人沦落异乡,以歌舞谋生。此诗即是为表现一位西北少数民族青年艺人的歌舞而创作的。

整体赏析

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准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儿最喜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在此特书一笔,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拾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显示出了一个很大的场面,写出了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不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这首歌行,应该是当得起“举世娉婷”的赞誉的。

名家点评

甘肃博物馆历史部馆员韩爱丽:诗中通过对歌舞场景的描绘,表现古代各民族的友好互爱,表现广大民众对流离失所的胡腾的深切同情,也深寓中唐国事的感慨……写对胡腾儿的同情,更暗黑对中原藩镇割据,唐朝边事失利的叹惋。

佚名

赏析

贰/

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同时乐舞艺术也盛极一时,所以,唐诗中有大量描写乐舞的诗篇。唐代乐舞昌盛的原因之一,和重视对外文化交流有关。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上溯到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代,特别是北朝,外族入主北中国,各族迁徙杂居,西域乐舞得以传入中国。唐承袭前代,进一步发展了对外文化交流,从当时的乐舞情况看,多数是从我国西部及东亚邻邦传来的。因此,在乐器、乐调及舞蹈的结构、服饰、舞姿和风格等方面,都迥异于中国古代乐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在唐诗中都有突出的反映。

胡腾舞来自凉州、石国(十六国时国名,辖境在今甘肃、宁夏、青海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是一种民间舞蹈。李端的《胡腾儿》诗突出地描写了胡腾舞的服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动作。

舞蹈是一种可见的音乐形式,它主要通过人体动作及优美的姿态、容貌、服饰等以表达人的感情,并诉诸人的视觉。李端《胡腾儿》中写演员的容貌是肌肤如玉,鼻准如椎。演员的服饰是桐布轻衫,腰系葡萄纹样长带,脚穿柔软皮靴,这和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中所写演员头带尖顶蕃帽,身穿细布小袖胡衫,脚著彩色软靴一样,具有浓厚的民族风味。而他们跳起舞来,则是扬眉动目,脚踏花毯,偏带珠帽,红汗交流。有时东倾西倒,有如醉态一般;有时环行急蹴,应顺节拍,腾踏跳跃;有时反手叉腰身,如弯弯月子。诗从舞姿、舞容、服饰到剧情、剧场以及观众的感应,都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舞蹈刚健中寓婀娜,而动作的主强力度和迅快速度,组成一幅节奏明快、动力感极强,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图画。使西部民族的骁勇强悍、粗犷豪放的舞姿舞态,鲜明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佚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