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不仅要防止奸邪的恶行,更要辨清偶尔伪善的行径
一、
当一个内心奸邪的人突然有向善的举动时,并不是他们良心发现,而是偶尔屈从于世间的道德规则而已。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本性不会随意地改变,如果他的行为出现了对善良妥协的一面时,并不是所谓被世间道义感化或者良心发现,只是因为在善良中存在着他看得见的利益,所以企图以利益换取关于自身的更大价值,而这善良的行为与本性则毫无关系。
奸邪之人虽行奸邪之事,但是也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披上道德的外衣,用于美化自己的行径。
因为从人的本性来说,即便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不会在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察觉到自己的奸邪,不仅不能以之为耻,反而以此为荣。
既然他察觉不到,就谈不上从内心去改正,而在贪名逐利之下,又希望自己有拥有一个好的名声,所以便会一边行着奸邪之事,一边也努力地为自己披着道德的外衣。
也就是在享受既得利益的同时,也在渴望着自身的道德高尚。
但是一旦道德与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需要以奸邪手段获得利益的时候,他们又会露出自己的本性。
所以就会由此造成一个现象,就是有的时候,奸邪之人也会偶尔露出道德的面孔,但是在多数情况下,他的行为本质依然是恶。
而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能够提防本质的恶,更要辨别偶尔为之的伪善。
就像唐朝的一代奸相李林甫一样,李林甫也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在《资治通鉴》之中说他“养成天下之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也肯定了他的能力与值得称道的地方。
也正因他的能力契合了当时唐玄宗在当时任政的需要,所以才成为唐玄宗的心腹。
但对于一个奸恶之人来说,权力的存在等于给他的奸恶安上了一双翅膀,犹如猛虎生翅一般。
因为李林甫最大的问题就是嫉贤妒能,一旦发现有人的才能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的时候,就从中使坏作梗,而且又擅长伪善谄媚之术,他与后宫嫔妃以及宦官结交很深,用尽机巧狡诈之手段,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残害忠良。
而关键问题就在于,李林甫在任相之时极尽谄媚之行,做尽恶毒之事,但是很多时候他身边的人包括玄宗皇帝在内,都被他的谗言媚语所蛊惑,而未能察觉他的狠毒心肠,也正因如此才,在无意之间对他多有纵容,让这样的恶人在世间横行多年。
在李林甫成为宰相十九年之间,诋毁张九龄、李适之等人,凡是才能声望以及功业可能超过自己或者会对自己产生威胁的,都会想方设法的铲除并且诋毁,又忌恨那些文学才能比自己更强的,表面上装作很友善,但是暗中都是加以陷害。
二、
有一天,李林甫对李适之说:“华山藏着金矿,开采之后可以用来增加国家收入,可惜皇上现在还不知道这件事情呢。”
李适之听了之后,以为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毫不怀疑地就向唐玄宗禀报这件事情。
而唐玄宗有一天问起李林甫华山金矿的事情,而李林甫却说:“臣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皇家气脉所在之地,不适合开采,怎么能动皇家血脉呢,所以没有禀报皇上。”
皇上听了之后就以为李林甫才是忠于自己,忠于国家的忠臣,于是开始远离李适之,直到后来罢免了他的相位。
李林甫就是实则奸恶,外在伪善之人,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利益和地位,使尽各种狡诈之术,但是表面上却可以将自己伪装的极其善良和体贴。
就像他在唐玄宗面前塑造的形象,就是一个十足忠诚,又能时时刻刻地为皇上考虑的一个人,而在大臣面前,他也可以伪装成极其善良的同事。
但是从事情的真相上来说,他的本质依然却是极其奸恶的,所以他才会为了利己而不惜残害忠良,蛊惑君主,即便犯下严重背离道义的错误仍然在所不惜。
这样的角色,不管处在任何一个家庭和环境之中,都会成为一种灾祸。
所以当我们身边出现这种人的时候,自己作为旁观者,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分清事物实质性的是非黑白,不要被表面的伪善举动所迷惑,以避免自己在无形之中纵容了坏人的恶。
《菜根谭》有一句话说: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就是听到人家有恶行的时候,不要马上就生厌恶之情,要仔细判断,看看是不是有人故意诬陷泄愤;听说别人有善行的时候,也不要立刻相信并去亲近他,以防止有奸邪的人作为谋求升官的手段。
任何事物的表象都仅仅是表象,在表象的背后有着我们不易察觉的事物本质,只有能够在看到表象的时候多加思考,才能知道事物的背面究竟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能够明辨是非的人才算得上世间的君子,他不仅使自己看清了事物的是非黑白,还能避免自己在无意之间纵容了坏人的恶,因为纵恶与恶一样可怕。
由此可知,能够准确地判断一个人言行的是非曲直,不被伪善所迷惑,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国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