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赋新词何必强说“愁”?
醉月诗苑
如今的网络上,古诗词群不可计数。每个诗词群里,都活跃着很多“作家”。不少“作家”,每天都有“新作”问世。
这么看来,古诗词的继承和发展是不是欣欣向荣、一片大好呢?
我不揣冒昧,窃以为,“欣欣”“一片”,有之:“向荣”“大好”,未必。
现今,网上的诗词作品,数量多,质量低。大浪淘沙,也鲜有精品。其中,原因很多,有“智”之士多有论述。
抛去高深的理论分析不谈,依我看来,质量低下的一大原因,就是许多诗作“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感情虚假,自欺欺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是,“自家的孩子自家好”,对号入座自己找吧……
古人的诗词作品,暂且不论内容的高雅与低俗,不论风格的婉约与豪放,也不论题材的阔大与局促,单单从阐发的情感方面考量,就不是现今的那些“诗词作品”可以比肩的。
仅试举几例古人作品如下: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韦庄《荷叶杯》)
“绿江春水寄书难,携手佳期又晚。”
(晏几道《西江月》)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张孝祥《六州歌头》)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因篇幅所限,所举例句,并非都是我们耳熟能详之句。然而,从这有限的几个例句里,我们分明可以看出,这些词句绝不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每一句表达出来的感情,或国恨家仇,或怀人念远,无不情真意切,读后令人感同身受。
所以,今天的我们,作诗也好,填词也罢,技术层面当然应该考虑,只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方面,关键的是,作品要有真情实感,能打动读者。
如果一味地今人说古话,“匣子”装潢精美,里面却放着玻璃球,岂不贻笑大方?更何况,有的作品,连“匣子”都破烂不堪,你还奢望里面会有什么“珍珠”不成?
生活丰富多彩,何必总“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