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五胡十六国的牛人们 NO.186
拓跋珪塑像
NO.186
使者是替刚成立不久的北魏王国来向后燕求救的。
北魏的建立者是代国末代国主、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
按照《魏书》的记载,什翼犍共有九个儿子。
庶长子拓跋寔君,这个人咱们之前提到过,公元376年底,苻坚派兵北伐代国,就是他在大敌当前时发动政变杀死了父亲和诸弟,直接导致代国为前秦所灭,他自己也被苻坚处死;
次子拓跋寔,慕容后(慕容皝之女)所生。作为嫡长子,本来他应该是什翼犍无可争议的接班人,可惜却是接班未成身先死——在公元371年发生的一次未遂政变中,他为救父亲而身负重伤,不治身亡。拓跋寔娶了贺兰部首领贺兰野干的女儿为妻,在他死后两个月,他的遗腹子拓跋珪才出生。
三子拓跋翰,也是慕容后所生,他原生有两子拓跋仪、拓跋烈,在哥哥拓跋寔死后,他又娶了寡嫂贺兰氏(拓跋珪的生母),生子拓跋觚(gū)。
四子拓跋阏婆、五子拓跋寿鸠、六子拓跋纥根、七子拓跋地干、八子拓跋力真这五个人在史书上没留下任何事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代国灭亡的时候他们都已不在世上——可能死于拓跋寔君之手,也可能之前就死了。
幼子拓跋窟咄,在拓跋寔君之乱时侥幸逃脱,成为什翼犍唯一在世的儿子。当时他年龄应该已经不小了,苻坚不放心拓跋氏有这么个成年的继承人留在代国旧地,便把他迁到了长安,表面上是入太学读书,实则作为人质看管起来。
必须说明的是,以上这些只是《魏书》的一面之辞。
事实上,《魏书》中关于北魏前期记载的真实性一直备受质疑——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在位时期,名臣崔浩曾负责主编《国书》,记录北魏起源,崔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被认为是“暴扬国恶”而遭到诛杀。
可见北魏皇室对修史是高度关注的,之后在北魏流传下来的应该只是经过美化的历史——就像经过美颜处理过的照片一样。
因此,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里,这些记载的水分含量可能比西瓜还高,可信度也就和周正龙的老虎照或者如今的某些抗日神剧差不多。
《晋书》、《宋书》、《南齐书》等史书的记载与《魏书》则截然不同。
比如《晋书》中说什翼犍根本没死,而是被其子翼圭绑起来送到了长安,之后苻坚还安排什翼犍到太学读书,翼圭则被流放到了蜀地。
有人说,其实这个翼圭才是拓跋珪真正的父亲,而拓跋寔君(弑君?)、拓跋寔(弑?)这些人其实根本就不存在,是《魏书》创造出来的;
还有人说,其实这个翼圭就是拓跋珪——6岁的孩子就能干这样的事,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不知道。
我只能这么说,此事的真相就像太监的命根子一样——我们都知道当初是有的,可是现在已经不知所踪了。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拓跋珪肯定是代国王族名正言顺的正宗传人。
代国灭亡后,苻坚接受代国降臣燕凤的建议,把原属代国的地盘一分为二,黄河以东属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黄河以西则由铁弗部首领刘卫辰统领。
也正是在燕凤的据理力争下,年仅6岁的拓跋珪才没有和拓跋窟咄一样被迁到长安,而是留在了塞北。
他和拓跋仪、拓跋觚等小伙伴一起,在母亲贺兰氏的保护下,依附于刘库仁。
刘库仁是什翼犍的外甥,对拓跋家族颇为忠心,拓跋珪也因此得以在独孤部顺利成长。
但淝水之战后,这种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