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尼娜年或重现,今冬概率升至87%!中美专家警告:警惕极端天气

受南下冷空气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区域也在继续向南压缩。而就在10月21日,冷空气终于突破南岭这道天然屏障,正式与广东“会晤”,广州最高气温只有17℃左右,粤北的一些地方则只有12℃~13℃,一直“喊热”的广东小伙伴终于体验了一把北方地区才有的“一秒入冬”的感觉。

不仅是广东,广西、福建的大部分地区也经历了一次“跳楼式”降温,最高气温由“3”字头降至“1”字头,有数据显示闽粤桂部分地区的气温,基本上是处于近年来10月的最低水平,叠加了降雨之后湿冷“魔法攻击”就更强了。

针对南方多地10月迎来下半年来最冷天,有的小伙伴不禁会问今年“冷冬”是不是真要来。其实10月不同寻常的“冷”,可能与拉尼娜现象有关。

今冬拉尼娜重现概率升至87%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继续下降,而我们都知道太平洋这一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趋势,恰好是判断厄尔尼诺现象或拉尼娜现象最基础的一项指数。

从NOAA发布的情况来看,海洋-大气耦合系统与拉尼娜现象是一致的,这表明一次拉尼娜事件正在酝酿之中。按照这个趋势预计还将继续发展,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发生拉尼娜的概率提升至87%,并在整个冬季保持一定强度,直到春季后才开始会减弱。

事实上,早在今年8月底发布的ENSO(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现象)数据就显示,拉尼娜现象回归的概率达70%,而现在超算预测的概率已经提高到87%,由此看来拉尼娜现象已经是很大概率要来了。

拉尼娜是如何形成的?

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刚好相反,它指的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持续异常偏冷的情况。

具体来讲判断“拉尼娜”需要满足4个条件:一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这个海域;二是这一海域的表层海水偏冷;三是异常偏冷低于常年0.5℃以上;四是持续6个月。

而关于拉尼娜的成因,实际上它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也就是与信风增强以及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温度变冷有关。

通常情况下海洋表层海水的运动主要受到表面风的影响,也就是“风海流”,这是因为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风对海水的“应力”。而赤道南北两侧的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由于二者分别是受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的影响,形成的由东向西运动的洋流,故而又合称为“信风流”。

正常情况下,赤道暖流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海水运动的规模比较“恒定”不多也不少。当信风增强时,就会将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表层的暖水大量吹向赤道西太平洋海域,中、东部表层暖水“流失”后底层海水大量上翻补充,从而造成赤道西太平洋海温明显高于东太平洋海温的情况。

赤道太平洋东西巨大的海温差异,使得西部海域气流上升加剧、东部气流下沉增强,这就直接驱动了“沃克环流”的增强。而现在热带太平洋上空这种大气循环呈现出显著增强的趋势,所以NOAA迅速做出反应,直接宣布“一次拉尼娜事件正在酝酿之中”。

而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自今年7月以来,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持续下降,预计10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并于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

如今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下,拉尼娜事件的即将回归无疑是一种“冷插曲”而备受人们的关注,而历史数据也表明,拉尼娜出现的年份,我国中东部地区冬季的气温要比正常年份低一些,不过强大的东亚季风仍然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于冬季来说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的频率、强弱等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的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的这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才结束不久,而今年将再次回归,这种“双峰型拉尼娜”(也就是连续两年冬季发生的拉尼娜事件)的出现对热带和副热带的影响可能会更为显著。

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哪些影响?

尽管拉尼娜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的一种现象,但它所带来的影响却是全球性的。

从全球范围来看,一般拉尼娜事件出现的时候,不少国家或地区易会出现“极端天气”,例如中国易出现“南涝北旱”和“冷冬热夏”等现象;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东部、印度尼西亚降雨会增加,南亚的印度、南美洲的巴西东北部以及非洲南部等地区则更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美国东南部、非洲中部的赤道地区等地则易发生干旱;加拿大南部、美国北部、日本北部冬季则容易遭遇暴雪天气。

以印度为例,由于印度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以南、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特殊的海陆位置和地形地貌环境,尤其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使得来寒流或冷高压无法长驱直入影响印度,因此印度一年分为旱季(3-5月)、雨季(6-10月)、凉季(10-次年2月)。

然而,就当南亚等国“雨季”即将结束的时候,印度和尼泊尔却遭遇了罕见的暴雨袭击,强降水和洪水致印度和尼泊尔超过200人死亡,而强降雨“越界”到东南亚的泰国、越南等地,形成洪涝灾害,强降雨还引发了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

以美国为例,拉尼娜现象出现的冬季,在太平洋射流的拉动作用下,极地冷空气更容易横扫美国西北部地区和邻近的北部平原地区,这对美国加州和西南部的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州以及新墨西哥州的部分地方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因为这些地方正在遭受历史性干旱,在这个冬天旱情还将持续,而持续的温暖干燥环境还可能火灾季延长。

对于美国来说,冬季极地涡旋与五大湖的完美配合,另一种极端天气不是大雪就是暴雪了。极地寒流与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北美五大湖充沛的水汽完美结合,造成了美国东部更容易出现冬季大雪。针对今冬即将到来的拉尼娜年,高级气象学家Bob Larson警告称:“纽约这个冬季的降雪或达32英寸(0.81米),这比往年的平均降雪量高出了0.06米。”所以,今年冬天纽约居民的日常出行和用电等又将遇到更大的挑战。

从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天气状况来看,也就是西部干燥、东部降雪的天气系统,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对美国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而美国暴雪成因相似,由于日本北部有日本海,冷空气与海洋水汽的“完美结合”,也可能会造成日本北部出现暴雪的情况。

中国今年冬季或出现极寒天气

10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到,据气象专家的预测,今年冬季我国北方等地区气温较往年同期偏低,可能出现极端天气(极寒天气),因此要确保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供暖,同时还要全力保障供暖用煤的生产、运输以及储备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特别是受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冬季取暖“温暖过度”涉及的各方面进行统一部署,尤其是强调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进行应对,以及抓紧恢复山西等煤炭大省因特大暴雨致洪灾停产的煤炭开采、运输等工作,说明气象专家已经预测到我国可能出现“冷冬”的情况。

而2021年将是“双拉尼娜年”,在这种“双峰型拉尼娜”模式下,北半球发生极冷事件的频率会增加,因此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的概率也会增加。实际上接连几股冷空气南下,让北方多地创下下半年以来新低,南方也在冷空气的重重打压下“一夜入秋”甚至“入冬”。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1950年以来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显示,从1950年1月至2021年3月,一共出现16次不同峰值强度等级的拉尼娜现象,其中仅有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的气温偏高、有10个拉尼娜年冬季气温偏高、1拉尼娜年年正常,可见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的确比偏暖的概率要大,基本上是两倍的差异。

其中大家记忆犹新的“2008年中国雪灾”,就与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的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现象有关,这场大范围的低温、冰冻和雨雪极端天气造成129人死亡、4人失踪,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16.5亿元人民币。

而气象专家预测今冬即将形成的拉尼娜事件,属于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由此可见我国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仍然较大。不过这并不是说今年拉尼娜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就一定很低,并且偏冷或偏暖都是相较于平均状况而言,而判断冷冬或暖冬是有严格的标准,也就是冬季三个月(12月至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与常年值(1981-2010年冬季气温平均值作为常年值或气候值)进行比较,高于这个值的即为暖冬、低于这个值的即为冷冬、不高不低的即为正常年份。

所以我们判断今年冬季究竟是冷冬还是暖冬,要等这个冬天过完才知道,并且从空间上也分为单站、区域以及全国这三个范围等级。

而根据目前的预测,今年出现拉尼娜事件几乎已成定局,尽管是冷冬还是暖冬尚无法,但是根据很多地方10月份就已经冷出11月份的感觉,因此不排除今年是一个冷冬的可能,所以各位小伙伴还是要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0)

相关推荐